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心力养成的优秀孩子,为何一击即碎?
文 | 幸福海主笔团阿伞
本文由周梵公号(ID:zerofield0)授权发布
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有专家说:“鸡娃”现象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
01
鸡娃:阻断了孩子的独立性与天赋
我们小时候,父母可能是严厉的、封建的、成绩至上的,大家深受应试教育和权威型父母的苦,以至于我们成年后,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
我也不知道这辈子活出了个什么。
这种“不知道”,原本是与生俱来就会知道的。
兴趣、天赋,原本是我们出生就携带的种子:
是使我区别于他人,使我是我自己的重要证据;
是我做选择,做决定的重要锚点,让我不完全被世俗的标准裹挟前行;
是我的喜悦,幸福感,价值感,勇气······
只是,大家被迫在统一的分数至上、金钱至上的标准下存活太长时间。
一天到晚尽学些没用的东西;
搞艺术的都是饿死的;
你别给我准备惊喜了,你考一百分就是最大的惊喜。
于是那颗种子,在长期不被照顾,不被尊重的情况下停止生长了。
于是乎,80/90后被世俗标准裹挟着,在网络时代人人都能横向对比的情况下,焦虑侵蚀着大家,4亿年轻人中,有1.5亿睡眠不足。
一些英年早秃,有一些英年早病,有一些英年早逝。
而这种被焦虑情绪奴役的状态,我们竟然又双叕叕,无意识地灌输给了孩子,这就不太合适了。
更何况,过去父母之所以那样教育我们,是因为他们有那个年代的群体创伤。
她们在生存和安全需求的层面上有很深的匮乏,因此本能地格外害怕自己的孩子竞争力差,也就格外重视成绩。
同时信息的有限,也让他们当时无法汲取那么多科学的教育方案,只能无意识地跟随大流,这是他们的不得已。
但我们没有那么多真实的不得已:
尤其是鸡娃家庭,绝大部分都处在大城市,都是【体面人】,至少是衣食无忧,而如今涉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很丰富,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科学养育自己的孩子。
但大家却依然周末拉着孩子奔赴一个又一个昂贵的辅导班,为了把孩子塞进竞争激烈的私立学校无所不用其极······
跟当年父母强改我们大学志愿,丢掉我们心爱的课外读物,逼我们考公务员,一模一样。
鸡娃家长会说:我们更不得已。
好的私立幼儿园都要考试入学!现在跟不上以后上小学不就更掉队了吗?
本来我也觉得孩子不用成绩多好,TA快乐最重要。但是看到其他孩子3岁就已经会这么多英语单词,我家孩子什么都不会,我这时候还不敦促他学习,他以后落后于人怎么办?
这一切好像很严重的事儿,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不得已。而是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是对孩子未来的恐怖想象。
为了这个想象不要发生,“鸡娃”父母们把自己搞得压力很大,有巨大的牺牲感;还把孩子搞得痛恨学习,在父母的监督下无法发展出独立性与天赋。
同时无形之中让自己与孩子的道路都变得极其狭窄。
02
鸡娃父母会养出怎样的娃?
