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反间第一计金刀计

​千古反间第一计金刀计_+179975

发表时间: 2010-12-20

这是发生在十六国这个混乱时期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几个杰出政治人物之间的智慧博弈,很有戏剧性,现在看来,也很有观赏性.

中国历史上"三足鼎立"时代出现多次,最著名的当属魏,蜀(汉),吴时期,这期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是最精彩最具艺术性的.最无聊的是北周(西魏),北齐(东魏),陈(梁)时期,惨烈却缺少传奇.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前秦,前后燕,东晋三国时期,总体来讲,这期间的中华大地强人辈出,军事斗争惨烈血腥却又充满故事,"金刀计"便是这段混乱时期的一个有趣故事.

目录:一,关中良相

二,邺城名将

三,宾徒侯

四,金刀计

五,后记

关中良相

读了中国历史教科书,对大秦天王符坚的感觉是很不怎么样的,总是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负面成语相连,真实历史上的符坚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他是氐人,却提倡全面汉化,宽厚仁义,雄才大略,识人用人独具慧眼,是血腥时代一个罕见的人性主义者.当然,中国的历史是不讲人性的,所以他的结果很不好,但他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非常精彩,淝水之败其实很偶然,但一个偶然的失败导致了一个国家的雪崩式溃败,就在于他太讲人性了,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相信自己的诚心能换来别人的忠诚,他生活在自己的道义王国里.他的成功在于心诚,失败也在于心诚.

符坚接过的国家其实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政权,他的前任符生暴虐的统治使前秦内部极为紧张,民族矛盾加剧,外部环境恶劣,周围强邻虎视.符坚上任后,先除掉了几个助纣为虐的符生宠臣,争取了民心官心,又整顿吏治,惩处豪强,收拾人心,与民休息.局面很快安顿了下来.

当时的中国,基本形势是三国并立,西有氐人建立的秦,东为鲜卑人建立的燕,南为汉人的晋,其余独立或半独立的大大小小部族军阀势力很多.

算起来,汉人的晋"承正朔",具有政治优势,国内有个牛人,便是赫赫有名的桓温,扭转了东晋战略被动地位,一度在军事上给北方造成了很大压力;

鲜卑慕容氏的燕正处于军事高峰期,灭冉闵,杀段龛,北击敕勒,有强大的军事优势,领衔人物便是十六国时期的常胜统帅慕容恪;

秦却外患内忧,这时,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牛人被慧眼识人的符坚请出场了,他叫王猛.

由于前秦政权的短暂,王猛的功业影响被大大降低了,但实际上,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大政治家,治国才能不输诸葛亮,军事功绩更是超出了诸葛亮,更重要的是,他和符坚的君臣搭档也是千古一时,也只有刘备和诸葛亮可比.

王猛年青的时候就很与众不同,有才的人都有一点个性,然后可能都让人感觉很狂妄,所以有很多人对王猛并不认同,很有点当年诸葛亮隐居隆中,以管,乐自比,时人也不认同的情形.但王猛却悠然自得的隐居华阴.354年东晋桓温北伐,一直打到长安,王猛去见桓温,"扪虱谈对",旁若无人.分析问题一针见血,一番谈论后,桓温说:"江东没有能够比得上你的人啊."后来退兵想让王猛和他走,但王猛拒绝了,可能他看准了桓温这个人不足以成大事.

符坚比王猛小13岁,对王猛是绝对的信任,一开始就任命他做中书侍郎,是自己的核心幕僚,略过渡一下便紧接着给了实际权力,任"左丞",主掌国家内政的管理,这一对绝配"举异才,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秦民大悦.有人可能因王猛是汉人而不服气,比如一个老资格的氐人将领骂了王猛,符坚便杀了他,谁说王猛不好就治谁的罪,树立了王猛的绝对权威,而王猛也不含糊,依法制国,连太后的弟弟也给正法了,使"朝廷震憟,奸猾屏气,路不拾遗".符坚叹说:"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紧接着,又升王猛为国家总理(中书令,侍中,仆射),中央总监察(司隶校尉),辅国将军等等一串官,要知道,这是在一年之内完成的.符坚说自己和王猛"义则君臣,情逾骨肉",在符坚王猛这一对君臣的励精图治下,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个军事集团变成了一个法制化国家.

随后,秦开始了试探性的扩张,先稳住自己的西北后院,平定了一个叫李俨的叛乱势力,打败了他的后台凉州的张天锡集团,南边对晋进行了试探性进攻.王猛又统兵平定了符柳的叛乱,内部得到统一,整体战略逐渐转守为攻,形势大变.

k5,

邺城名将

而这时,秦的主要威胁和对手燕发生了重大变化,慕容恪死了.慕容恪是燕的国家支柱,当时的燕主慕容暐年少,国政付于慕容恪,这是十六国时期的另一个牛人,几十年军事生涯没有吃过败仗,一手创建了大燕的辉煌,政治上也很有才能,国家综合管理上做的很不错,更重要的是,他很识人,临死前又一次郑重向燕主推荐接替自己的人才,他说:"臣死之后,愿陛下举国以听吴王".这个吴王他已经多次推荐了,只是历史的复杂原因使得这个人一直处于位高权不重的状态,吴王,叫慕容垂.

我个人认为慕容垂是中国古代帝王之中最传奇的一位,他漫长71年的一生,有如一部英雄小说,具备了一部英雄传奇的全部要素,给人以无限扩展的想像空间,赞,叹,悲都有,比传奇小说还精彩.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前燕为名将,在秦国为名客,在后燕为名帝.十三岁少年成名,驰骋北方,所向无敌,在后赵大乱之时,力主南下逐鹿,奠定燕国基业,但自己却在国内混的极不顺心.才高遭嫉是一个重要方面,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性格似乎与当时历史环境格格不入而更值得探讨.他的性格似乎一点都不强势,有很大一种认命逐流的成份在里面,他的一生都很被动,被形势所牵,他个人的一生其实很成功,但悲剧英雄的色彩非常浓厚,他其实很重情,无论对妻子对兄弟对部下,也讲义,他身上的忠与叛都很让我沉默,不自觉将我身易处,感觉他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身上少有传统政治人物的奸诈阴险,天赋与性格造就了他的曲折传奇.

尽管有慕容恪的推荐,但慕容垂依然没有受到重用.下面我说说慕容垂不得重用的原因.

慕容垂的父亲叫慕容皝,从小对慕容垂非常欣赏,厚爱有加,这引起了世子慕容俊的妒恨,担心自己的世子地位,后来自己终于顺利接班,但心理上的防范是埋于内心的.恰恰慕容垂这个人不是一个善于搞关系钻营的人,他只是本份地干着自己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贵族家庭正常的矛盾,通过亲情调解其实可以化解,但问题是这两兄弟的老婆关系也不好,垂的老婆段氏出身高贵,才高性烈,不怎么待见嫂子皇后,皇后很不满意,再加上知道两兄弟也有些隔阂,就搞了一个阴谋,诬陷说段氏和属下搞巫蛊,这种事其实说无就无,但有了政治意图在里面,就变成大事了,司法机关介入要让段氏说出幕后主使,用意指向慕容垂,但段氏真是烈女子,受尽严刑就是不承认自己搞巫蛊,慕容垂非常悲苦,托人给夫人带话说:人都有一死,何苦受这样的折磨,你就承认了吧.但段氏志气非常,她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承认以自诬,上辱祖宗,下累于你,我不会这样做的".最后竟死于狱中.慕容垂对妻子又敬又愧,就又娶了她的妹妹为夫人,但皇后嫂子不同意,将自己的妹妹硬嫁给了慕容垂,慕容垂自然不高兴,双方的矛盾就更大更公开化了.

考虑到多年来的种种隔阂和猜忌,慕容暐只是对这个五叔叔虚名上加了一层,加慕容垂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还是有名无权.这就是一种很奇怪又常见的现象,大家都知道燕国最有才的是慕容垂,使臣出国都给别人吹牛说我们有吴王,但就是不给你实际权力.大权握在太傅慕容评的手里,慕容评其实前期挺能打仗的,而且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他的辈份很高,属于慕容垂的叔叔辈,他的治国思路其实也不算错,可以概括为"萧规曹随",就是想守成,有人给他建议说:现在秦有内乱,不如趁势出兵灭秦,慕容评拒绝了,他说:"秦是大国,想打败不容易,再说了,如今的皇帝的明敏比不上先帝,我们的智略也比不上慕容恪,我们只求保境安民就行了,别瞎想其它的了".但慕容评个人性格中有很大的弱点,就是太贪.榜样做的不好,导致朝政有点乱.

