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投资能赢吗-《赢得输家的游戏:精英投资者如何击败市场》
摘要:巴菲特说,投资很简单,但绝不容易!
牛年开市之后的这几天,市场确实很不怎么地。
有人跟我说,最近这几天的状态就像网友说的那样,除了眼框是红的,手里的股票、基金什么都是绿的。于是市场上的悲观情绪就又开始泛滥了,各种找原因的声音都有。
其实,连机构都逃不过市场整体影响的宿命,那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也不能掌握专业投资者们的资源,去做投资真的能赚到钱吗?
一
春节之前,我们读完了《共同基金常识》和《漫步华尔街》,按照计划继续来读《赢得输家的游戏》和《不落俗套的成功》。
这几本书之所以能被捆在一起读,就是因为在《共同基金常识》的推荐序里面,大卫.斯文森提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四本书读下来会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投资观念。
大卫.斯文森能把这四本书一起推荐,其实是因为这四本书当中的一些核心理念都是特别一致的。
比如,要去做长期投资、别被短期市场牵着鼻子走;比如,追逐短期收益的主动管理,不如长期的被动管理有效;比如,要注意自己的投资成本,看似不多的投资成本长期来看,对于收益的侵蚀特别严重。
约翰.博格作为指数基金之父,肯定是要努力营业自己的指数基金,靠写书来论证指数基金的价值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博格也并不是全部否定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也在自己的书里给出过关于如何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建议。
到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真是言辞够犀利,把华尔街的浮华批判的一无是处,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收到个留言说,“觉得马尔基尔这家伙真的是刻薄得很”,确实是…书里好多话说的都挺难听的…但这样个性鲜明又充满批判主义精神的作者还是挺招人喜欢的,据说马尔基尔是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授。
今天要读的这本《赢得输家的游戏》文风和《漫步华尔街》非常不同,总体的感觉就是埃利斯掰开揉碎、絮絮叨叨的,像是在唠家常一样的讲投资道理。
埃利斯查尔斯.埃利斯是格林威治联营公司创始人,众多大型投资机构和组织的投资顾问。曾任耶鲁大学校友基金投资管理委员会主席、领航集团董事会董事、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董事。曾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讲授投资课程,出版了《高盛帝国》《赢得输家的游戏》等15本著作。
看到埃利斯的背景介绍就更能明白了约翰.博格、马尔基尔、查尔斯.埃利斯和大卫.斯文森这四个人之间,一定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工作上、私下里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大概也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投资理念,才能走到一起吧。
这本书最早是1985年出版的,由一篇精辟的文章《投资政策》发展而来,我手里的这本是《赢得输家的游戏》第六版,2010年机械出版社出版的。从书里的内容看,肯定是在2008年之后完成的,因为写到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冰岛的破产问题,估计是第六版刚一出,我们国内很快就选择了引进、翻译、出版。
看到这书名就已经很喜欢了,因为我自己是比较偏向于把投资当作一场游戏来看。这么说真不是因为觉得自己牛,相反,正是因为觉得短期市场表现带来的无力感太爆棚,干脆别那么纠结算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其实谁都一样,并不需要太多艰苦努力,随便花点时间每天关注一下市场消息,再稍微转转脑子,就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
市场的起起伏伏,很多时候都是孩子脸一样,几乎完全没有逻辑、说翻就翻的,就是格雷厄姆对Mr.Market(市场先生)的描述。
如果在投资的时候,特别愿意和这些事较劲,就可能会陷入到“一种大人跟孩子较劲”似的怪圈里,没什么道理可讲、没什么逻辑可循。
二
举几个例子看吧,都见过的。
比如说,上市公司的业绩这件事。
业绩增长了,按理说是好事对吧?说明上市公司干的好啊,尤其是营收、利润实实在在双升的那种 ,作为持有他家股票的我们这种小小股东来说,也应该是好消息。
但是,只要业绩增长的真实数据不及预期,那这个增长对于市场来说就不是个好消息!分析师说你能涨20%,结果你只涨了18%,那对不起,股价可能就得被砸一砸,因为没能成功满足大家的期待。
相反,那些年年亏的公司,反倒可能会因为某一年突然扭亏为盈,股价就被疯狂涌入的资金推高了。这情况就说明,其实大多数人不是来做股东的,是来买卖筹码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扭亏为盈都是利好!
