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学昆山!山东腰部城市改变对标目标,“两心三圈”悄然变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近期,烟台吹响了对标昆山,全面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创新的号角。
烟台这个地级市为什么要对标昆山这个县级市?这个问题背后,桔子财经注意到,十四五开局之年,烟台、潍坊、济宁、临沂、淄博这几座山东“腰部城市”对标对象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在长三角加速一体化进程以及强省会战略等诸多因素叠加下,各种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引发了山东半岛“两心三圈”新一轮区域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
非省会城市的发展焦虑:谁能走出“昆山之路”?
上个月,烟台召开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在烟台日报发布《转出“昆山之路”》等多篇报道,介绍了昆山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
这释放一个强烈信号,烟台要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创新,对标对象就是昆山。
烟台这个地级市为什么要对标昆山这个县级市?因为烟台经济强在县域,但烟台县域经济急需升级。
这种“发展焦虑”从一个细节反映出来:2019年8月16日,海尔COSMOPIat和春雪食品、玲珑轮胎、康泰实业、鲁宇重工、华拓石材、大丰轴瓦等6家烟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当天烟台每个区县分管领导带着上百家企业观摩海尔COSMOPIat移动体验中心。这一天,海尔在全球的第13个互联工厂“海尔智慧厨房”在莱阳投产,让烟台企业看到一个鲜活的“工业互联网样本”。
烟台市政府希望通过工业互联网,改造烟台的传统产业。
烟台第二大企业万化化学,一方面在烟台规划了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的一体化园区,另外,最近几年在宁波、匈牙利BC、珠海都建有生产基地;今年3月投资500亿元,在福建兴化湾附近建设产业园;在四川眉山项目的二期项目,总投资达400亿元。可以说,万化化学四面开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化工产业受政策影响产能转移,化工新材料产业还在培育中,这也促使当地要把县域产业创新作为新一轮发展引擎。
2019年,烟台国内对标的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省内对标的是济南、青岛。今年,烟台提出对标昆山,进行县域经济的产业创新,这里面有深刻背景。
山东县域经济一直排在全国第一阵营,其中又以胶东板块为龙头。以下是10年间山东板块在全国百强县中的排位——
2011年全国百强县山东TOP10:荣成(10位)、文登(16位)、邹城(22位)、龙口(23位)、胶南(25位)、即墨(27位)、寿光(29位)、胶州(30位)、滕州(31位)、章丘(33位)。
2016年全国百强县山东TOP10:龙口(11位)、荣成(17位)、广饶(20位)、胶州(21位)、即墨(22位)、寿光(43位)、桓台(46位)、邹平(47位)、莱州(48位)、章丘(51位)。
2021年全国百强县山东TOP10:胶州(20位)、龙口(29位)、荣成(39位)、邹城(48位)、寿光(53位)、滕州(56位)、肥城(63位)、平度(65位)、招远(71位)、莱州(72位)。
山东版块的县域座次变化,与胶南、即墨几个经济强县改区有关,也与产业结构老化不无关系。但无论如何变化,昆山连续16年稳坐百强县榜单的全国第一。2020年,昆山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实现工业总产值破万亿。
外界一直有个固有印象,昆山背靠上海这棵“大树”,享受到产业外溢红利和辐射带动,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成就“最强县级市”。
从今年开始,多地开始对标昆山,四川自贡、湖北仙桃等开始提出学习昆山。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在于毗邻特大城市。自贡地处成都和重庆之间,而仙桃紧邻武汉,提出“打武汉牌”,“走昆山路”。
武汉、成都、郑州、西安是中西部强省会代表城市,资源集中度非常高。周边小城市求发展,就要谋求同武汉、成都协同,就要研究昆山如何和上海的协同样本。
但烟台对标昆山,侧重点不一样。长期以来,山东以均衡发展在全国著称,烟台作为山东“三核”之一存在的。七普数据显示,10年来济南和青岛人口增量分别达到108.87万和135.45万,而烟台人口增量为13.79万,山东10年来的人口变化与整个中国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相一致。
人口要素只是一部分,各种要素资源在向区域中心城市集中,各地做大做强,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发展趋势下,省内其他城市怎么发展新兴产业?这不光是烟台的问题,也是当下全国其他城市必须要正面应对的挑战。
这两天,京东方“全球最大显示模组工厂”落地青岛,当地媒体一片狂欢。那么,中小城市如何招引来一个大项目?