有一个人一直在旁边窥视,他叫桓温,东晋大司马.在桓温之前,东晋军事上对北方几无还手之力,到了他手上,败仗也打,但胜仗也不少,北方对他从没有小看,他是不如慕容恪不如王猛,但当世除了这少数两三个也就属他厉害了,就如王猛慕容垂是黄药师洪七公,那桓温怎么也是裘千仞级别的,那时若华山论剑,也就他们三四个人有资格.

桓温听说慕容恪死了,便起兵北伐,拨胡陆擒慕容忠,在黄墟大败慕容厉,又击败慕容臧,进军枋头并继续北上,燕境内有几个郡开始出现叛乱,燕形势危急,慕容暐和慕容评一方面向秦求救,一方面准备放弃都城北撤.

这时吴王慕容垂出面了.很奇怪,到这时了也没有见燕主慕容暐请慕容垂出来带兵.而是慕容垂听说要北撤之后主动去找了慕容暐,危难之时吴王出手了,他说:"让我去试试吧,如果打不过,再走也不晚".他代替吃了败仗的慕容臧总督南方前线,他的兵力总计有5万人.桓温当时的主力部队也有5万人,还有一些地方部队分略各地.局面很快被扭转了,燕军在一些地方郡开始了反击,阻断了晋军的后勤供应.桓温不得已帅主力部队开始了撤退,他的撤退应该是很考虑比较周全的,但他的对手是慕容垂.慕容垂亲帅八千精骑,跟踪几天后在襄邑发动了攻击,斩首三万,桓温精锐尽失.这场当世两大高手的强强对话以慕容垂全胜告终.

但慕容垂功高震主,回国之后反而受到了更大的猜忌.

k5,

这个金刀计确实是反间计的至高境界.可惜的是计策虽然完美,但目的却还是没有达到.

k5,

宾徒侯(一)

慕容垂从前线回到邺城后,受到国内君臣的极度提防,想想也是,首先,他在军民当中拥有巨大的威望,但与燕主和皇太后又有历史的隔阂,对慕容评而言又有夺权之忧,那么对他进行适度抑制是政治生活中的常事,偏偏慕容垂又想为立功下属争取赏赐,因为赏赐不公和慕容评发展到在会议上公开吵架,以致双方怨隙再次加深.

皇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评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准备先出手了,开始密谋,准备诛杀慕容垂.但心向慕容垂的人还是很多,消息很快走漏,有人暗中通知了慕容垂.

我可以肯定,此前的吴王是没有任何谋反之心的,这是自己家族建立的国家,国内对历代燕主和当今慕容暐的位子继承也其实没有任何争议,政权基本稳定,由于桓温北伐使得燕和秦的关系也得到了巨大改善,这样国际政治环境也相对较好,他基本上是属于得过且过的想法,至于和慕容评的争吵在他看来也是就事论事.但这样的生活看来有人不会让他再持续下去了,摆在这位吴王面前的是一个重大的抉择.

侄子慕容楷和舅舅兰建给他建议:先发制人!只要除掉了太傅慕容评和乐安王慕容臧,其它人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慕容垂不同意,说:"骨肉相残导致国乱,就是死我也不忍心做".同时他还寄希望有人从中调解使这件事悄悄过去.

不久,消息又传来,宫里已经下了决心了,再不先动手就来不及了.

慕容垂还是拒绝,死当然不甘心,他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如果这件事情不可避免,那我还可以去外地躲避一下,等这些人冷静下来我再回来.

这些事进行的很隐蔽,慕容垂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告诉,但忧心还是挂在了脸上,被他的大儿子慕容令看出来了.

慕容令从史书记录的他的短暂的生命来看,是一个智勇兼备,极有能力的人,后来王猛的金刀计却断送了他,如果他不死,就是垂身后的当然继承人,与跋拨圭完全可以一争雌雄,后燕历史肯定改写,慕容垂的形象不致有如此巨大的悲剧色彩.有网友说金刀计没有达到目的,殊不知其实它改变了历史,这我会在结尾提到.

慕容令问父亲:"你这几天脸上有忧色,是不是因为主上年幼,太傅忌贤,功高望重,愈见猜邪"?慕容垂对这个儿子非常欣赏,同时他的母亲就是为自己受害而亡的段氏.慕容垂说:"然,我竭力致命以破强寇,本欲保全家国,岂知功成之后,返令身无所容.汝既知吾心,何以为谋?"

慕容令很了解父亲,他分析了形势,并提出了对策:又要保族全身,又要不失大义,不如出走龙城(辽阳)老家,再通过书信并找人好好向燕主解释解释,如果主上感寐,就有可能化解这个危局,这是最好的结果.实在不行,可利用地利优势武装自保,也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慕容垂思前想后,也确实就这一个办法了.在皇太后慕容评们诛杀他的行动还在布置的时候,他开始了行动.他借口出去围猎,带着家人和一些心腹出了邺城,准备去龙城老家,经过邯郸的时候,一个儿子叫慕容麟逃回告发,慕容评派遣精骑追赶,一直跑到范阳,被追上了,这时慕容令负责断后,那些追兵都不赶迫近,但去龙城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了,因为慕容评在那边肯定已经做了相应的布置安排.怎么办?

又是慕容令提出了建议,本来想出其不意进入龙城,现在肯定不行了,燕境内已经没有容身之地,听说秦王符坚正延揽英雄,不如去秦国吧.慕容垂也很无奈,只得同意.于是散骑灭迹,慕容垂和核心的一行人趁天黑掉转方向,向西南而行,有一些很惊险的经历,又经过邺城时,慕容令又建议乘不备袭杀慕容评,重振朝政,但慕容垂认为太冒险而拒绝了.他们一直奔向秦国,慕容令一直负责断后保卫工作,击退了一些小股部队的追击.经过一个月的长途往返,终于到达秦国境内.

k5,

宾徒侯(二)

秦王符坚听说慕容垂来了,大喜过望,极为振奋.

符坚是否有雄才历史爱好者有争议,但可以肯定他具有伟略,一直有争天下之心,这使得他自我要求必须具有开阔的心胸与眼界.秦辟处西北,但符坚一直在关注东晋和燕国的情况.慕容恪死后,他和桓温感觉一样,机会来了.秦燕一直有隙,但当桓温伐燕的时候,他接受王猛的建议出兵援燕,其实是在谋一盘很大的棋.燕秦因此交好,使者不绝与道,每次燕使来,他都亲自接见,和王猛多方了解燕国内部虚实.他知道,燕外似强大,但内部还是很有问题,只是忌惮一个人,就是慕容垂,所以一直在犹豫,这下好,慕容垂家国难奔投到自己这来了,符坚兴奋可想而知.

他亲自郊迎慕容垂父子一行人,一见就执着慕容垂的手,说:"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

我个人认为这是符坚的真情流露,很让人感动.首先他给了慕容垂极高评价,说他是"天生贤杰",两人合作肯定能够平定天下,然后他完全照顾到慕容垂的感情,理解他的心理矛盾,许诺了慕容垂极完美的归宿"世封幽州",那是燕国旧土和慕容家的祖居之地,这会让他忠孝两全.求才之渴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想想也是,当世三杰(王猛,慕容垂,桓温),已得其二,天下不足平也.

慕容垂当然是非常谦虚,此时他是诚心奔秦的,秦王符坚给他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终其一生,慕容垂和符坚其实是惺惺相惜的.符坚对慕容一行人给了很好的安置和巨额的赏赐,感觉慕容父子见面更胜闻名,每一次朝廷会见都不掩饰自己对慕容父子的尊敬和赞赏.关中士民也都仰慕慕容父子的威名,可以说,慕容垂归秦引起了秦国内很大的震动.

但也引起了国内很大的分歧.有一个人一直心怀忧虑在一旁冷眼旁观,他就是王猛.

王猛对慕容垂个人之间肯定谈不上仇恨,当然也谈不上嫉妒,这个睿智的人是站在政治的角度来看待慕容垂归秦后的局面的.他和慕容垂之间的表面关系应该也不错,通过接触,更加深了他的判断:慕容父子太厉害了!慕容垂威名震天下就不用说了,更主要的是他的几个儿子侄子慕容令,慕容农,慕容隆,慕容楷等个个也是人中龙凤,,这样一干人,不是久居人下之人,没有人能够长时间能镇得住.以后怎么办?不给权利会激起矛盾,给了权利会留下巨大隐患.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秦主对慕容父子的优待太过了,而慕容父子却都表现的如此得体和低调,更让他惊心.

他找了个机会对符坚说了自己的担忧:"慕容垂父子,就像龙和虎,不是能够驯化得了的,如果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趁早除掉".