比如,一家电商公司,起初是需要烧钱的嘛,所以这公司就亏了很多年,但以前一直都是亏的越多、股价涨的越猛,直到有一年突然盈利了,股价被下砸了!
这…为什么?
因为不盈利的时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大家都觉得这公司今天干电商、明天搞物流,好像什么都能干,能无限延展;一旦盈利,好像说明他就是靠卖东西赚钱的…这也太没出息了,给他钱恐怕都没地方投了,后面还能长出第二曲线、第三曲线嘛?抛掉!不值得继续持有了!
对,逻辑挺神奇,但股价大多数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再比如,上市公司改名这事儿。
美股市场上,据说当年互联网大潮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名字里面带上“com”这样的字样,股价就能涨一波;我们A股市场上,曾经P2P狂热的时候,那个“匹凸匹”的奇葩改名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前段时间,一家主营业务不清晰、但包括部分沾边锂电池业务的公司,为了蹭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热度,就把名字改成了一眼看上去就是做锂电相关业务的公司。
这些还都不算太过分,最近还有个更过分的。
信阳毛尖要改名国龙茅台,沾喜气、蹭热度,不止网友炸了,经济日报都点名批评了。
看完股票的段子,再看看基金。
主动基金经理是不是应该拿出长期的、稳定的、不错的业绩来,才能更好的吸引很多投资者拿着钱来投资的对吧?
市场上这样的基金确实有,但是也真的有一些基金,就是靠着莫名其妙的、短期内过山车一样的表现,来炒高话题度,话题度一高,也真的能让很多钱涌入进来,在短期内迅速做大管理规模。
因为市场上的基金实在是太多了呀!普通人也不知道从几千只基金里面该怎么挑选一只适合自己投资的基金,那所以,哪个话题度高就看哪个呗!
看着过山车的表现,心里暗戳戳的思量,没准儿自己能赌得上上坡的那一波?没准儿所有的大起大落全算下来,还是涨的更多一点,这样也是赚到的……
而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基金经理的炒作方法完全和娱乐明星的路线一样一样的,完全伟光正形象的那种基金经理,往往没有什么话题度,就得有黑料才有关注……
这些市场上每天都在真实发生的事情有道理吗?大多都没什么道理,而且往往是猜得中开头、猜不到结尾,就好像在玩抛硬币游戏一样!
可惜每一次闹剧结束之后,过不了多久,这些事就会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过段时间又会以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去重新上演。
原本我特别想不通,后来突然有一天领悟了,或许投资就是一场和时间做的游戏,而且这牌桌还足够大!
所以,在这场不限时长的游戏里面,只要你能稳住心神,坚持到最后也不下牌桌,就会是赢家。
巧了,埃利斯就是把投资当作“游戏”来看的,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场“输家的游戏”,关键是我们得想办法去赢。怎么赢呢?
本书有三个核心观点——1、认识自己;2、懂得“善意的忽略”;3、拉长自己的投资时间框架。
三
关于投资能赢这事儿,该怎么定义?
很多人都会认为战胜市场就是赢,埃利斯说这个假设不太对…因为如果说这个假设是真的,那获得投资成功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了。
战胜市场,这个“市场”应该用公开挂牌指数来代表。在这个基础上,作为投资经理来说,只需要安排出来一个比指数有效的股票组合就够了,比如精选个股、选特定的板块、做好择时。然后,就是低买高卖呗!也就是只要战胜了市场上其他的人,也就等于打败市场了。
这么一想的话就会发现:投资,是一场负和博弈!
