韦神之后,又一个90后天才爆红:他们的父母,都做对了这件事

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  猛犸姑娘

 0 1
整天说“别人家孩子”,今天我带各位见识一个真正的“别人家孩子”。
这几天,他在B站火得不行了。
故事要从一次意外说起。
稚晖君,一个90后小伙子,有一天骑自行车出门,不小心摔倒了,还受了点伤。
要是一般人,顶多也就接受教训,下次小心点呗。
但稚晖君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华为天才少年啊。
作为一个著名的“别人家孩子”,他冷笑一声,把他的自行车改成了自,动,驾,驶!
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辆配得上自己名字的自行车。
因为真的可以“自行”。
而且还能识别障碍,精准绕行。
放上栏杆玩杂技,不需要脚撑,依然稳如泰山。
甚至可以扫描路径,自动规划行程。
这可不是啥特技特效,这是稚晖君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搞出来的。
咋搞的呢?
稚晖君在B站做了具体介绍,大家来看一下。
内个,简单感受一下就好,不用看懂(也不可能看懂):
是不是……脑瓜子嗡嗡的?
别急,有好心的网友总结了他用到的技术,基本上也就是这样几种:
这条视频在B站有200多万人观看,评论区全是膜拜。
0 2
更扎心的是,这不是稚晖君第一次火遍B站了。
去年,他花3个月做了一台硬币大小的智能小电视,也是轻轻松松证明了“人类的参差”。
同样赢得了大量膜拜。
而这还没完。
你以为稚晖君只是个搞学术的理工男?
NO。
人家画画、弹吉他、剪视频……“除了生孩子,好像啥都会”(网友说的)。
这样一个“复合型天才”,硕士毕业后,几乎受到了所有顶级互联网公司的青睐。
去年,稚晖君加入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年薪200万。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了纪录片《华为的100张面孔》。
采访到稚晖君以后,他连连感叹:
“原来真的有天才!”
0 3
我作为一个孩子妈,每次看到别人家孩子,想到的都是“别人家父母是怎么养的啊?”
很多人以为稚晖君也像那个北大数学天才韦神那样,有一个教授爸爸,从小精心培养。
但事实上,稚晖君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厨师。
我研究了他们家所有的资料,发现他父母最值得称赞的核心教育方式,竟然是——“不管”。
稚晖君说,他干什么父母基本都不会干涉。
只要能保证成绩,他爱干嘛干嘛
他从小对电器感兴趣,家里大大小小的电器就被他拆了个遍,电视、音箱、钟表、收音机……无一幸免。
但父母也很少责备这个“拆家小能手”,只是发现他这个“爱好”后,特意找了一些坏的、旧的电器让他拆,尽量避免他毁新东西。
其实他家里经济一直不太好。
稚晖君说,他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因为家里穷。
他高中毕业那年,还一个人跑到深圳打工。
租10块钱一天的上下铺,每天早出晚归,在流水线上喷胶水粘纸袋。
干了两个月,拿到两千块钱,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
他打工也好,拆家也好,选专业也好,父母都由他去。
有一次记者采访稚晖君,特别逗。
记者问了一些关于他父母的问题,想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真经,但几乎是一无所获。

“父母会给你立很多规矩吗?”

“没有,只有一条规矩,就是学习成绩不能落下,基本是放养的。”

“父母希望你长大以后干什么?”

“有点出息就行,没有限制我干什么。”

“你的人生选择,父母都没有参与,都是自己决定?”