符坚对慕容父子当然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他对王猛说:"我现在正在收揽英雄以清四海,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我既然已经推诚接纳,就不能再做出尔反尔的事",拒绝了王猛的建议.

如果你认为符坚是蠢蛋,那就错了,符坚自有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公平的说,很正确,他的内心其实是想通过慕容垂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为秦的下一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他就是要利用慕容垂的声望,提高自己国家的声望,至于危险性,在当时来看,符坚心中有数,他的对策就是不给你实权,只给虚名,这样,在我的国家内谅你也无能为.从以后的情况来看,也执行的很好,慕容垂一直被当做重要客人被养了起来,从没有被给以方面之任,如果不是后来的淝水之败,慕容垂可能终身就没有机会.所以不能因为后来的事变就责怪当时符坚在对待慕容垂问题上的优柔,事实证明他对待慕容垂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效瓦解了燕的抵抗决心.但不可否认的是,符坚的失败确实是由于他不够恨,他太自信了,以致对叛臣,对所有燕室降臣都太加优容,致一战败后国家分崩.

k5,

宾徒侯(三)

开始的客礼结束后,符坚要正式确立与慕容垂的君臣关系,他封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宾徒侯".大家不要以为封了将军就意味着掌兵了,不是,那只是一个荣誉性的职位,只有在发生战事出兵的时候,国君才会从一堆将军里选人带兵,才会拥有真正的兵权,平时也就是自己的一点私人护卫武装,不足为患的.更有意思的是封慕容垂的爵位,叫"宾徒侯",恰合慕容垂"宾"的身份,含没有把你当自己人的意思,即是高抬和尊重,又有提醒敲打的意味,符坚是很用了点心思的.

符坚还封了慕容楷为积弩将军,这主要是因为慕容楷是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儿子,还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

这样轰动一时的慕容垂投秦告一段落,似乎慕容父子就可以在秦安稳下来了,慕容垂知道背后有很多针对自己的言论,自己处于政治风浪中间,他一切方面都很谨慎,极为低调,约束自己的子侄,而慕容令等人也非常聪明,始终没有给人任何借口和把柄.但大燕君臣针对他们的政治讨论始终没有停止.

在秦很有影响力的阳平公符融就又去给符坚进言,要求运用极端手段一劳永逸地解决慕容父子,因为慕容垂除了政治形象上的作用其实对秦毫无实际意义,让他们带兵是不可能的,可不让带兵养着一是确实没有意义,二是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心,不如诛杀.但符坚还是拒绝了,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他可能和慕容垂产生了一种友情,渗入了情感因素,使他越来越下不了手.

然后是王猛,他当然明白符坚不杀慕容垂的深意,但对这件事他认为很有风险.慕容垂父子肯定不是久居人下之人,这是他的一个认识前提.当下固然是没有问题,但以后呢?秦燕难免一战,少了慕容垂,秦胜燕胜算很大,灭人家国又想让人家当顺臣,对很多人是能做到的,但对慕容父子则很难做到,起码很难长期做到,未来一旦有机会便是麻烦,这几个人太有才能了,不做则已,一做就很难收拾.慕容垂六十老翁,但那几个子侄正当年.但史书上没有说王猛反复劝符坚杀慕容父子的记载,这个人物可能看出来了,动员符坚主动出手不如等待慕容父子犯错,可慕容父子何等人物,想让他们主动做引起猜忌的事很难,那么好,让我来创造机会吧,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渐渐清晰.他只是在等待机会.

下一章:金刀计

k5,

金刀计(一)

在慕容垂到秦后的短短一年内,燕秦就由朋友变成了敌人,爆发了战争.

当时的三国,本来燕的实力是最强的,"大燕户口,数兼二寇,弓马之劲,四方莫及",但是任非其人,国政混乱,盛行奢华之风,军事上又刚刚被晋桓温打得很狼狈,如果不是慕容垂临危出手,后果真是难料.而拯救了大燕的慕容垂又出走,使燕的有识之士非常担忧.他们不断地向燕主上疏或者向当政的慕容评建议,一是要求重视秦国的威胁,说符坚明而善断,王猛名不虚得,有窥上国之心,慕容垂又到了秦,国家虚实对方都清楚了,"伍员之祸,不可不备",要早做军事上的准备,对来燕的秦使者不能夸富而应该耀以兵威进行震慑.二是内政上所任非人,百姓困弊,纲纪紊乱,上层奢糜,应该精择守宰,精减机构,爱惜用度,明确奖罚,同时调整战略部署,增加危机意识,不能只想着保境安民不思进取.

但当政者却盲目乐观,慕容评认为秦的实力还不足以对燕构成实质威胁,再说当前二国交好,对方不会轻起战端,慕容垂的问题上他相信符坚"终不肯纳叛臣之言,绝两国和好".

慕容评完全估计错了形势并且过于自信,慕容垂于公于私才是最希望两国和平的人,而符坚的战争决心是很坚定的,秦已经完全有能力发动进攻,他一面做着情报和军事上的准备,一面在寻找时机和借口.很快机会就来了.

桓温伐燕时燕向秦寻求支援,同时许诺到时割让西部一边国土,但桓温失败后燕又反悔了,可能感觉仗是自己打赢的,秦国只是最后趁火打劫了一下,不想割让了.秦王符坚大怒,任命王猛为统帅,开始出兵攻燕.

王猛在做大军征讨慕容氏准备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国内的慕容氏,他要借这次机会除了慕容垂父子,为秦绝一后患.要除慕容垂只有让秦主符坚动手,怎么才能让他动手呢?那只有是谋反罪,慕容垂不傻,怎么会无故谋反呢?对,我让你不得不谋反!即便你不谋反,我也让你有理说不清!最后还是死路一条.

一个方案渐渐在王猛脑中明晰.这是一个智慧的人想出的一个完美的计划.

k5,

金刀计(二)

王猛组建伐燕军队的时候,提出要求,请慕容令做为自己的军事参谋,并兼任向导.这个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大军进入燕境后,非常需要慕容令这样熟悉燕国山川地利,燕军作战特点的人.

大军部署到位,随即进入了军事状态.这是很重要的,它表示所有参加此次出征的人都没有了自由行动的权利,包括慕容令,一切进入戒严,不得与外界有任何私自联系.现在是王猛行动的时刻了.

这个晚上,王猛去找慕容垂,要向他做个告别,这说明,平时两人的表面关系维持的不错,尽管慕容垂知道王猛一直以来心里想什么,但这个人是不能得罪且必须要极小心应付的人.

慕容垂摆了酒对他进行招待,慕容垂不是奸诈的人,但却是聪明的人,他知道,王猛不会是简单地向他礼节性的告别,他初步能够肯定的是王猛其实是想问他对燕军的作战事宜,毕竟对那支军队慕容垂太熟悉了.

王猛的节奏掌握的很好,先说了很多客套话,比如今当远别,沙场刀枪无眼,不一定能够囫囵回来,特来向您告个别什么的,慕容垂想来也是应付的极为老道,什么以无道伐有道,又有王丞相您来亲自统帅,肯定是马到成功什么的.双方内心小心翼翼表面一派融洽地在试探对方.慕容垂是被动的一方,他肯定在脑子里不断分析对方有什么目的会提出什么要求,王猛是主动的一方,他的计划是了然于胸的,但需要通过高明的实施让慕容垂不知不觉中招.

王猛先转了话题,他说到了这次的出征上,表情严肃地说:燕国军力强大,此次出征其实我心里还是有很多担心,心里很多地方都没底,没有人能够比您更能给我提供帮助了,我现在来其实是想向您请教一些军事方略及作战注意事项.

慕容垂一听,明白了,果然是为这个.他的心理是极为矛盾的.燕毕竟是自己的国家,虽然那个国家很伤他的心,但眼看要灭亡却又很难过,而现在王猛又让自己提出灭亡它的做法.但自己现在的处境不容他有任何犹豫的余地,他开始徐徐道来,向王猛解释了一些燕国的军事部署,军事战法,重要将领等等,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王猛中间肯定又问了很多问题,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

这样的谈话占了这次拜访的几乎绝大多数时间.

临近结束的时候,王猛对慕容垂又表示了感谢和赞叹,也表示了同情和理解,宽心说这次出征也是替你出气解恨什么的话语.

慕容垂觉得是应该结束的时候了,他不知道,王猛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王猛做势要告辞,慕容垂的心理戒备开始放松.

王猛一边起身,突然半开玩笑说了一句:"今当远别,卿可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这是王猛此来的唯一真实目的,他却选择这样一个时刻说出来.

