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胃溃疡,吃这个方治好的

介绍一下“活胃散”,处方中有一味很重要的药物是“松树脂”,即新鲜松香,如无可用净乳香代替。方剂组成:苍术50g、生白芍50g、川黄连30g、干姜30g、松树脂50g,上药为末过箩为极细末,与松树脂和为丸剂,每丸10g左右。做丸剂时要蘸点植物油(麻油或香油)松树脂就不粘手了。冬天可加点水,夏天不能加水,可加点蜂蜜。如松树脂已干结,可与上药共为细末,末为6g。

本方主治:

消化性溃疡,中医称之为“胃脘痛”。后来经临床应用,我发现此方治疗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痉挛性胃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溃疡病按西医的理论,一是消化不良,生很多气体,碳酸气的产生在胃里进行膨胀,膨胀后溃疡面受到牵掣就会疼痛;二是平素有胃病的人产酸多,酸腐之气刺激溃疡面也要疼痛。

所以“活胃散”的组方是根据溃疡的病理特点而创制的:方中生白芍缓解痉挛,黄连、干姜消胀治酸,尤其是松树脂,它的附着力很强,又不溶于水,有很强的保护溃疡面、止痛、敛疮、生肌的作用。为什么树木受伤后要分泌出树脂呢?就是为了保护受损的树的体干。

其实研制此方时我的胃病已有四五年了,症状不重,没太在意,有一年在大同市三院检查,医生说溃疡面较大,怕以后会癌变,建议我五天之内手术治疗。我考虑手术及术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就没同意做手术,我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是比较马虎的。后来为了缓解胃痛,我就开始着手研究,以创制一个能方便服用的散剂,并最终研制出“活胃散”。几年前,有一次当我胃疼加重的时候,坚持服用了“活胃散”一个多月,到现在我的胃再没有疼过。

曾治一老油漆工,名叫王某,当时56、57岁。患者症状很重,曾有消化道出血,呕吐过黑色血状物,化验大便一直有潜血,已一年多不能上班工作。患者年轻时有饮酒嗜好,曾一日三顿饮酒,后减为一日两顿。此人当时服了一剂后,诸症就改善了,后逐渐痊愈,至今未复发。

★肝之用药

肝为刚脏,将军之官,性喜条达,恶抑郁,故宜柔。肝郁有一般肝郁,有肝郁化火。郁宜达之。肝的治法,有疏肝、养肝、凉肝、暖肝、泄肝、舒肝、抑肝、柔肝之分。

  • 舒肝:
  • 对一般肝郁采用舒肝之法,不宜疏肝,以免太过;肝郁较甚,才用疏肝之法。木宜条达,舒肝常用逍遥散,是调肝良方。

    方中柴胡疏肝。柴胡有北、红、软、银、竹叶等之分,银柴胡退虚热,疏肝气则用红柴胡、北柴胡。方中薄荷辛凉疏散,量宜少,用1g,以助柴胡疏肝气以免化火,不使火帜;重点是用当归、白芍养肝血,当归辛、苦、温,配白芍才能养肝血。此方妙在虽是治肝郁代表方,但未用一味行气药,因行气药多香燥,肝郁易化火,香燥药既助火又伤阴,故不用。

    若肝郁化火就要用丹栀逍遥散清气分、血分之热。对肝热患者要仔细观察小便,肝热重小便呈茶色,此时疏肝不宜用柴胡,因柴胡就升、降、沉、浮来看主升,虽柴胡劫肝阴不作定论,但柴胡至少不养阴,易导致肝经风热上炎,这时往往用白薇来和解表里。白薇对虚热能发表解散,如产后虚热所用玉竹汤中就有白薇;《金匮》用白薇治疗小便黄,既能利小便,又能退虚热,其性也不燥。若尿黄、手足心热,则用青蒿退尿黄。柴胡青蒿鳖甲饮,是清散之剂,能治肝热,凡慢性肝病均有胸闷,不思饮食,而青蒿护肝,且可利胆,此即所谓不用柴胡而用清淡之品之意。