“对。”

基本就是——随他便。
现在稚晖君越来越厉害,他爸妈也搞不懂儿子的视频,他们对内容也没兴趣,只是很喜欢去看别人给儿子的评论,铺天盖地的“彩虹屁”让他们很开心。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对父母运气真好,啥也不管,就收获了一个天才孩子。
尤其是我们做父母的,可能多半是看看自己的孩子,默默感叹一句:人家的孩子是那样的啊。
不对。
我倒是觉得稚晖君的父母,非常厉害。
他们除了给孩子优秀的基因,更给了他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稚晖君口中所有那些“我爸妈不管”,其实都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是的,我觉得这对父母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他们懂得尊重孩子,让他可以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一点点探索,一步步选择,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而优秀的人。
稚晖君小时候拆家,他们不责怪。
他从小想当天文学家,他们赞同。
他大学报考了生物医学工程,他们同意。
他硕士毕业放弃考博,他们不反对……
每一步都是按照稚晖君的意愿做出选择,所以才有了这个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
稚晖君说,他学知识的时候,感觉很有乐趣。
业余动手做那些极其复杂的设计,也完全是因为觉得有趣。
——通常,一个人的意愿得到足够的尊重,在做自己完全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如果稚晖君有一对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干涉孩子的选择,他一定不会有今天。
0 4
这些年我写过很多优秀的孩子,慢慢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两个规律。
要么他们的父母很优秀,给了他们很好的培养。
要么他们的父母很普通,没什么文化,但他们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开放的成长环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给他足够的生长空间。

比如去年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钟芳蓉。

她选择上北大的考古专业,很冷门。
而她妈妈,一个一直在外打工的农村女人完全支持女儿: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2017年,有媒体调查了当年高考状元的家庭。
结果发现,状元家庭普遍呈现“放养式教育”,父母很少干涉孩子学习,能够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给予孩子开放自由的家庭环境。

纪录片的《小小少年》里,有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叫殷然。

殷然喜欢挖掘机,妈妈有一次陪儿子蹲在路边,看了整整三个小时挖掘机。

他喜欢喜欢上山抓虫子,爸爸妈妈就每周末都陪着一起进山抓,把家里堆满了虫子,他爸妈还跟着一起研究。

殷然妈妈说:“我们大人总在想这事有没有用,到底有没有用我不确切知道,但我和殷然只是享受了那一刻。”

当然,所谓“放养”,不是完全撒手不管。
而是在帮孩子把握基本的大方向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给他自由选择的空间。
让他可以做喜欢的事,去尽情探索世界,然后拥有独立的思维,并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和热爱。
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得。
因为现在有太多太多的父母,都在过度控制孩子。
他们不自觉地干涉孩子的所有行为,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看漫画不行,玩昆虫不行,跳街舞不行,沉迷音乐不行,甚至自己待一会儿都不行……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替孩子做所有决定,连衣服花色都必须听他们的。
他们以为是在防止孩子跑偏。
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塑造成了另一个人。
这样被过度干涉的孩子,我不相信他们将来能多优秀。
即便优秀,也不会快乐。
因为他们早早地被扼杀了自我,被熄灭了梦想,他们很难再对世界保有那份真心的爱了。
0 5
为人父母,不会培养孩子不可怕。
可怕的是明明不会,还以为自己会。
非要用自己错误的观念去指导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愚昧无知的牺牲品。
所以,特别提醒每一位父母:
孩子是一个有丰富意识的个体。
他有自己的热爱和梦想,有自己的追求和渴望。
这些都是生命深处的本能,不是你可以人为掌控的,也不是你一个外人能看清的。
甚至,最早可能孩子自己都不知道。
必须靠他一点点去摸索,去尝试,去感知。
才能让那份热爱渐渐清晰,渐渐被点燃,成为照亮他一生的火种。
所以,孩子想做的事,只要不是负面的,就应该被允许和尊重。
做木工也好,玩昆虫也好,追历史剧也好,如果他喜欢,那一定是他内心深处的爱在引导,父母不需要追问理由,也不用考虑“有没有用”,我们只要帮他呵护好这份爱,就够了。
那些你以为没用的事,很可能会在他生命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做真正热爱的事,才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就像稚晖君说的:越热爱,越幸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而自由,是每个父母都应该给孩子的一份厚礼。
谢谢你看完这篇文章,欢迎点亮【赞】 【在看】 【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