慕容垂心里肯定会飘过异样,但要礼物的要求不算过分,甚至还挺让人感动,王猛已经要告辞了,准备其它礼物肯定来不及,只有身边随带贴身之物.

慕容垂"脱佩刀赠之".他解下了自己平时贴身带的金刀,赠给了王猛.

王猛拿了刀告辞了.

慕容垂送别之后,心里的疑惑久久不去,但他实在想不出问题在哪里,因为刚才所有一切,才是王猛绝妙计划的开始部分.

王猛计划的第一步成功了.在于他选择了绝佳的时刻,首先在大军戒严的时候,这时,慕容令和慕容垂的联系被彻底中断,其次在拜访结束的时候,这时是慕容垂最放松警惕的时候,也是能够要到贴身信物的时候,好了,王猛的第二步计划即将上演.

k5,

金刀计(三)

这年一月,王猛的伐燕大军一路向东,先攻洛阳,洛阳守将叫慕容筑,刚开始想坚守,但王猛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运用的很好,充分利用秦军刚出兵的雄壮声势,洛阳这样的重要城市他只用了一封信就解决了,信中很有技巧地恐吓威逼,慕容筑竟然就投降了.但大燕的实力也在那摆着,随后开始了反击,乐安王慕容臧在石门击败秦军一部,双方一时进入了僵持.

可王猛没闲着,他开始了谋算慕容垂的第二步.

洛阳大军中的慕容令帐中,这天突然接待了一个神秘的客人,他是父亲慕容垂的帐下亲信,叫金熙.他行色匆匆,刚刚长途奔来.

大军中是禁止与后方联系的.慕容令知道金熙此来,肯定有非同寻常的事,与父亲有关.他很镇定地屏退了左右,装做一切正常的样子.

只有他们两人,慕容令觉得安全了的时候,他问金熙此来的目的.金熙一言,使他大为震动,一时不知何从.

金熙说,他是慕容垂派来的,来传慕容垂的话.慕容垂说,我父子到秦国,本来了为了逃死的,但是王猛嫉人如仇,老是在秦主面前对我们进谗言毁谤,秦王表面上对我们不错,但时间长了难保心中怎么想,我们本来是逃死却没有免祸反而被杀,将会被天下人耻笑,我听说我们走后燕太后和燕主颇为悔悟,不如趁此机会回去,我现在已经要东回了,特意派人告诉你,你接到信息后便走,不要拖延.

金熙说完,献上慕容垂随身佩带金刀为证.

慕容令感到震惊和突然之外,陷入踌躇.他是个聪敏的人,感觉这事蹊跷.

表面上看,此事似完全可以相信,金熙是父亲的亲随,人没有问题,又有父亲金刀为证,对这把刀他是非常熟悉的,自己父子在秦的景况确也如刚才所言,整个事情似乎无懈可击.但他总感觉不踏实,这来自他对父亲的多年了解.

第一,慕容垂做事不行险.慕容垂不管打仗还是平时做事,没有把握的事不做,逃亡秦的时候就因不保险而拒绝了慕容令的袭击邺都计划.当前两国交兵,慕容父子是最受猜忌和怀疑的时候,对他们的监控也是最严的,而且战争期间边界地区都是严防死守,出逃计划极有可能失败.选择此时出逃不符合慕容垂一惯作风.

第二,慕容垂之前从来没有向慕容令等说过有出逃的打算.慕容令此时距离出长安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此重大政治抉择不可能仓促做出,他们在长安的时候,慕容垂更多的是教育子侄低调收敛以求平安,连择机而动的打算都没有.

第三,这会不会是一个阴谋!他知道秦针对慕容父子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秦王符坚对他们恩礼有加,王猛等纵有所言,但一直没有把柄和借口,这会不会是一个阴谋?

慕容令"疑之,踌躇终日,又不可反覆".这事情无法核实,一是非常危险,二是时间来不及.

是的,时间非常紧迫.如果是个阴谋,则自己出逃会连累自己的父亲兄弟,而如果是真的,可能捉拿自己的密令正在路上.如果只是金熙言语上命令,自己可能不信,可是父亲的金刀就在面前,多年来,这把刀从不离身,不由人不信.

慕容令终于在疑惑中做出了决定,宁可信其有.

他带着自己的几名亲信,当天诈开营门,往石门方向奔去,石门是燕乐安王慕容臧的驻地.

王猛"金刀计"的第二步终于成功了,虽然有点悬.他充分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根本道具就是那把金刀.

k5,

金刀计(四)

两国交兵之际,慕容令叛逃!顿时一营皆惊.王猛的心里一阵轻松,一切都按自己的计划进行中.现在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他先故意使消息扩散,这很重要,他知道有没跟上慕容令的慕容氏亲信会将消息透露给长安的慕容垂,最好的结果是慕容垂也逃,逃是逃不掉的,到时铁证如山,难免一死,就是慕容垂不逃,也难过这一关,两国战争之际亲子叛逃至敌国,依据当时法律,慕容垂连坐必死!王猛得意地向秦王符坚写了一份紧急报告,说了慕容令叛逃的事.

果然有人将信息很快传回了在长安的慕容垂.慕容垂大惊失色.变故来的太快了,他来不及反应,他不知道慕容令为什么突然做出叛逃的决定而不事先通知自己,但很清楚依照法律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马上会有内卫军队来拿他.他迅速上了马开始向东出走,甚至没有时间会合自己其它的几个儿子.

秦对慕容垂的监视防范从来就没有松过,慕容垂上马急奔不久,追骑便出发了,慕容垂只跑了不到一百里,在蓝田便被追兵赶上捉住了.这时王猛的加急报告也到了长安,摆在了秦王符坚的案头.

对于慕容垂的出逃,在我初看来极不明智,而选择的方向也是燕国方向,他自己应该知道是无法逃脱的,但他仍然选择单骑出走,对于这样一个多少年的政治老手军事专家来说有点太弱智了,这不禁使我有这样一种猜测:他是故意的,是无奈之下的自保措施,只有出逃反而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因为匆匆出走连其它儿子都不带,恰恰证明自己对慕容令叛逃一事事先毫不知情,是情急之下的措施.尽管慕容垂对这件事情的前后原委还一无所知,但这个智慧人物的这一招很绝,这是他想出的有可能挽救自己的最后一妙招.

是的,只是有可能,慕容垂出逃只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但能否救得了性命则完全掌握在另一个人手里--秦王符坚.

符坚初见王猛奏章,也是惊异,紧接着有人来报慕容垂出逃,想来此时他的心情极度愤怒,只懊悔没有早下狠心,但接着又来了消息,慕容垂在蓝田被追上擒住了.

符坚松了口气,想来他此时只想质问慕容垂父子我待你们不薄为什么要背叛自己,然后再行正法了事.但报告的人叙述的其它情形却让他心里一楞,不禁疑惑.慕容垂单骑出走,向东行不了百里被捉,很明显,慕容令叛逃一事慕容垂肯定是不知情的,他甚至连慕容农等人都没有通知,其它儿子都已经被控制了,但均对父亲出走的事很茫然.符坚又梳理了一下整个过程,渐渐心内了然了:慕容令故国难忘,前线擅自出走归燕,慕容垂在后方不知情,得到消息后自知难逃一死无奈仓促东奔.

慕容垂正在往回押的路上,其它慕容氏都已经被控制,下一步怎么办?符坚在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对慕容垂的同情与理解占了上风,那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使他决定不追究这件事.这是王猛精心设计却没有料到的.慕容垂机智的自证清白行为和符坚做一代英主的宽阔心胸化解了这一经典离间计的效果.

慕容垂被押回到长安后,符坚吩咐解绑,请入东堂并亲自进行了慰劳,他对慕容垂说的话很令人感动,他说:"卿家国失和,委身投朕,贤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将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为过惧而狼狈如是乎?"

我要是慕容垂,肯定也是感动的流泪.符坚没有一点责怪慕容垂的意思,连对叛逃的慕容令也没有怨恨,不但深怀理解,反而替慕容令的未来担忧,只责怪慕容垂为什么信不过自己,诚心可动石人.

慕容垂最后是背叛了符坚,但那是不得已的相负,他身背民族家国兴复重任,不得不做,但终慕容垂一生,他只是以恢复前燕国土为目标,始终没有与秦争夺关中的想法,也可以说后燕没有机会与精力,但确实是慕容垂压根就没有那个想法.

王猛的"金刀计"计划精密,实施完美,堪为千古绝计,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是慕容垂临危的机智的自证清白行为创造了条件,符坚延揽英才以成一统的雄心决定了结果.

