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人从“量变”到“质变”的思维方式
|质变|
【事件】
小凤是一位32岁的女性,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虽然工作不算累、压力也不是很大,家庭也很和谐,可是她却无论如何都快乐不起来。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她对自己的评价不高,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却似乎感受不到有什么优,容易害怕、恐惧、害羞、焦虑等。虽然她的身材是其他女性羡慕,脸蛋是那种人见人爱的,可她自己却从来感受不到有优点。因此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当中,内心渴望使自己有所改变和突破。
分析
现象&本质
我并没有问她恐惧什么、害怕什么、因为什么羞愧,也没有去尝试帮助她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很清楚,即便我帮助她做心理建设,使她克服了所描述的恐惧、害怕、羞愧等,这只是解决了表现的问题,当再问题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本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只要诱因一出现,问题就会随时暴露出来),她还会陷入其中。
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的”形而上学“告诉我们,对问题的研究要学会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如果只去研究问题的现象,而本质没有得到改变,那就会生出其他的现象。
就像除草一样,草的叶子,就是我们所谓的问题的现象,即表象;而草的根,是我们所讲的本质,即根源。不论你是把草给割了或者是等到秋天的时候用火烧掉,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面现象。只要条件合适,问题就会再次产生!比如,你把草割了以后,经过十几天的酝酿,草又发出新芽;你把草烧了以后,春风一吹,春雨一下,草照样又长出来。这样看来,只解决问题的表面现象,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透过现象来看到本质,从本质的解决问题。
这个观点相信每个人一看就能明白,这就像是人的”理想“,理想是很丰满的,一说就觉得自己很懂。然而我们毕竟是要回到现实的,所谓的现实,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事件,一旦问题在自己身上,可能就没那么容易理性的分析了。
就像上面小凤的例子,你认为她所表达的是问题的现象,还是本质呢?【在你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就开始在学着透过现象看本质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相由心生。所谓的”相“,就是上面所讲的”恐惧、害怕、焦虑、羞愧等“,这就是问题的表现现象;那所谓的”心“,就是指一个的观念和信念。那也就是说,她在社会生活过程当中感受到了恐惧、害怕、羞愧,这只是她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本质是她的信念所导致的!
【过程】
如果只听一个人这样描述问题,就去帮助解决问题,往往就会离问题的根源越来越远,因此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沟通。现在只是了解到了她可能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但并不知道她是如何思考的,以及她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导致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当然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后来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到,她之所以在社交过程中感到害怕、羞愧,是希望自己可以表现的很优秀,内心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而且从小父母对她的期望就很高,一方面会拿她和其他人做比较,另一方面当她的好一点后,父母还不允许她骄傲,逐步就形成了对”美好结果“的无限追求,也就是现在的”追求完美“心理。
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自己可以表现的很好,另外又对自己能否使其他人满意产生怀疑,不断的在内心深处纠结,形成了深刻的矛盾,所以每次在社交过程中都没法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再来说她感到的恐惧和焦虑。人往往对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也可以理解为恐惧就是无知。来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上午你要去一个期待已久的公司去面试,你已经做好了各个方面的准备,但是到了这个公司以后,看到面试的人有几十个,而这个职位只招聘两个人。再仔细一看,这几十个人当中,大多数都是很有气质、信心满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知道自己在面试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结果是什么,所以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
感悟
解决问题
通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流,逐步明白了她为什么会出现所描述的问题,是因为她的定势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
她的不合理的信念是:对凡事追求完美。不论是做事,还是对自己的要求,她都追求完美,即便已经做到很好,可是似乎还不符合内心的期望,然而能力又达到了极限,开始在内心产生矛盾和冲突。解决的方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标准,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那如何在生活或工作当中应用呢?
就像上面我们说的面试,当内心感到恐惧、焦虑的时候,转变思维方式,暗示自己:不能得到想要的,我将得到更好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工作我没有被录用,我还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心理期待就在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相应也会降低,从而压力就会减小,表现的就随之会更加自然,会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信念是根,现象是叶;根是问题的本质,叶子是问题的现象,想要改变自己的你,是从根源来解决问题,还是只解决现象?
延伸
”如何提升自信“公众号每个月都会开展”21天改变自己“课程,这个宣传就只是现象,如果课程的内容不能使人得到改变或得到帮助,那么可能就无法坚持5年,也不能帮助1300多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