有人赚钱,一定是因为有人亏钱,于是,投资这场游戏就已经是一场零和博弈了,但是在此基础上,交易还会带来高昂成本。把这个成本一加进去,完了,整场游戏就变成了负和博弈。真正的赢家就是收交易佣金的、收管理费的那些人。(p.s.这个逻辑和结论,和约翰.博格讲的完全一致。)
这也没事儿,负和就负和,别人管不了了,只要我们自己能做那个战胜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战胜的就行!
那我们就得研究一下,“击败市场”一般都是怎么干的了!
通常,有这么几种常规操作:
1、波段操作:频繁进出的追涨杀跌
到2000年的时候,美国市场上已经90%以上都是机构的钱,对于这样一个机构主导的市场来说,市场上所有的“对手”们的水平都很高!
他们聪明、能干、接受过专业严格的投资训练、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渠道和资源,人人都想打败别人,但对手的实力也一样强大,并且也和自己一样想打败其他人……于是,在这样的市场上,谁想打败谁,本来就都很难;
从市场的走势来看,大熊之后全面复苏的第一天,涨幅往往占整个复苏过程的比例最大,但是在市场谷底的时候,并不能准确的看到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所以做波段真是很可能会踏空;而且,无论涨、跌,市场的变动往往猝不及防,让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结论就是:几乎没有可以反复成功的波段操作经验和模型,但频繁交易带来的成本增加,却是实实在在的。
2、精选个股/板块
市场上各家机构的投研工作做的都很好,当个股或板块存在潜在投资机会,你能看得到、别人同样也能看得到。于是大家唯快不破,一个机会浮现、千百个投资经理就会扑上去,甚至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反应过度。
市场越有效,想在短期内打败别人也就越来越难,因为想要打败市场,就是打败所有这些专业投资者,他们就是市场。
3、洞悉产业群、经济、利益变化的资产配置/投资决策
在合适的时间买入合适的股票,这件事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市场曾经超额赐予的,最终会全部收回。最典型的比如2000年左右的美股互联网泡沫;我们A股的两轮大牛市。
4、发展或实践长期投资理念/哲学
这招其实很多大佬在用的,我们国内的一些知名私募不就是这样的嘛?!把自己的投资理念讲成共识,靠演讲、出书的方式到处传播。
埃利斯说关于这一点的判断标准就是:要去看这家机构对于自己的这个投资理念或哲学,是不是出于正确的原因一直坚持,尽管短期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在坚持,如果做到了,就说明这家机构是真的有自己的理念和哲学。
但是,这样的坚持也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市场的变化,可能会反应不及时!
所以,在美国这样一个有效程度比较高的市场上,想要战胜市场这事儿是真的挺难的,不过,“击败市场”这个命题,对于普通人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四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我愿意把钱交给一个机构(在我们中国就比如公募基金)去帮我投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啊!机构该怎么给我讲清楚,他有能力帮我赚钱呢?
讲高深的、逻辑复杂的道理,恐怕普通人听不懂,只有“击败市场”这个说法最容易包装!
作为机构来说,他们其实有两个角色——
一个是职业角色,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应该一切为客户的利益考虑;
另一个角色就是商业角色,这个角色决定了,他们得赚钱。
而现在,机构的职业角色越来越被商业角色主导,光顾着赚钱,早就有点顾不上投资者的利益了。(p.s.马尔基尔对这个问题在自己的书里也是极尽讽刺~)但是其实,当一家基金公司承载着很多人的投资期待,这公司的信托责任就决定了,只有照顾好客户利益,自己的商业利益才能长远,可惜……大家都在求快……
那所以,玩命包装“击败市场”的能力,把管理规模做大,就是短期内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玩法!
于是,机构的宣传就会变成这样——使劲的描述业绩、但不提风险;说自己特别能赚钱,但是闭口不谈投资成本的问题;业绩都是用时间加权方式展示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成立以来年化复合回报那种算法,但其实价格加权(也就是考虑了现金的流入流出)才能展示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普通人本来就不懂投资的,在全市场的机构们集体努力的这种扇呼下,就会对短期“击败市场”的表现格外关注,投资行为就会表现成:追涨杀跌、买高卖低!这样怎么可能会赚到钱呢?这就是一直在贡献交易佣金和管理费!