下一章:后记

k5,

下一章:后记(一)王猛

对于王猛的"金刀计",后世普遍评价计谋本身非常有创意,实施完美,不留痕迹,但因为此事却使王猛受后世诟病,司马光说王猛的设计如"市井鬻卖之行","有如嫉其宠而谗之者,岂雅德君子所宜为哉!"对王猛提出了批评.但客观的说,如果慕容垂当时被杀,很可能秦在淝水之败后日子好过的多,起码符丕镇守的关东六州会相对平静,关中慕容冲的反叛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况,很可能局势会转危为安,历史不能假设,但对王猛的批评却没有必要,他只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至于说王猛是嫉慕容垂之宠,更是无稽之谈,再受宠也是客人,而符坚对王猛的信任则是无以复加的,王猛对此心中是清楚的.

王猛称不上"雅德君子",他做事很强势,人如其名,不管内政管理,还是平叛灭燕,都表现的行事非常刚猛,坚持原则下却又灵活机变."金刀计"后,于当年六月,王猛再次出兵伐燕,克壶关,攻上党,占晋阳,并在潞川战役中大败慕容评指挥的燕军主力,直入燕都邺城,只用五个月时间便灭掉了强大的燕,基本统一了北方.符坚将旧燕国土全部委任王猛管理,这种信任程度不是慕容垂能够比拟的.但王猛很知机,多次上表符坚要求将关东六州另授亲贤,一年半后,符坚才让自己最信任的弟弟符融代替了王猛总督六州,调王猛回长安任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其余爵位都故,可以说,王猛就像君主立宪国家的内阁总理,权倾朝野.符坚还不足,还准备要加封王猛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执行军委  ,但王猛坚决拒绝了.王猛当政,"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拨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二十四正史中这样夸人的没有几个.公元375年,王猛病重,符坚为其遍祷山川河岳诸神祈命,病稍微好一点,就高兴的赦免犯人包括一般死刑罪犯.王猛非常感动,临终上表,劝符坚一是不要伐晋,二是注意鲜卑(慕容氏)和西羌(代表人物姚苌),要符坚慢慢剪除.实是英雄所见.一代人杰王猛死时50岁.

k5,

后记(二)符坚

符坚非常悲痛,用汉霍光之礼安葬了王猛.但他唯独没有听从王猛的临终遗言,对原燕慕容降臣他一个也没有杀,最多放置边远郡县,有些还很给礼遇,封任郡太守,对慕容垂更是不同,甚至给了带偏师出征的军权.至于羌族的姚氏更是他的得力将军,更别说防范了.

公元383年,即王猛死后八年,他开始了伐晋之役.淝水一战败北,自己也受了伤,当时各路大军都溃败而走,只有慕容垂率领的三万军队全师而退,符坚逃入了慕容垂的军营,很多人劝慕容垂趁机杀符坚而复兴燕国,但慕容垂坚决拒绝了,

他说:"当年我不被慕容评所容,天下之大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逃死于秦,秦主以国士待我恩礼备至,后来又被王猛算计,当时根本无法解释说明,又是秦主独能知道我的清白,这些恩德是不能忘记的,如果氐人确实天数已尽,我也当赴关东召集人众,兴复旧业,关西我是不去想的."

在中国政治领域像慕容垂这样重情讲义的人肯定有很多,但都被无情地淘汰了,绝大多数成了教材的反面典型,徒增后世笑谈,慕容垂他却成功了,这就更显得珍贵,他让在残酷政治斗争中尚未泯灭良知的人拥有一丝希望.

慕容垂将三万军队的指挥权完全移交到了符坚的手中,退至渑池他提出申请去关东稳定战败后的局面,这时符坚手下同样有人建议决不能放慕容垂走,但符坚仍然坚持,他相信真诚能换来忠诚.

他回到长安不久后就得知慕容垂在关东起兵,他的心中想来愤怒过后是深深的悲哀,这种背叛带来的感情伤害肯定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但这个仁义之君还是没有对关中的慕容氏降臣采取严厉措施,因为慕容垂对燕亡国后的慕容降臣有很大成见,想是不会合流,但不久前燕降臣慕容泓和慕容冲在关中腹地叛乱,进攻长安,危急关头,自己的大将姚苌也率领西羌人背叛了自己.符坚战败后出走五将山,被姚苌军队包围,生命的最后,符坚不失英雄本色与帝王气度,他从容地唤宰人进食,被捕后大骂姚苌以求速死,英勇就义.

符坚留给后人的只有一声叹息.

k5,

好文!试想咱毛老爹就没像符大爷学习,不然,哪有现在一统河山?

向毛老爹致敬!仁德值几个子啊...

一声叹息!

k5,

后记(三)慕容垂

慕容氏豪杰辈出,果如王猛所言"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但慕容垂的起兵却不能让人将他同"背叛"二字联系起来,他的身上首先背负的是兴复家国的重任,时势,慕容家族的期望使他不得不这样做.

慕容垂关东起兵后,凭借其巨大威望,应者云集,秦镇守关东的符丕只能固守邺城(原燕都),并向晋求救,在五桥泽,慕容垂指挥未经严格训练的部队击败了东晋名将刘牢之和他率领的精锐的北府兵,东晋此后退出了慕容垂的复国战争.

此后,符丕撤出邺城,但经过两年围城,邺城已经残破不堪,慕容垂最后将新建立的燕的首都定在了中山,此后,他命令自己的子侄们四处略地,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慕容凤,慕容楷,慕容绍,慕容德(弟弟),慕容会等一时各展其才,所向无敌,北败高句丽,消灭河北一带的叛军,扶持代王拓拔珪打败刘显,收复清河,渤海等地,征服了北方比较强大的贺兰部,慕容垂又亲自指挥打败翟钊.基本恢复了旧燕疆土.

这时,他的兵锋所指,便是同宗的慕容永建立的西燕,西燕源起于关中的慕容冲叛乱势力,打败符坚占领长安后他们便失去了目标,想东迁但关东已经为慕容垂所占,不得已在山西境内立国.慕容垂灭西燕之战打得非常精彩,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有效调动西燕的防御力量,台壁一战,西燕大败遂至国灭.西燕势力直接导致了符坚的失败,如今慕容垂终灭西燕,九泉之下的符坚当可出一口气了.

在灭西燕时,北方曾经受慕容垂大力帮助的北魏拓拔珪竟然出兵援西燕,慕容垂准备教训这个势力,但他已经是年近七十,出于树立世子慕容宝威望的因素,他让慕容宝统兵征讨.在长子慕容令因"金刀计"导致死亡后,他便立慕容宝为太子,这两个儿子都是他的第一任夫人段氏所生,对段氏的深厚情意使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不做任何其它选择,尽管在理智上很可能慕容农,慕容隆是更合适的人选.慕容垂和符坚的共同点都在于重情讲义,造成了生前身后的巨大遗憾.

慕容垂几乎派出所有国内名将,八万百战精锐参与出征.但慕容宝过于仁弱不能够有效统驭身经百战的兄弟,下达的命令被大打折扣,加之拓拔珪本身也是非常有军事天才的人物,北魏军队成功偷袭,参合陂一战燕军大败,损失精锐过5万人,自从慕容垂复国以来,从没有遭到这样的失败,而且代价过于惨重,一时举国震动.

老迈的慕容垂已经是带病之身,但仍决定亲自出兵报仇,他集结了各地方部队组成了一支伐魏军队,转过年春天,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奇袭平城,一战大败魏军,杀了北魏第一名将拓拨虔,一时北魏震怖.

但慕容垂却专门绕道去了参合陂,他要去看看数万将士的魂绕之地并行祭奠,见参合陂积骸如山,除战死之外,四万燕军将士被拓拔珪活埋此地,随行军士哭声振天,无比的悲愤袭上心头,对慕容垂这样重情讲义之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他当时便口吐鲜血,再次发病.燕军开始撤退,于上谷慕容垂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一代传奇英雄就此带着巨大的挫折感与屈辱感离开人世.

在他身后,留下了巨大的危机,北魏军队开始南下,燕军失去了慕容垂竟然连战连败,慕容宝的威望不足,子弟们开始了内讧,慕容垂一手复兴的大燕很快分崩离析,他留于世的仅仅是个人的传奇.

