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舍己为人”最初竟然是贬义词?...

没错,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是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家经典的注解。

《论语》中有一段很有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一天孔子让自己弟子谈谈自己的理想。

率直的子路首先站起来说:“我愿去治理一个危机四伏的千乘之国,不消三年就让它繁荣富强!”孔子听了一笑。

谦谨的冉有接着说:“我能力有限,愿去治理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三年让它富裕起来。但若让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只能另待高明了。”

接着公西华被老师点了名,他恭顺地说:“我还需要继续学习,在祭祀或外交活动中做个司仪还凑合。”

孔子最后问正在弹瑟的曾皙:“点!尔何如?”(曾点字子皙,是孔子最早一批学生。他的儿子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学生)

曾皙放下瑟站起来,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和大伙想得不一样啊。”

孔子鼓励他说:“何妨,大家也是闲聊天嘛,你也说说。”

于是曾皙从容说道:“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意思是说,我愿在暮春三月,穿上新裁的单衣,邀上一群伙伴去沂河里洗澡,再登上舞雩台(求雨的祭坛)上吹吹春风,大家一路哼着歌儿走回来。

说的和大家完全是两回事。结果呢,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说,我也想像曾皙这样去生活。

其实,孔子是一个入世者,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是讲求事功的。他又讲“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以符合“礼”制的规范。这套说法后来被玩坏了,成了钳制人性的工具。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显然是亲近自然、鄙夷功利的人性呼唤,没想到孔子居然很赞成。其实假如细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夫子一点都不迂腐,很真实也很可爱。

这个故事和“舍己为人”有什么关系呢?别急,马上到了。不讲这个故事没办法说明舍己为人这个词。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就对曾皙的选择做了这样的评论: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就是说,曾皙的选择是符合人的天性的,无功利的(人欲尽处,天理流行),所以他才能有悠然自得的襟怀,达到了天人合一(这里是说自然与人的和谐)的人生境界。可见朱熹对这种人生态度也是肯定的。

这段话中间就用了“舍己为人”这个词,朱熹对“舍己为人”这种人生态度是否定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朱熹的“舍己为人”一词,应该源自《论语》中的另一段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之贤者学习是无功利的,为了提高自己;今之小人学习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博、攫取利益。(就比如我写了不少豹纹,都是为了挣几个饭钱的)

“舍己为人”,就是放弃“古之学者”的人生态度,选择“今之学者”的人生态度,去功利地生活。朱熹对这种人生态度是否定的。(将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是不错的,但多数人实际上做不到无功利的活着,似也不必否定它)

随着时间的迁移,很多词语的意思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和最初的意思截然相反了,这都是很常见的。比如愚不可及、呆若木鸡、难兄难弟,最初都是褒义词呢。现在假如夸一个人“愚不可及”,估计会被打吧。同样的,假如在朱熹时代说一位读书人“舍己为人”,估计他也会很生气的吧。#历史# #国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