非省会城市的“发展焦虑”,从量级最小甘肃白银景泰开始,到引发全民围观的曹县,再到山东第三强烟台,各自经济实力不一样,外在表征不同,根源是一样的。公众点赞曹县的汉服产业和棺材产业,正体现了当下对县域经济在产业更新上,对这种稀缺的、“独辟蹊径”聚集特色产业能力的鼓励与呼唤。
从昆山到梁山:县域经济强力探索“无中生有”的能力
从这次烟台发起的对标昆山的宣传攻势看,这座城市开始真正深入研究“昆山之路”的内核,从“昆山之路”中深度思考该采用什么方法实现新兴产业突破式发展。
4月2日,烟台市邀请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为烟台干部做了昆山之路形成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学习昆山的超前布局,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先机,才塑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烟台当地一位干部说。
十四五期间,昆山布局培育了这四大产业链群:万亿级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链,千亿级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链,千亿级生物医药+文旅康养产业链,千亿级先进服务业集群。
这是第一家落户昆山的小核酸企业苏州瑞博生物。如今,小核酸这个“高冷”产业正向千亿产值目标迈进。
“昆山打造笔记本产业链”的故事,“昆山无中生有发展核酸产业”的故事,给全国,也包括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以启发。
威海发展打印机产业链集群的故事,与昆山打造笔记本产业链如出一辙。在水泊故里梁山,如今“无中生有”发展出稀土产业。十四五期间,济宁规划了高端装备和化工两大千亿产业,还规划了400亿新材料产业,这个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就落在梁山县。梁山县因为这个新兴产业,即将诞生首家A股上市公司中稀天马。
图片说明:中稀天马所在地梁山马营镇,原来盛产水果,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稀土再循环利用产业集群。随着新能源产业爆发和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热潮,梁山县这个产业集群正在向千亿产值的目标迈进。
县域经济能否参与新兴产业财富分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老话蕴含无穷智慧。梁山县探索出的方法论,同样值得山东其他县域学习对标。未来,山东县域“无中生有”的故事会越来越多出现,这既是环境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因为没有一座城市,能够承担产业结构老化的代价。
从枣庄到淄博:背水一战,与最优者对标
枣庄高新区对标对象同样选择了昆山,但情况又有不同。
枣庄高新区一位招商干部说,上海很多产业都转移到了昆山。昆山模式与目前高新区所处的发展形势类似,非常适合高新区快速模仿、学习。
现在,枣庄高新区成为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主战场,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期,将锂电产业定位为产业发展的“头雁”,枣庄高新区承接了很多从长三角转移过来的产能。现在,昆山招商局发布的所有对外招商的政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都会第一时间拿过来认真研读,专门针对这些政策梳理出适合枣庄的,可以借鉴的,甚至可以超越的产业扶植政策进行复制,这样的学习借鉴已经形成一套成熟模式,每年都不断有新政策推出。
立足自身发展现状,找准定位,寻找在某一方面进行突破,这是很多城市在选择对标对象的一般考量。目标定的太高,距离太大,够不着,也学不了。
所以,一年前,当淄博喊出“对标深圳”的口号,做为“一号改革工程”时,淄博发布转发的一篇题为《对标深圳“对”出淄博发展新境界》的文章中,开头即发出了“灵魂之问”:深圳有那么多国家政策支持,有那么多先行先试,我们能学吗?怎么对标?