    对肝郁来说,苔薄白用当归;苔薄黄用丹参,因其性平凉且活血行血,还有解毒作用。对肝炎病人,当归用之太过易致呕吐。

  • 疏肝:
  • 用于证见胸闷不舒,胸胁胀满,脉弦涩者。疏肝常用青皮、香附、橘叶、川楝子,均为辛温或苦寒之品。疏肝止痛,用香附量要大(其中有四制香附丸、七制香附丸等,均为妇科要药)。香附善于调经,味辛性温,疏肝力强,过用则伤肝,非养肝之品,其特点是兼能暖宫,如艾附暖宫丸治宫寒不孕。除痛经寒凝气滞用此或乌药外,一般较少用到该药,仅用橘叶即可。若嫌橘叶力不足,可用青皮(青皮力量较花青皮力量强),其性与橘类相似,如陈皮、香橼等;若化火则用川楝子;脘腹胀痛可选用佛手,因其性平淡。

  • 阴虚阳亢:
  • 症见头晕耳鸣,面红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育阴潜阳,方用龟甲、生牡蛎、阿胶、麦冬、生地黄、白芍。肝阳上扰,症见巅顶痛,眩晕,眼花,治宜平肝熄风,药用钩藤、石决明之类,不宜用辛温走窜之品。钩藤平稳效佳,无副作用。有人用菊花,但其香味浓厚,并非肝阳旺者之所宜。凡过于香窜升散之药均不宜用,治病应顺其性。胸胁满痛,用生牡蛎平肝散结;若巅顶痛、目雾、太阳穴痛,并非生牡蛎所能治,需用石决明;前额痛则用石决明加钩藤,痛甚用钩藤加白蒺藜、桑叶、菊花;若巅顶痛、耳鸣、耳聋且胀,血压高,则用磁石、石决明;若手指麻木、肌肉蠕动如蚁走,应防风动。

  • 养肝:
  • 常用女贞子、桑椹子、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

    头晕眼花、心慌失眠,用熟地黄、白芍、枸杞子以养心柔肝;舌质红用生地黄;重用白芍、枸杞子甘温平,为滋养肝肾之要药,若肝火上炎,用之并不宜,因性温,若配菟丝子则为温润添精之用;肾水不足而致肝火旺用熟地黄、玄参。

    若牙龈出血、脉弦细,用龟甲、牛膝、阿胶、太子参;如果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牙龈出血,并非平肝所能奏效,需养血,用黄芪15~30g,女贞子、龟甲,仿归脾汤加味可升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不用生牡蛎,此药可使血小板下降,而用黄芪、当归、山萸肉、炙甘草、女贞子、龟甲、阿胶等。

  • 清肝:
  • 用于胸胁胀,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者。常用药物:玄参、青黛、青蒿以清肝;口苦用炒栀以清肝经气分之火,口不苦用牡丹皮以清血分之火;水亏虚火上炎者,用盐炒黄柏、知母以清热降火。

  • 泄肝:
  • 用于胁痛,口苦咽干,带下色黄,质黏稠有气味,或阴痒者。治宜清泄肝经湿热,用龙胆草、茵陈、栀子、黄芩。

  • 镇肝:
  • 用于巅顶痛,耳鸣,耳聋且胀者。用石决明、磁石以镇肝潜阳;

    若有肌肉跳动,头晕,用钩藤、天麻、羚羊角、龟甲、桑叶、杭菊花以镇肝熄风;若抽搐用全蝎、僵蚕、地龙以熄风止痉;若阴虚阳亢宜育阴潜阻,用大定风珠加减;若血虚生风,宜养血熄风,用加减复脉汤之类。

    荆芥是味寻常药,笔者用了近二十年方觉略能顺心称手,真应了裘沛然老先生的话“一药之用,掌握非易”。

    初行医时,因学温病多一些,先入为见,对荆芥本无好感,加之临床后治疗风痰咳嗽运用止嗽散,明明觉得是其适用证,可药后反见咳嗽加剧;明明就是喉科六味汤证,药后咽痛不轻反重;明明就是个银翘散证,用后热势不减反升···此类种种,令人异常质疑闷混,但前辈们皆言之凿凿,绝非虚言可知。遍览药书,也不得其径而入。

    问,师笑而后道:“银翘散,如病人无恶寒发热症状同时见者,则去之···一切都在书中,学中医最大的秘密说来说去还是个基础问题···”余不复言。

    遂忆仙方活命饮中防风白芷之用,若荆防败毒散之用···此表里之辨,寒热之辨也。

    而后遇一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恶寒高热患者,抗菌三日不效,投以荆芥穗银翘一剂汗出热退。