这不由让人猜想,如果慕容令不死,当会如何?

k5,

后记(四)慕容令

"金刀计"后,慕容令出逃到石门慕容臧军中.他肯定对慕容臧说是和父亲一同奔燕,慕容臧对他先行软禁,派人了解情况,得知压根就没有慕容垂返燕的事,而且慕容垂在那边很受尊敬,就将所有情况汇总报告了中央,当政者们对这样叛而复回的人当然无法重用,但毕竟是亲族而且慕容令一向享有很好的评价,便综合了一下,将他徙之沙城,还在龙城东北600里的地方,那就相当于在今天吉林境内了,相当于罪犯发配边疆,但可能地位还是特殊一点,值得一说的是这里还有一个谪人,就是慕容令的弟弟慕容麟.在慕容垂父子当年准备奔龙城避难的时候,就是这个慕容麟做了告密者,最终的结果是慕容垂只好调头奔秦投符坚,可这个告密者并没有得到什么奖赏,只是免除一死被流放沙城,如今,弟兄俩在一处了.从以后的情况来分析,慕容令对这个异母弟弟深为憎恨,一直无法原谅他的告密行为,这引发了弟弟的又一次告密,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慕容令知道自己肯定无法避免被诛杀的命运.沙城中有犯罪被谪的守卒几千人,慕容令都深加结纳,当年五月,他瞅准机会决然发动武装暴动,沙城谪卒纷纷响应,燕守将城大涉圭根本无法控制局面,便主动向慕容令投降了,慕容令起兵之初正是用人之际,便接纳了他并且安置在自己身边.于是率这些谪卒组成的部队东袭威德城,这应该是一个边界较大的城堡,杀了戍主,做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对周围各城堡进行招抚,都得到了响应.然后整顿队伍,准备趁不备袭击龙城,那是鲜卑慕容氏的故都和老家,有重兵镇守.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慕容令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感召力,具有做大事的决心和魄力,孤身一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在北方掀起了巨浪.

但袭击计划很快流产了,因为有人向镇守龙城的慕容亮告了密,告密者又是慕容麟.慕容麟知道哥哥不会原谅自己,一旦局势稳定,迟早要被清算,他选择了出逃龙城,并将袭击计划泄露.慕容亮做了紧急布防,慕容令已经完全没有了机会.

形势顿时危急起来,靠这点力量又没有稳定的后勤供应,无法抵御龙城燕军正规部队,这时部下开始动摇,前期投降的城大涉归利用一个在慕容令身边的机会想杀了他,但慕容令很机敏武力也不错,受了伤却单人逃了出来,乌合之众的部队也全部溃散,涉归进行追击,在一个叫薛黎泽的地方抓住了他,当场就杀了慕容令.一个很有前途正当盛年的人才就此夭折.

有趣的是当涉圭带着慕容垂的人头去龙城向慕容亮报功,慕容亮却杀了涉圭,史书上说慕容亮"为之诛涉圭,收令尸而葬之",就是说慕容亮替慕容令报了仇,这说明一件事,慕容令的行为得到慕容亮的理解,进一步说明慕容令为人为事曾在前燕范围内是得到广泛的认同的.

慕容家族留给人太多的猜想和假设,其中一个就是如果慕容令不死,后燕会是怎样?

可以肯定,慕容令将承接慕容垂的位置,而且将是无可争议的燕主,他的资历,经历,能力是所有人都服气的,所有兄弟都不会有谋逆之心,也就不会有参合陂之败,那时大燕精锐犹在,北魏纵有拓拔珪,两人之间也是双雄会而不是一边倒.王猛的"金刀计"看似没有达到直接效果却改变了历史.

我总觉得,人类历史进程没有必然,其实就是由偶然事件推动的,有时是一个偶然出生的人物,有时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有时是一个偶然发生的自然天象,有时是一个必然的事件造成的一个偶然的后果.淮海战役只是一场具体的战役,但如果国军胜了,中国局面就不是现在,那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只在参与其中的将士,而无关宏伟的主义与真理.

全文完.

k5,

我总觉得,人类历史进程没有必然,其实就是由偶然事件推动的,有时是一个偶然出生的人物,有时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有时是一个偶然发生的自然天象,有时是一个必然的事件造成的一个偶然的后果.

-------------------------------------

正如掉进大河里的一片树叶,树叶的沉浮取决于河水的翻腾奔流,同样的,偶然因素也是通过"社会实际"这个必然因素,才能够起作用的,个人的意志不起决定作用.归根到底,是必然因素在决定历史的进程.

淮海战役只是一场具体的战役,但如果国军胜了,中国局面就不是现在,那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只在参与其中的将士,而无关宏伟的主义与真理.

------------------------------------

即使淮海战役输了,也只不过是解放战争拖长几年罢了.

淮海战役胜负的关键,不是参与其中的将士,而是将士背后依靠的社会力量,那的确是关乎主义与真理.

k5,

淮海战役只是一场具体的战役,但如果国军胜了,中国局面就不是现在,那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只在参与其中的将士,而无关宏伟的主义与真理.

------------------------------------

即使淮海战役输了,也只不过是解放战争拖长几年罢了.

淮海战役胜负的关键,不是参与其中的将士,而是将士背后依靠的社会力量,那的确是关乎主义与真理.

----

最后一句话引来了争论!

我不否认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有必然性,但那只是总体趋势上的必然性,是思想在指引,是科技在推动,但回首它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有很多拐弯是由偶然造成的.专制国家的历史掌握于个别人的决策.

当然只能假设,比如宋教仁的那一枪没有命中要害部位并成功救治了,可能中国百年痛苦就不会有,宋教仁英年没有必然死的理由;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走向,但他是不是会发生只取决于张杨的思维和决心及个人对形势的判断.在大方向大趋势下并不一定就走某一条必然的道路.

k5,

我不否认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有必然性,但那只是总体趋势上的必然性,是思想在指引,是科技在推动,但回首它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有很多拐弯是由偶然造成的.专制国家的历史掌握于个别人的决策.

当然只能假设,比如宋教仁的那一枪没有命中要害部位并成功救治了,可能中国百年痛苦就不会有,宋教仁英年没有必然死的理由;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走向,但他是不是会发生只取决于张杨的思维和决心及个人对形势的判断.在大方向大趋势下并不一定就走某一条必然的道路.

--

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没有人能够是神仙上帝,任何人不能够给社会施加魔法加以左右,因此,个别人是不能够左右历史的,个别人必须通过迎合(而不是指引)社会,才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参与表演历史剧(而不是改变历史).

宋教仁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发动群众,因此,他没有实力也没有机会去改变中国的历史.若是他执意要改变中国历史,则他必死无疑问,第一枪打不死必有第二枪,第一天打不死必有第二天.

为什么单独拿西安事变说事呢,在西安事变之前就已经有福建事变,两广事件,再早有宁都起义,百色起义,更早还有南昌起义,这些不都是发生自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反抗吗?难道西安事变时共产党的处境比南昌起义前还艰难吗?难道西安事变时的张杨集团比大革命失败之后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还反动吗?

西安事变的发生,只能说明张杨集团的集体判断是多么的高度一致,而不应看做只是张杨的个人判断.既然张杨集团是高度一致,那么西安事变就是迟早的时期,1936年12月12日不发生,此后也早晚要发生,尤其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之后,西安事变必定要发生.因此,西安事变只是加快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不是改变了中国走向.

k5,

有这样一句话:

因为少了一个铁钉,失了一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伤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匹战马,毁了一个骑士;毁了一个骑士,缺了一条消息;缺了一条消息,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失了一个国家.

k5,

职业名称:战士

可选种族:人族

评        价: 专精进攻或防御  精通各种武器与战技

是团队之中的利刃以及铁壁

荣耀与信念即是一切

职业介绍:战士的能力均衡,攻击力和防御力都会很出色,可以按照希望的方向以多样的形态让他成长.他们身穿保护全身的金属盔甲,自由使用沉重而且锋利的武器和防御器具,作为团体的中心领导战斗.只有那些将肉体锻炼到极致并且可以将之与大师所锻造的武器直接媲美的人,才有足够的资格被称为战士.这些执着于修炼从而能够一次次突破自身极限的强者,往往永远不会对一时的成就产生永恒的满足,刚好相反,他们认为极限是无穷尽的,而自己亦是能够将之无限突破的可能.

广州智动网络有丰富的游戏项目开发经验,有丰富的游戏项目制作管理经验,能很好的控制相关产品质量和制作时间.

专业从事游戏美术设计 ,包括二维平面美术 ,三维建模和动画的制作业务,提供游戏外包制作,虚拟现实,产品展示,等各类美术产品制作服务.

电话: 86-020-85522657

手机: 18929595009

QQ : 1461790797

MSN : elviszhaosq公司网址: www.264cn.com

电子邮箱:zhidongcn

k5,

有这样一句话:

因为少了一个铁钉,失了一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伤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匹战马,毁了一个骑士;毁了一个骑士,缺了一条消息;缺了一条消息,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失了一个国家.