2019年,淄博对标的城市是佛山、宁波、无锡这3座新一线城市。2020年,淄博将对标对象“升级”到深圳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但淄博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聚焦于打造向深圳看齐的营商环境。
2020年3月,深圳2020年度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清单出炉后,淄博市把深圳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涉及14个重点领域210项重点改革任务一条一条对照,可以复制的,直接“拿来主义”;暂不具备条件的,加快研究拿出创造条件的办法;不符合淄博实际的,针对如何优化提出思路措施,在一个月后也发布了210条任务清单。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淄博跟深圳不在一个层次,不好对标,但逐条梳理后发现,很多深圳能做到的,淄博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淄博发布一篇文章这样写到。
“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淄博,拉开了一场'对标、夺标’之战。”今年2月,淄博日报这篇《对标学深圳“对出”淄博新模式》的文章,反映出淄博选择对标深圳的心态。
这种心态与淄博这几年产业结构面临巨大调整下的承压相关。在支柱产业化工和陶瓷产业被关停一半以上后,必须要靠这种背水一战的心态,挺过落后产能的“出清期”和新兴产能的培育期。
4 济宁对标徐州的现实选择:跳出“山东视角”南下
5月21日,济宁市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对标徐州和潍坊,综合势力确保全省第5,济宁也是山东这几座腰部城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明确提出对标对象的城市。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提出“对标徐州”的三座城市——临沂、枣庄、济宁,都属于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可看作是低配版的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正在形成的跨省经济体,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城市被纳入。
这个经济体中实力最强的是徐州。2019年,枣庄发文要“学习徐州、对标徐州、对接徐州”。这一年,中国两大顶级城市群同时发生巨变,智谷趋势发文将这种一体化趋势形象地总结为“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必须要进行产业转移,腾出空间发展高端产业。这使得长三角拥有了统筹41个城市的力量,把所有城市纳入一盘棋一调度,实现利益格局的二次分配。
而淮海经济区崛起,将有利于经济重心往北偏移,山东这三市必将受益;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也必将对淮海经济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长三角在加快区域一体化的同时,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对淮海经济区的鲁南地区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临沂在2018年4月召开的新旧动能转换暨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大会上,就把徐州定位对标赶超对象。
中国经济版图的大洗牌中,山东三市把对标对象紧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实际上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选择。这与近两年鲁南经济圈出现的“跳出山东视角,积极'南下’对接长三角”的趋势暗合。
区域发展变化中的“大势”,正在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上体现。2010年至2020年这10年间,淮海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徐州、济宁、临沂这三座城市的GDP增幅看,徐州从2867亿增长至7320亿,增长4453亿,增幅155.32%;济宁从2543亿增长至4494亿,增幅76.72%;临沂从2400亿增长到480亿,增幅100.21%。但从2019年数据看,三市之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相差并不大,分别为29736元、28055元、27619元。
以工程机械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都是三市在十四五期间的主导产业,徐州有徐工、济宁有山推、临沂有山东临工。临沂向徐州对标,一个是全国交通枢纽,一个是中国物流之都,两者有很强的协同性。
在这种对标中,能明显看到这些跨越行政区划,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中,要素资源正在市场化方式,以更高效率进行组合和搭配。
潍坊:对标对象多点开花,争夺“山东第三城”
济宁的对标对象潍坊,今年与烟台展开了“山东第三城”之争。
一个标志性动作是,今年2月21日召开的潍坊市重点工作突破暨服务企业发展动员大会上,潍坊提出了GDP破万亿,加速迈入二线城市的目标。
事实上,在第一财经2021年度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潍坊、临沂首次携手迈入“二线城市”。2018年,潍坊首次进入这个榜单中“二线城市”之列。
从GDP总量来看,2020年烟台以2000亿之差力压潍坊,但在规上工业产值上,潍坊以8755亿超过烟台的8166亿,排名山东第二。
规上工业产值上侧面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产业实力,而一般预算收入则体现了产业发展含金量。2021年一季度,烟台与潍坊的一般预算收入差距仅为7亿,济宁与临沂之间相差不过10亿左右。
在产业投资上,2021年一季度,潍坊、临沂超越济南、青岛,位列第一二位。
十四五期间,潍坊聚焦的两大主业,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球都属一流水平。潍柴在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布局,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很容易拉动GDP。
潍坊的对标城市一直在换。2017年,潍坊将青岛和苏州作为对标对象,促进全市工业转型。潍坊从苏州学到的经验是,预见性布局新兴产业才能为转型赢得更大空间;从青岛那里学到“互联网+制造”融合;从两市身上学到的同一件事是对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如何进行有针对性地支持。
2019年3月,时任潍坊市委书记的惠新安率队考察了嘉兴、泉州、宁波、苏州、南通五城。惠新安的万字长文引发了“北方究竟该向南方学习什么”的深度思考。
从2019年下半年,潍坊市先后组织了150名来自不同领域和部门的干部,到北京、上海、深圳、厦门、青岛等18个发达城市的49个机关单位和61家知名企业对标学习。这场多点开花的对标学习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今年3月,潍坊还派出了以安丘市副市长王晓丽为首的第四批学习小组赴深圳对标学习。
从山东这些“腰部城市”的对标对象变化中,能感受到,各地在这几年的对标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标工作法”——每个城市每一个单位部门要“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瞄准对标对象细化对标措施。其中,社会治理对标上海,科创、营商环境对标深圳,智慧城市对标杭州,这也是山东城市的对标逐渐落到实处、逐步深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