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
(戏曲纸扎 黄鹤楼-周瑜)
(戏曲纸扎 霸王别姬-楚霸王)
(戏曲纸扎 人物)
(纸扎-楼台)
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寒衣节、十月朝、重阴节,是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昨天给家人打电话,让他们替我为故去亲人们祭祀,送上寒衣、送上子孙的思念。人的生命诚然珍贵,人的灵魂也将永恒,它永远是亲情割不断的精神慰藉。人类文明的发端首先是从关心生命与死亡开始的,祭祀民俗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从纸马铺买来彩纸扎制鞋、帽、衣等,焚烧祭祀,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这个节日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后来,历法改制,人们逐渐把十月一日当作祭祀祖先的节日,并附会许多传说故事,如孟姜女送寒衣和蔡莫烧纸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到了近代,寒衣节祭祀祖先的仪式与古时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长辈带领儿孙上坟,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纸钱、纸扎的寒衣、楼台等。
出嫁的闺女,也于这段时间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因地区不同,全国各地送寒衣的习俗也有差异。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要在纸衣里夹一些棉花,据说这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时用。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
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旧时,十月初一也是辞场的日子。一年的农活基本忙完,主人要设宴犒劳佣工,俗称“打散场”。佣工们与东家清账回家。而守家的妇女也从这天开始织布做棉衣。
最后还想告诉朋友,在近几年纪念亡故的亲人时,经常在路边和小巷用烧纸的方式纪念,一定要注意防火,一个人安全大家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