--

如果因为少了个铁钉就导致失去国家,那么,说明这个国家过于脆弱,这个国家的灭亡是迟早的,即:这个国家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因为一个铁钉而失去国家,这并不等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只是加快了历史的进程而已.

k5,

如果因为少了个铁钉就导致失去国家,那么,说明这个国家过于脆弱,这个国家的灭亡是迟早的,即:这个国家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因为一个铁钉而失去国家,这并不等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只是加快了历史的进程而已.

1,任何专制政权的灭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何时灭亡则充满偶然.

2,历史进程无所谓"加快",他都在依时间走,如果有,那"加快"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积极的含义,有时它会"加快"走向歧途,

k5,

支持楼主   历史是有很多偶然造成的

唯物主义就是现实主义  以历史的现实来肯定历史的必然性

以历史的必然性来解释历史现实

这种荒谬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如果历史有他的必然性  他们能从必然性推导出未来的历史么

这就是中国历史教育和国外的不同

中国的历史教育是要你以历史必然性来解释历史  所以我们有标准答案

国外的历史教育是要你以自己的历史观来分析历史  假设历史  预测将来

同样的甲午战争  中国的试卷是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有什么意义

日本的试卷是中日战争什么时候会再来一次  日本该做哪些准备

k5,

1,任何专制政权的灭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何时灭亡则充满偶然.

-

专制政权未必都是脆弱的政权,因此,专制政权未必都会"必然灭亡",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无论是否专制,任何脆弱政权的灭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何时灭亡则充满偶然.

而个人,甚至一个铁钉,并不能够左右脆弱政权的必然灭亡,而只能够加快该政权的灭亡.

当然,个人甚至一个铁钉,就更加不能够左右"不脆弱政权"(无论其是否专制)的历史进程.

2,历史进程无所谓"加快",他都在依时间走,如果有,那"加快"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积极的含义,有时它会"加快"走向歧途

----

历史并非,或者说不可能"都在依时间走".例如:脆弱政权,其必定灭亡,但其灭亡的过程则充满偶然性,因此,这就存在着加快或减慢其灭亡进程的可能性.即:脆弱政权的灭亡进程,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其他任何的历史进程也统统都是如此.因此,历史并非,或者说不可能"都在依时间走".

对于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人来说,或者说,对于相信能够通过人类自己的力量建成大同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只要是加快历史的进程,就一定是正面积极的,因为历史的终点是大同社会,因此绝不可能是"走向歧途".

k5,

慕容家族留给人太多的猜想和假设,其中一个就是如果慕容令不死,后燕会是怎样?

可以肯定,慕容令将承接慕容垂的位置,而且将是无可争议的燕主,他的资历,经历,能力是所有人都服气的,所有兄弟都不会有谋逆之心,也就不会有参合陂之败,那时大燕精锐犹在,北魏纵有拓拔珪,两人之间也是双雄会而不是一边倒.王猛的"金刀计"看似没有达到直接效果却改变了历史.

我总觉得,人类历史进程没有必然,其实就是由偶然事件推动的,有时是一个偶然出生的人物,有时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有时是一个偶然发生的自然天象,有时是一个必然的事件造成的一个偶然的后果.淮海战役只是一场具体的战役,但如果国军胜了,中国局面就不是现在,那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只在参与其中的将士,而无关宏伟的主义与真理.

-

如果慕容令不死,那么,慕容令必须要迎合人类历史潮流而动,即"发展生产力并协调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继续维持大燕王朝的存在,而绝无能力做到违背历史潮流而动,去左右"人类的历史进程".

所以,慕容令的英年早死,对于大燕王朝而言,或许是个根本性的损失(前提是他慕容令能够做到"发展生产力并协调生产关系",而不仅仅是他"个人威望能够服众"),但却不能左右人类的历史进程,顶多只是略微加快或者减慢些历史车轮滚动的速度罢了.

k5,

没用的,慕容令打不过拓拔圭,也打不过刘裕.

就算他不死,也不过是徒增此二人威名而已

k5,

专制政权未必都是脆弱的政权,因此,专制政权未必都会"必然灭亡",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无论是否专制,任何脆弱政权的灭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只是何时灭亡则充满偶然.

而个人,甚至一个铁钉,并不能够左右脆弱政权的必然灭亡,而只能够加快该政权的灭亡.

当然,个人甚至一个铁钉,就更加不能够左右"不脆弱政权"(无论其是否专制)的历史进程.

历史并非,或者说不可能"都在依时间走".例如:脆弱政权,其必定灭亡,但其灭亡的过程则充满偶然性,因此,这就存在着加快或减慢其灭亡进程的可能性.即:脆弱政权的灭亡进程,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其他任何的历史进程也统统都是如此.因此,历史并非,或者说不可能"都在依时间走".

对于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人来说,或者说,对于相信能够通过人类自己的力量建成大同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只要是加快历史的进程,就一定是正面积极的,因为历史的终点是大同社会,因此绝不可能是"走向歧途".

--

1,专制政权无一例外是脆弱的政权.它的灭亡是迟早的事,这是我认为的所谓历史的必然.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将表现的更加脆弱.也就是说当代的专制的脆弱性更要大于古代的专制.这样的政权因各种机缘而起的初期,尚代表相对多的人的利益,会得到一定拥护,但专制的本性是压制自由的思想,实行愚民教育,充满暴力恐吓,他只要"顺民"而排斥独立思考,它的一切运作目的只为维护专制本身,它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不是公民社会,维护权贵阶层或者说统治阶层本身的利益是一切的核心,它永远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样的制度下社会矛盾将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他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自我的更新,它的灭亡是早晚的事.民主社会的政府很脆弱,但社会很稳固,专制政权内恰恰相反,他必须拥有依托国家暴力机构的强势的政府,因为它是统治型的社会.它看似强大,却只是制造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它的自我更新完全是被动的,为形势所牵,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实际发展进程.它的貌似强大只是其脆弱性的表现.典型如金氏王朝的"先军政治".

2,对所谓"历史"的定义,我想人类所经历的都是历史,人类历史所涵盖的不是政权更迭这一件事,它更主要的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每个普通民众都在推动历史进步,他在世间的一生终归对某些人产生过触动和影响,留下过痕迹.

3 ,至于说"只要是加快历史的进程就都是积极正面的"的说法,实在宽泛,我只想说,有些人自己以为在积极正机地"加快"历史进程,可后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后又回到起点的事情很多,不胜枚举,因为所谓"历史的进程"在每个专制社会下的人来看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自以为正确地在向着它的进程走,但后世来看却方向完全错了,只是局中人不知而已.这就是歧途,但它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那些人感觉自己在加快进程,但结果却不一定是积极正面的.

k5,

1,专制政权无一例外是脆弱的政权.它的灭亡是迟早的事,这是我认为的所谓历史的必然.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将表现的更加脆弱.也就是说当代的专制的脆弱性更要大于古代的专制.这样的政权因各种机缘而起的初期,尚代表相对多的人的利益,会得到一定拥护,但专制的本性是压制自由的思想,实行愚民教育,充满暴力恐吓,他只要"顺民"而排斥独立思考,它的一切运作目的只为维护专制本身,它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不是公民社会,维护权贵阶层或者说统治阶层本身的利益是一切的核心,它永远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样的制度下社会矛盾将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他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自我的更新,它的灭亡是早晚的事.民主社会的政府很脆弱,但社会很稳固,专制政权内恰恰相反,他必须拥有依托国家暴力机构的强势的政府,因为它是统治型的社会.它看似强大,却只是制造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它的自我更新完全是被动的,为形势所牵,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实际发展进程.它的貌似强大只是其脆弱性的表现.典型如金氏王朝的"先军政治".

------------------------------------------------------

"金氏王朝"是否专制,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讨论金氏王朝是否脆弱.显然,你忽略了站在朝鲜背后的中国.由于中国的鼎力支持,所以金氏王朝是一个不脆弱的政权,同样的还有缅甸(缅甸专制与否,我们也不讨论).因此,我看不出金氏王朝会迟早灭亡,相反我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携手壮大,这,才极有可能是历史的必然.

2,对所谓"历史"的定义,我想人类所经历的都是历史,人类历史所涵盖的不是政权更迭这一件事,它更主要的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每个普通民众都在推动历史进步,他在世间的一生终归对某些人产生过触动和影响,留下过痕迹.

------------------------------------------------------

衡量智慧,思想,社会进步的判断标准,应该而且必须是:是否既发展了生产力又协调了生产关系,如果是,那么就是智慧的,有思想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否则,就是不智慧的,没有思想的,阻碍社会进步的.

同样,对于人类留下的历史痕迹的判断标准,也是如此:如果是既发展了生产力又协调了生产关系的人,那么其留下的必定大多数是对社会有建设性的或者说有积极意义的痕迹,否则,其留下的必定大多数是具有破坏性的痕迹.