但其实作为投资者们来说,所有人共同的诉求都是:希望有好的投资结果!
这个好的结果,如果要准确定义的话,应该并不是“击败市场”,应该是:根据资产、收入、支出义务、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市场经验、财务义务等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自己的投资时间框架问题,最终完成投资目标。
如果用四个字来总结正确的投资方法,那就是:减少犯错!
比如,在投资当中千万不要太努力,像放杠杆这样的事情,就是努力过头了;但是也千万不要不努力,像只在乎眼前、在乎短期,不肯学习、不关注长期和历史表现,就是不努力。
关于投资当中常见的错误,最重磅的应该就是各种投资骗局的问题,在本书当中,埃利斯拿出了一点篇幅来写骗局,但我们一起度过的那本《骗局:美国商业欺诈简史》,对骗局问题描述的更详细,可以去翻一翻。
除了被精心编织的投资骗局会诱导我们犯错之外,还有行为金融研究关注到的那些问题,《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学》也是我们读过的,埃利斯认为针对认知偏差的问题,可以有四种解决途径:避免犯由人性引发的错误;确立现实的投资目标;设计一套明智的长期策略,以实现特定目标;坚持自己的长期策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错误真的这么好避免,那也就不会有很多人为了投资的问题挠头了。所以,对于普通人的投资该怎么做,埃利斯给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要核心观点——认识自己。
五
在投资能力方面对自己的认识,要基于两方面去理解:
首先,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到底怎么样,也就是埃利斯说的智慧能力。
这一点其实大多数的普通人心里应该是比较有数的,没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投资训练,自学成才的人确实有,但毕竟是少数,而且系统训练能带来的,也并不是一两招行之有效的短期方法这么简单,而是关于投资的系统思考能力。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能力圈”问题,不要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做投资,但是,尽可能通过学习去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巴菲特一直坚持不懂的就不去投,也一直持续学习、去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其次,就是自己的情绪能力。
正是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的专业能力肯定是比不过专业投资者的,所以情绪能力就更显重要!这里说的就是,对任何市场短期发生的、足以扰乱决策的市场混乱和崩盘出现的时候,能保持镇定和理智的能力。
情绪能力这里会有一个“舒适圈”,这个投资当中的情绪舒适圈千万不要走出去,因为情绪化不利于投资。
其实,市场的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就好像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一样。
越有效的市场当中,股价的短期变化越会呈现“随机漫步”的状态,即使你每天都在看市场、找规律,也不可能做出一套股价变化模型,去预知股价的变动趋势,来实现谋利目标。
但长期的“气候”变化,我们是可以通过历史表现、经验数据,掌握到规律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投资当中最困难的事,并不是非得琢磨出来一套最好的投资策略,而是保持对长期的关注!尤其是在极端行情里面,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投资策略。
这也是投资里三种建立投资竞争优势的方法(靠努力拼命、靠智力水平、靠情绪管理)当中,最容易的一种方法——靠情绪管理。
通过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越是机构占比高的市场就会越有效,但是高效的市场并不意味着股价真的正确。因为投资者的集体判断可能会出错,像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在总体的市场调整当中就经常显现。
而市场在价值评估中可能会比较迟钝,但是市场在将市场价格和单个证券的任何基本面信息综合起来的方面非常有效。
所以,在激烈的高手对决当中,极少有人能在知识上持续占据优势。
对于不能投入大量必备投资资源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专注去找到适当的资产配置方法,并通过适用于各个类别的被动管理方法(p.s.埃利斯也主张用指数基金进行投资,包括股票型的和债券型的)把投资成本降到最低。