    深思后,再用银翘散治温病初起诸症则有效,至此不疑荆芥之非。

    待阅黄绳武氏用药心得方知:荆防用治咳嗽不可量重,以六克为宜,否则咳嗽反重。回想当年急功近利,荆防用量上手则取二三十克,难免愤事。

    又阅郑景歧氏喉科用药经验,始知咽痛伴痰涎涌盛且粘如丝时方可用之。这时才知喉科六味汤(荆芥穗3钱,薄荷3钱,炒僵蚕2钱,桔梗2钱,生甘草2钱,防风2钱)的用法。

    这时对于荆芥祛风解表的功效,可谓赞赏有加。

    用其治疗麻疹风疹,机会甚少,但试用之过敏性紫癜适用证有效。

    却说治疮毒初起而有表证者,现代此病极少,笔者则借用明·翁仲仁《痘疹金镜录》中两味荆翘饮:荆芥穗10g、青连翘60g治疗内吹乳痈初起局部红肿热痛,全身恶寒壮热者,发汗热退即解,常能一剂后块散痛失而愈,曾也甚为得意之笔。

    少年时练武压腿不得法,致右腿静脉稍有曲张,近年活动过度时局部则红肿热痛结聚有块,常用丹参加味治之有效。一次又发,服丹参剂三日后晨起手摸硬块已无,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从前所没有的速效,一般情况丹参剂七日后静脉结节方软。忽记昨日曾食一大盘油炒大叶荆芥菜,又忆郝现军大夫经验: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的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在大量活血化瘀药中配用荆芥,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

    遂发陆游曾经之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悟一前辈言:解经须见病。

    有前辈曾教导说学医者要善于抠字眼,譬如说枳壳能宽肠理气,字眼即在“宽肠”二字上,肠窄而能使宽也。至此才觉得什么叫名副其实。“名实”二字是学医者首务,“抠字眼”三字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途径。因为前人宝贵的经验以文字记述下来,所谓的精髓之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埋藏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流传至今,就如明珠染尘,待人慧眼发掘,重放光彩。

    就拿《中药学》荆芥来说,功效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止血。

    一、 应用里解释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之恶寒发热,头痛目眩。选方证属风寒者如荆防汤;选方证属风热者如银翘散。而《方剂学》中银翘散临床运用要点里并无荆芥穗的运用要点,只是说:衄者,由热伤血络,祛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

    其实银翘散中退热的要妙就是荆芥穗的运用,到底什么时候用呢?就是主治中: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之时;怎么用?如散剂汤用意欲解表,自然是后下为妙了。

    二、透疹宣毒:用于疮毒初起而有表证者,常与防风,银翘等同用,以消肿解毒。

    疮毒初起而有表证者就是皮肤局部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症状时的这类病症,就可以使用荆芥。延伸开来后就是不伴全身症状其实也可使用,只要皮肤局部有肿而非化脓的包块即可使用,就如浅表游走性静脉炎结块,结节性红斑(瓜缠藤),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初起。

    这个荆芥应用中的字眼就是祛风,这是荆芥功效的基础,风性善行而数变,病变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疮疡初起以风为主,速急助火为虐,病变周围之作肿范围即护场是为风邪所致。急性跌打损伤,成孚民以荆芥麻黄车前子甘草发汗利尿,称有捷效。

    如此种种,足可证明大剂量荆芥最善治疗的其实就是“体表局部之急肿”:

  • 伤风之鼻塞流涕,是鼻腔之急肿;
  • 疮疡肿毒之初起,是皮肤局部之急肿;
  • 静脉或淋巴发炎是其本身之急肿;
  • 急性跌打损伤是身体肌肉骨骼之急肿;
  • 恶寒发热者,皮肤腠理之欲急肿也···
  • 至于小剂量运用,对于那种鼻塞,清涕量少,粘而透明患者,运用苍耳子散常易薄荷为荆芥加生麻黄效佳。慢性咽炎若喉中粘膜粉红,自觉有痰粘如丝者,选用半夏厚朴汤后常易苏叶为荆芥效果很好。喉痒咳嗽有痰者加荆芥;若咽喉干燥而痒咳无痰者忌用荆芥,应选防风薄荷天花粉治之。

    或如止血之功,完带汤中用黑荆芥;又如止产后风痉之功,华佗愈风散等都是利用其祛风功效之一端,不常用,笔者不敢赘言。

    一孔之见,万望诸位师长斧正为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