3 ,至于说"只要是加快历史的进程就都是积极正面的"的说法,实在宽泛,我只想说,有些人自己以为在积极正机地"加快"历史进程,可后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后又回到起点的事情很多,不胜枚举,因为所谓"历史的进程"在每个专制社会下的人来看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自以为正确地在向着它的进程走,但后世来看却方向完全错了,只是局中人不知而已.这就是歧途,但它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那些人感觉自己在加快进程,但结果却不一定是积极正面的.

----

我所说的"只要是加快历史进程,就必定是积极正面的"这句话,当然不能只是"有些人自己以为"而已,而是要让后人来进行评判,或者说是盖棺论定.

如果后人认为"前人做错了",那么,必定是前人采取了不适当的生产关系,从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是减慢了或者说阻碍了历史进程,而不是加快了历史的进程.

但是,只要是加快了历史进程,那么必定是既发展了生产力又协调了生产关系的,因此必定是积极正面的.

k5,

1,专制政权无一例外是脆弱的政权.它的灭亡是迟早的事,这是我认为的所谓历史的必然.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将表现的更加脆弱.也就是说当代的专制的脆弱性更要大于古代的专制.这样的政权因各种机缘而起的初期,尚代表相对多的人的利益,会得到一定拥护,但专制的本性是压制自由的思想,实行愚民教育,充满暴力恐吓,他只要"顺民"而排斥独立思考,它的一切运作目的只为维护专制本身,它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不是公民社会,维护权贵阶层或者说统治阶层本身的利益是一切的核心,它永远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样的制度下社会矛盾将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他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自我的更新,它的灭亡是早晚的事.民主社会的政府很脆弱,但社会很稳固,专制政权内恰恰相反,他必须拥有依托国家暴力机构的强势的政府,因为它是统治型的社会.它看似强大,却只是制造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它的自我更新完全是被动的,为形势所牵,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实际发展进程.它的貌似强大只是其脆弱性的表现.典型如金氏王朝的"先军政治".

------------------------------------------------------

"金氏王朝"是否专制,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讨论金氏王朝是否脆弱.显然,你忽略了站在朝鲜背后的中国.由于中国的鼎力支持,所以金氏王朝是一个不脆弱的政权,同样的还有缅甸(缅甸专制与否,我们也不讨论).因此,我看不出金氏王朝会迟早灭亡,相反我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携手壮大,这,才极有可能是历史的必然.

--

土星共同体迟早也会灭亡!!!何况土星共同体养的一个小婊子!

汉唐那么强盛,今天连个渣都没剩下,满清灭南明,准葛尔部以后,一度多么嚣张,辛亥的时候,人民看得到它如野狗一般被宰掉!

没有什么不灭的帝国!也没有死不了的流氓!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必然!

k5,

土星共同体迟早也会灭亡!!!何况土星共同体养的一个小婊子!

汉唐那么强盛,今天连个渣都没剩下,满清灭南明,准葛尔部以后,一度多么嚣张,辛亥的时候,人民看得到它如野狗一般被宰掉!

没有什么不灭的帝国!也没有死不了的流氓!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必然!

---

你忽略了一个事实:"土星共同体"是一个核大国,而汉,唐,清不是.所以,不能拿汉,唐,清的灭亡,来对土星共同体的历史走向进行简单比拟.

事实上,对于核大国而言,如果是单一民族的国家,那么绝不可能灭亡(除非全人类一起毁灭),如果是多民族的国家,那么,只可能解体成为几个单一民族国家,也不可能灭亡(除非全人类一起毁灭).因此,除非人类一起毁灭,否则,"土星共同体"必定永存,直到人类社会大同.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必然.

既然土星共同体必定永存,那么,没有理由怀疑:土星共同体养的那个小婊子,也必定跟着共同永存.

k5,

结语:

一,曾几何时,我也曾笃信《马哲》,当学会独立思考后,就一笑置之了.有人如上帝般自认为他找到了所谓历史的规律,一面说历史有规律,一面又总说是自己"创造"了历史"开创"了历史.就像一面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面群众又总是不明真相的,这个体系里有太多自相矛盾的,违背常识的悖论,不值一驳.

二,与小泉先生的交流原以为只是历史观点上的,当看了上条留言后,才知你我是根本上的分歧,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历史观,道不同,多说无益.

三,本条贴子的初衷只是想讲一个真实的传奇小故事,天涯高人太多,本人知识有限以致几乎无有反应,感谢小泉先生的回复使得点击量有所上升,再次感谢.

四,本人将不再回复,这篇文章就让它沉了吧.

k5,

土星共同体迟早也会灭亡!!!何况土星共同体养的一个小婊子!

汉唐那么强盛,今天连个渣都没剩下,满清灭南明,准葛尔部以后,一度多么嚣张,辛亥的时候,人民看得到它如野狗一般被宰掉!

没有什么不灭的帝国!也没有死不了的流氓!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必然!

---

你忽略了一个事实:"土星共同体"是一个核大国,而汉,唐,清不是.所以,不能拿汉,唐,清的灭亡,来对土星共同体的历史走向进行简单比拟.

事实上,对于核大国而言,如果是单一民族的国家,那么绝不可能灭亡(除非全人类一起毁灭),如果是多民族的国家,那么,只可能解体成为几个单一民族国家,也不可能灭亡(除非全人类一起毁灭).因此,除非人类一起毁灭,否则,"土星共同体"必定永存,直到人类社会大同.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必然.

既然土星共同体必定永存,那么,没有理由怀疑:土星共同体养的那个小婊子,也必定跟着共同永存.

---

前苏联表示压力很大!

k5,

你忽略了一个事实:"土星共同体"是一个核大国,而汉,唐,清不是.所以,不能拿汉,唐,清的灭亡,来对土星共同体的历史走向进行简单比拟.

事实上,对于核大国而言,如果是单一民族的国家,那么绝不可能灭亡(除非全人类一起毁灭),如果是多民族的国家,那么,只可能解体成为几个单一民族国家,也不可能灭亡(除非全人类一起毁灭).因此,除非人类一起毁灭,否则,"土星共同体"必定永存,直到人类社会大同.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必然.

既然土星共同体必定永存,那么,没有理由怀疑:土星共同体养的那个小婊子,也必定跟着共同永存.

---

前苏联表示压力很大!

--------------------------------------------------

苏联只是解体,而不是灭亡.做为核大国,没有理由怀疑:苏联的主体--俄罗斯,会灭亡.

同样的,做为核大国,也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主体--汉族聚居区,会灭亡.

因此,也没有理由怀疑,在中国鼎力支持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会灭亡.

结语:

一,曾几何时,我也曾笃信《马哲》,当学会独立思考后,就一笑置之了.有人如上帝般自认为他找到了所谓历史的规律,一面说历史有规律,一面又总说是自己"创造"了历史"开创"了历史.就像一面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面群众又总是不明真相的,这个体系里有太多自相矛盾的,违背常识的悖论,不值一驳.

二,与小泉先生的交流原以为只是历史观点上的,当看了上条留言后,才知你我是根本上的分歧,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历史观,道不同,多说无益.

三,本条贴子的初衷只是想讲一个真实的传奇小故事,天涯高人太多,本人知识有限以致几乎无有反应,感谢小泉先生的回复使得点击量有所上升,再次感谢.

四,本人将不再回复,这篇文章就让它沉了吧.

-

好嘛,我打了这么多字,没有看到你的反驳,反倒给我扣了顶帽子,说我的观点是"马哲",违背常识,不值一驳,而你的观点是独立思考的,不容反驳的,真理.唉,你这样可不怎么有风度哦.

好吧,既然你都结语了,那么我也结语一下,然后让网友们自去评说.

我的结语:你认为慕容令的死改变了历史,而我则认为,即使慕容令不死,他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这样,才能够继续维持大燕的存在.因此,慕容令绝不可能改变历史,而顶多是加快或减慢些历史车轮滚动的速度罢了.因此,慕容令的死,对于大燕来说,或许是个根本性的损失(前提是,慕容令一定能够做到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而不仅仅只是做到他的"个人威望能够服众"),但慕容令的死,对于历史的发展则无足轻重,即: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任何人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因此,你大可不必误以为"慕容令的死导致了历史的走向发生了改变",而感慨.

k5,

人类历史上历次屠杀或者战争当中死亡人数最多的20次事件,看得我触目惊心,为什么?因为从第二名排到第六名,全都发生在中国.我表示,上学时没学过,是隐藏历史吗?

k5,

文字的出现也就是文明的开始,这话对头;但是,总是以文字为文明就不对头了.

k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