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郑永春:小学科学课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基础

前不久,百名院士委员应邀参加全国政协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议题召开的专题协商会。这些院士委员都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家,都怀有科学报国的梦想。而再伟大的科学梦,都需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科普作家。

从中兴芯片事件引发对卡脖子技术的思考,到围绕华为5G通信对未来信息技术主导权的争夺,不难看出,当前中美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贸易战,实际上是两国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事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一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

每年的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后的6月1日是儿童节。这两个节日紧挨在一起,无意之中在提醒我们:科技工作者要大手拉小手,努力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因为国家科技强盛不仅依赖于科技工作者队伍,也依赖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下一代。

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从2017年9月开始,在小学阶段全面开设科学课,而且从一年级开始。科学课开设两年来,教育部门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考核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解决了科学课能不能上的问题,成绩突出。然而,根据我们的调研,小学科学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加以重视。

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合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们对某中部省份的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科学教师,专职化率仅三分之一,县级以下专职化率仅16.1%。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由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任,体育、美术老师上科学课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少教师甚至缺少基本科学素养。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没有专职教师,课程质量堪忧。根据2015年测算结果,到2020年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缺口约13万,占当年总需求的41%,这还是科学课从三年级开设时的测算结果,现在科学课从一年级开设,教师的缺口显然更大。

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课看似简单,但在学科上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对分科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队伍提出了很大挑战。调查发现,全国仅有36.1%的小学科学教师具有科学背景,大部分科学教师没有理工科专业基础,缺少科研训练。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的情况十分普遍。

科学教材编写质量有待加强我国现有教科版、粤教版、苏教版等八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分别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科学知识碎片化堆砌,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工程技术部分的内容单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容体现不够等问题。

小学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完成,科学教材的难度应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匹配,但部分版本的教材对不同学段的科学内容定位不清,难度忽高忽低,不仅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进度脱节,也没有与初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衔接起来。我们发现,初中知识小学上、高年级知识低年级上的情况也存在,直接影响了科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材缺少顶层设计,教学资源支持不够。目前,带着高科技光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创客教育、STEM教育、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非基础课程,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进入校园,但作为核心课程的科学课反而势单力薄,面临困境。老师们普遍反映,学校领导不重视科学课,有限的课时也常常被挤占。然而,这些五花八门的素质教育课程,实际上都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围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个核心目标进行顶层规划、整体设计,使之更好地为科学教育服务。

要上好科学课,教学资源的支持十分重要。但调研发现,上好科学课所需的参考资料、图片、视频、动画资源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是科学课的关键环节,但老师们普遍反映,相关部门配发的实验器材不适应实际需要,与教学需求的契合度非常低。上课要用到的资源没有配发,不需要用到的反而买了很多。由于经费管理制度的约束,实验用品、易耗品损毁之后不能及时统计,也缺乏专项资金进行补充。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由科学教师负责管理实验室。由于工作量增大,他们常常用演示实验代替动手实验,影响了上课效果。

科学教材循环使用不利家校共育。在小学教材中,只有科学教材是循环使用的,每次上课时发下来,下课后收上来,不准孩子在书本上写和划,一套教材要用几届学生。由于每年损坏的部分不能及时补上,老师只能让几个孩子共用一本教材。而且,由于教材不准带回家,家长们大多不了解科学课在上些什么,也就无法加以辅导,加之不需要参加统考,使得家长普遍不重视科学课。

针对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曾经到过上百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供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首先,科学教材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根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工作中,既需要一线科技专家,又需要一线教育专家。科技专家主要回答孩子应该学什么和为什么要学的问题,教育专家主要回答什么时候学和怎么学的问题。除了优秀科学教师、教研员和专职教材编写人员外,经过严格科学训练,最了解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科技专家,在课标制定和教材编写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要主动吸纳他们加入科学教育队伍,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科学教育专家。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科学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科学教师是孩子们追求科学梦想的引路人,要切实保证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针对科学教师短缺的现状,除了在重点师范学院校普遍设置科学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外,还应面向非师范院校大量招聘理工科毕业生,经过教学资格认证补充进教师队伍,尽快解决科学教师专职化比例过低的问题。对现有教师队伍,应每年开展全国性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步伐。

再次,要引入社会资源,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建立科技专家进校园的制度性安排,在学校开展常规化的系列科普讲座,一线科技工作者与孩子们面对面,对他们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极有裨益。要吸纳一批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开发科学课程和实验,协助管理校内实验室,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双师教育,由学校教师和研究生共同上课。这样一来,既锻炼了研究生的教学技能,拓宽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还能把其中的优秀人才直接吸纳为专职科学教师,缓解专职化率过低的问题。要加强科技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利用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开发出一系列满足不同学段、符合课堂教育需要的科学课程,吸引孩子们到科技馆上科学课。要扶持青少年科普图书创作,在中小学推广科学阅读,扩充孩子们对不同学科、科技史、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普及率最高、对公民科学素养影响最大的学段。科学作为反直觉的理性思维,定义、观察、实验、验证、逻辑、推理、演绎等方法和手段,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和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来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选择。

小学生学科学,并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世界科技强国都十分重视小学阶段的科学启蒙,在很多国家,语文、数学、科学是三门主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仍然把语文、数学、外语当做三门主课,科学课被认为是副课。因此,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破解科技创新与基础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提升科学教育质量;要给予科学课与语文、数学同样的基础性地位,把科学课作为主课来上;要正视科学教材循环使用带来的问题,显著提升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关系孩子未来成长的事都是大事,小学科学课显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国家科技创新基础的大事。科学教育搞得好,既能吸引青少年学生投身科技、拥抱科技,成为未来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将显著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希望通过我们科普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社会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