鸡娃的父母有两种:
1、自己普通,想让孩子比自己强
2、自己优秀,想让孩子更优秀
他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带给孩子的感受大部分是一致的:我只有很优秀,父母才会爱我。
我考得好的时候他们会温柔一些,我考得不好的时候父母特别恐怖;
我坐在桌子前面学习的时候妈妈会给我端牛奶来;
我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的时候妈妈会骂我······
这在孩子眼中,就是有条件的爱。区别只在于,前者夹杂着依赖,后者夹杂着优越感。
✔前者的表现方法是:
孩子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啊,你一定要争气。
✔后者的表现方法是:
你连这都不会哪像我的孩子,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学得刻苦多了。
被“鸡”的娃们,会有两种可能性:
A、孩子内在不认可父母的焦虑时,容易补偿。
有的父母,双方都是学霸,孩子却极其不爱学习,而且在父母的鸡娃手段之下,开始呈现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状态,父母越在努力奋斗打鸡血,孩子越觉得人间不值得,我还是躺着吧。
B、孩子内在认可父母的焦虑,容易传承。
成为一个目标性很强,永远奔赴在进步道路上的人。一个不接受自己不优秀的人;一个认为只有我足够优秀,才能换得足够多的爱的人。TA真心认为,自己考了多少分,才配得到父母多大的笑脸。
这是很可怕的。
03
优秀上瘾后很难戒掉
奇葩说第六季有一个出场即高光的选手,叫许吉如。
她是名校优等生,容貌气质也不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整个人一站出来,就给人一种感觉:把优秀写在了脸上。
所有人都在高看她,也有营销号说她会被力捧。
但是,她在一次辩论淘汰赛中发挥失常,当再获得一次机会时,选择了最弱的对手,又发挥失常之后,在网友的争议中,完全崩塌了。
今年第七季奇葩说的海选上,再次出现的许吉如,气质完全变了,由自信甚至带着居高临下自负感的大名校招牌优等生,变成了一副胆怯的、迷失的、局促的、毫无光彩的样子。
她在被婉拒后,依然坚持要把去年那个输掉的辩题再说一遍,拼尽力气做出了一段没有记忆点的陈词。
马东说:“吉如你应该忘了去年,这就是一场游戏而已。”
她完全没有走出来,一个优秀了二三十年的“别人家的孩子”,被一场节目的淘汰,和(90%不如她的)网民的评论,给彻底摁在了【失败】上,而她是无法接纳一个不那么优秀的自己的。
她无法接纳,所以更加无法走出那个失败的时刻,只能无力地在那里沉浮。
这就是一个因为焦虑而努力的人,必然会遭到的反噬,不在心理上,就在身体上。
在【鸡娃】父母的催促下,被【鸡】的娃,继承了父母的焦虑,他们从小到大对自己失败的接受度都会很差。
因为父母对他们的容错率很低,他们也没有发挥出“自然接受这个结果,然后让它过去吧”这样的生存本领;因为父母会对他们的错误追加惩罚,长大之后,他们内在的父母会对他们的错误追加惩罚。
无论是【鸡娃】的父母,还是认可并传承父母焦虑的娃,其实都在无意识地被【优秀】奴役。
“优秀上瘾”和任何一种上瘾都没有区别,它具备上瘾的全部特点:
1、同一个剂量的它,会越来越无法带来快感,于是要加大计量。
第一次拿全班第一的时候超开心,但考了5次全班第一以后,就毫无感觉了,得全校第一才行。
到后面市状元算什么?全国有那么多市呢!
它没有尽头,且没有回头路。
万一哪次考了第二,就完全接受不了,认为自己很失败。
所有因为成绩而自杀的极端案例,全是好学生。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已经很好了,他们只看得到自己这次失败了。
2、会吞噬我们的生活,挤压我们在其他生活上的时间。
除了学习之外的事儿你都不要操心。
所有课本课件之外的书全是闲书,别浪费时间看闲书!
甚至连小学生写作业都能做到12点多。
而【鸡娃】父母为了鸡娃,能把自己的所有爱好和私人时间都戒了,天天盯着孩子。
3、伤害健康,甚至明明有了不健康的反应,依然停不下来。
熬夜学习、明明生病了不愿意请假耽误课程进度,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
加班加点工作,身体发出了警报也不愿意停下来。
跟其它的瘾不同的是,上瘾者不以为意,甚至还感到骄傲。
于是它就更难戒了!
04
不被焦虑裹挟的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健康的优秀是什么?
是我可以不优秀,不优秀的我也很可爱,也是值得被爱的;
是我可以不在这一点上优秀,在其他地方优秀也是很厉害的;
是在我优秀的时候,我也不会带着优越感去看别人,我知道他们有很多地方比我厉害。
无论是正在【鸡娃】的父母,还是正在【自鸡】的打工人,其实是可以让自己不被焦虑裹挟着加速的,也可以不把焦虑搞成母婴传播的。
我们来到世上终究是体验精彩的,如果只是一路飞奔,死死盯着前方的标的,那就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