之后,要真的做到了解自己,除了资产、负债、支出、经济责任这些,更要了解自己对于绝对亏损的承受能力(包括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和情绪上的承受能力)到底如何。之后,就是像接受天气一样,去接受市场状况的变化!专注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的卓越表现;专注长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让自己实现投资目标的机会最大化。
这也是本书的第二个核心观点——善意的忽略,所要表达的主要内涵。
六
到这里就会发现,埃利斯真的非常强调“专注长期”。
长线投资我们经常会听到,但是长线究竟是多长呢?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定义不太一样。在和朋友交流的时候聊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能投资1年就已经是长线了,三五年就是没想过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大多数人是没有过系统学习的,对投资的时间框架没有什么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市场上经常会看到一些短期翻倍的江湖传闻导致的吧。
其实,通过经常看老基金真的是能感受到,想很快赚到钱,哪有那么容易?!很多能让你短期赚到钱的基金和股票,真的是过不多久,就会在市场力量的牵引下,让你把曾经拿到的超额收益重新还回去。
而可怕的就是,我们根本说不好这个倒霉事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如果能未卜先知的话,提早止盈落袋为安也就好了。
埃利斯在本书中提到了投资时间框架的问题,认为时间框架的不同,对投资的影响非常重大。
时间短,相对预期回报率的平均值来说,预期回报率的波动幅度就太大了,这会给投资造成额外的不确定性,所以短期持有股票,那根本就不是在投资,而是在极端投机;长期来看,股票每年的回报率并不是连贯的,似乎呈现随机漫步状态,当时当你把时间框架设置为5年、10年、20年的时候,回报率的规律性就会逐渐明显起来,并且没有亏损,全是获利!而且,这个回报率水平会更趋近于长期的预期回报率的平均值。(这里面讲到的股票回报并不是基于个股的研究,而是基于代表整个市场的指数的收益表现)
无论时间长短,平均预期回报率是相对恒定的,但时间对实际回报率的影响却特别巨大!
投资的数据样本更多、样本量更大,就更有助于清楚的了解正态分布背后的本质,长期正常形态是占支配地位的,但日常事件在短期内确实会展现令人惊慌的巨大力量,让人慌了手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资产配置就是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工作,关于“股-债”的比例该怎么调整,就是关于风险和回报的权衡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时间!
比如,5年框架适合股60+债40的投资组合;10年框架适合80+20组合;15年框架适用90+10组合;但如果时间更长呢?
像有的人做投资,可能是希望给孩子留更多的钱、支持孙子、孙女的生活学习,那这种投资的时间框架,就是超越了自己生命的时间框架的,按照埃利斯的认为,在这种超长期的时间框架下,投资就应该一直保持100%的股票配置(p.s.这里说的是指数基金,不是个股)。
在这本书的推荐序言里面,大卫.斯文森说“他建议将股票组合做全球化配置,而我倾向于更多样化的配置,包括购买各国国库券和通胀保值债券。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恰当的投资组合,而不是一味的听从查尔斯.埃利斯或我的建议”
七
对于股票投资,埃利斯在第10章中的观点特别通透。
我们都知道股票投资能赚到的是两部分的钱:股利+EPS(每股盈利)的钱,还有短期内不可预知的股价涨跌就是PE(市盈率变动)的钱。
埃利斯说,你如果专注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严重的错误,为什么呢?
因为股价波动的原因在于:主动型的投资者对股票定价的共识发生变化!这种共识由众多试图寻找获利机会的专业投资者们决定。
关于股价的评估有2个决定因素:
1、投资者对未来盈余、股息的可能数量和时机的共识,这一点会因为投资者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2、投资者采用何种贴现率和盈余、折算成现值的共识,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是,对特定投资和主要类型投资风险的认知,还有预期通胀率的共识。(p.s.这个贴现问题是可以人为调节的,所以并不客观,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里面重点批判过)
对收益、股息和贴现率估算的时间框架越长,投资者们的意见分歧也就越多,所以,表现在对现值的共识影响上,就是每天、每月的股价波动就越大,于是,短期的股价也就越难预测。但长线投资的话,能找到一个规律,那就是:均值回归!
对长线投资来说,重要的共识,并不是大家现在对于遥远未来的共识,而是在我们真正到达遥远未来那一天的时候,在那一天,能够盛行的共识。
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贴现因素的重要性就会不断降低,企业收入和支付股息的重要性就会不断增强!这个观点也是约翰.博格书中一直在强调的逻辑。
(所以现如今,针对于市场分歧的逐渐增加,不少分析师选择低市盈、高分红的优质企业股票。)
而关于股价,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还有2个问题,那就是:
1、预期通胀水平对回报率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预期通胀率上升,市场要求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这个回报来自市场平均股利+EPS)上升,就会导致当前的股价下跌(p.s.这个逻辑和债券有点像,债券是约定好利息的,因为利息一定、存续期一定,所以:到期收益率高则债券当前的现价就会低;相反,到期收益率低,债券当前的现价就会高);相反,股价就会上涨。
2、短期来看,投资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和其他资产相比,可能差异并不算很大,但长期来看,以复利的方式计算,就会产生很大、很明显的差异!这是复利奇迹的问题。
八
投资风险的问题很难被度量,这是很多投资大师给出的共同结论。风险可以被感知,但是想要进行准确度量的机构和个人,最终被投资结果验证的时候,都失败了。
埃利斯对风险的问题先是给了一大堆的基础阐述,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理论,比如股票面临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企业风险、倒闭风险。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特定风险、额外的市场风险。
但埃利斯认为,短期来看,股票的风险很大;当时间拉的够长,那么,表面风险不复存在,可观的长期收益会逐渐凸显。于是,埃利斯对于风险给出了定义——
真正的风险在于:短期内,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在股价低的时候卖出;长期来看,对于股价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恢复最高点的风险准备不足。
这两种可能,都会导致过早卖出,从而把短期浮亏坐实成确定性的损失!
如果不需要卖出、也不会卖出,就不必在意短期的股价波动,因为投资风险一定是投资回报的驱动力,风险是一定需要承受的,但风险不是努力追求高投资回报的副产品。
对于定期定额投资这个问题,放到个股身上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个股会有前述的企业风险、倒闭风险这种问题,但如果放到指数基金上,就是比较适合的了,指数有新陈代谢的能力,不会倒闭、不会跌没这一点是逻辑成立的基础。
长线投资的挑战就在于:
需要考虑清楚,如何通过刻意承担适当的市场风险来管理风险,并在一段时间后实现平稳增长的回报。所以,投资是需要做组合管理的。如果自己来搭建这个组合,就既要保证分散程度良好,又要让组合的风险水平略高于市场风险水平且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
九
如果不准备自己动手搭建投资组合,直接去选择主动管理基金的话,要了解这么几个残酷现实:
1、主动管理基金的业绩表现会受到“均值回归”这个决定性力量的影响,因为这市场上基金经理们太迷恋短期绩效了,市场并不会独宠谁;
2、机构为主的市场上,高手对决中每个人都难以持续击败对手;
3、关于基金的业绩问题,有幸存者偏差(基金经理表现优异时被纳入统计范围,过去的优秀绩效数据也被考虑进来,拔高过去的总体记录)和新公司偏差问题(新基金的宣传都是挑选最好的绩效来进行)
4、任何系列数据的统计,进行基准点的调整之后,就会影响到绩效的整体表现,所以存在这么三个问题:抽样肯定存在误差;选择观察某段时间的绩效有失公允,因为那段时间的市场环境可能好、也可能很差;对于基金经理的能力到底怎样,其实需要长达几十年的绩效评估,才能客观的看出他的投资结果,到底是源于技术还是运气,但一个基金经理可能干不了几十年……
这市场上,只有2%的主动基金是能显著超越大盘的,想要选到确实很难。所以,在选基金的时候,更应该看重的是基金公司的专业文化品质和机构文化。
如果选好了,那就千万不要经常换基金,转换成本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哪怕你每年换一次的话,这个成本其实就已经很高了,并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加。
并且,换基金的一个隐形成本就是——永远追着业绩好的基金去买,每一次都买在高点、卖在低点,看到表现有波动就开始蠢蠢欲动的想要换基金,是很可怕的一种选择。选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能力出众、信守承诺、有受托责任感的基金经理,最终会得到回报。
在这里还有一个反向复利问题!
我们经常用复利来理解长期回报,但成本和亏损其实在投资当中侵蚀收益的表现,也可以用复利的方式去理解。1块钱每年100%增长,10年之后就是1024元。在投资回报当中,这个侵蚀力量也是这么表现的。
(所以港股要提升印花税才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关于基金投资的成本对收益的侵蚀问题,可以去看《共同基金常识》,那里面算的很细~
最后,关于投资规划的问题,埃利斯建议要早做计划!而且这投资计划最好要以10年为单位去做。制定整个投资计划的时候,按照投资者铁三角来考虑问题:
1、储蓄与资本目标
首先就是要让自己摆脱债务,这里说的债务并不是指像房贷这样的慎重借贷,而是像盲目消费这种情况引发的债务问题;
接下来就是好好存钱!想要投资无财可理当然也就没话可说了;
2、务实的回报率期望
长期来看,扣除通胀因素后,美国的各类资产收益表现是:股票4.5%、长期债券1.5%、国债1.25%
3、时间框架
投资期在10年以及以上的钱,放到股票上;短期资金可以用于现金/其他货币市场工具。
每年度进行一次年度回顾和更新。
因为美国财税体系导致的税收问题,埃利斯还在书中用不少篇幅去讲了捐赠、信托、以及各种避税问题。这当中,对于捐赠问题,结合着避税,埃利斯给出了不少建议,但这部分内容其实并不适合我们国内普通人的投资情况。
这部分内容里,我们能直接借鉴的重要观点就是:你的投资时间框架,未必就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框架,金钱是一种储存或价值转化的有效工具。
全书的第三个核心观点真的是贯穿始终,埃利斯一直都在讲时间、时间、时间!
写在最后:
这本书挺好读也挺难读的,都是一篇篇的“碎碎念”。很多章节的内容会有不少重叠部分,大概也是因为这本书一直再版、一直往里加料导致的。
埃利斯对我们来说不像巴菲特、索罗斯那么有名,但他是投资领域一位重量级的思想家,就和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领域的地位一样。
美国市场,是机构主导、比我们A股有效得多的市场,所以大师们都很推崇指数化投资。但最近这段时间,游戏驿站的那个散户反杀做空机构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散户彪起来真是比我们大A股牛多了。
(不过因为美国市场金融工具期权,有方便的期权和做空工具,所以类似行为在我国很难复制……)
不过好在,中国A股市场目前还没到美国那种输家游戏的程度,依然是散户占大多数的市场,属于散户能被机构“猎杀”的赢家游戏阶段里……
(所以做一个“聪明的”散户,也会获得超额利润。)
公募基金去年能特别火爆,就是大家相信基金的赚钱能力嘛。不过,这一轮抱团股散伙之后,等等看市场的反应吧。
中国公募基金还是挺能赚钱的,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上海证券报2月24日那篇《买一只基金8.5万变139万,秘诀竟是“忘了卖”》。
当前的市场情绪不怎么好,网上多少人都在呼天喊地的说自己的基金不行了,到底该换什么基金才能继续赚钱,这时候,上海证券报出手发这么一篇挑动神经的文章,想要表达的就是对长期持有基金的倡导。
当然了,绝不是每一只忘了卖拿住12年的基金,都能创造这样的神话。
不过,这文章是真的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基金投资当中:不频繁申赎(ETF是交易)、不频繁换基金、不被短期市场牵着鼻子走的人,才更有可能赚到很多钱……
投资就是个和时间在玩的游戏,千万不要对短期太认真,撑到最后不下牌桌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