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及其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治疗血液病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并进行立法、遣方用药。“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是血液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围绕“血液”的好与败、质与量、动与静、热与寒、溢与凝进行动态协调与平衡,同时固护人体正气[1]。以平为期即是将“未至而至”“至而未至”进行平衡协调,实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在此过程中注意“治病必求于本”。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四诊合参的诊疗模式在某些血液疾病治疗或辅助治疗中更能使患者心身受益。目前血液病在临床中医治疗中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指导作用,尤其以正气理论较为突出,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正气
正气在中医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正常的气候,《灵枢·刺节真邪》云:“正气者,正风也。”二是指人体元气,即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及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当于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抗病和康复能力,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在宏观上有共通之处[2]。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为病邪,二为正虚,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正虚),病原物侵入人体(病邪),则发生疾病。治疗方法不外乎祛邪与扶正,《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扶正与祛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即“正足邪自祛”“邪祛正自安”。血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胜邪退则病情逐渐好转,邪盛正衰则病情逐渐恶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前者说明机体生命不衰、健康不病的根本为正气强盛;后者揭示人体罹患疾病为正气不足所致,既是对发病机制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疾病的依据。疾病变化错综复杂,若医者墨守成规,稍有不慎反会更伤正气。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对尺度法则的把握、随证变通及固护正气尤为重要,固护、调摄正气是保证病愈及健康无病的根本因素,从这一意义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时刻注意固护正气应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3]。
2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纲领,包括阴阳为本,正气为本,病因为本[4]。人体发病常因阴阳失衡,阴阳是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总纲,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人之患病,无外正邪两端,正气是人体的根本,在诊治疾病时首先审查正气强弱与否,方可制定扶正祛邪之法;病因是致病的前提,症状是反映于外的表现,只有消除致病因素,疾病才能向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标与本是一个相对概念,从正邪两方面看,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言,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变化过程,临证需权衡标本主次,灵活掌握“治病必求于本”这一原则,否则可能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标本缓急”是针对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缓急而言,急则治其标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若出现紧急危重证候,影响患者安危时,须先行解决危重证候;缓则治其本是指一般病情变化比较平稳,或慢性疾病的治疗原则。标本兼治是指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标本同治,以及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的原则。可见急则治标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应急措施,而在“标急”过后仍需顾本,“治病求本”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3《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在血液生成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早就认识到“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血”(《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饮食中的精微物质是造血的原料,经过脏腑的作用产生血液。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营气化生血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肺在血液化生过程中也发挥作用,“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肝藏血,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骨者髓之腑”,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可见饮食是造血的原料,心、肝、脾胃、肺、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主要与肾和脾胃的功能有关。肾主骨、生髓、藏精包含两层含义:肾为先天之本,精藏于肾,精血同源,精和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肾中精气充盈,则血有所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解释了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血是精旺盛的必要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主骨髓。”肾所藏之精不但滋养骨,使骨骼健壮,也能奉养髓,为髓生血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与生存微环境,骨髓得肾精奉养,充足而化生血。现代医学的白血病(急劳)、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毒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病)、贫血(萎黄)等血液疾病均与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血液循行于脉中,内流脏腑,外至皮肉筋骨,无处不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作用。如有外邪侵袭,脏腑失调,则导致血液生理功能失常而出现相应的病证。血液病证是多种因素导致血液实质、数量、循行、部位等出现异常,或造血器官出现异常导致的病证,临床一般分为血虚病证、出血病证、血瘀病证[1],而血瘀及出血病证后期必兼血虚。如吐血、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疾病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少华,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等血虚表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髓毒)等血瘀病证,常为毒邪侵袭,潜伏骨髓,暗伤正气,邪气逐渐增长聚集,加速正气的虚弱亏耗[5]。故扶正固本在血液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4.1 益气养血法
基于《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在血液生成的作用,益气养血是血液疾病常用的治疗大法,后世创立的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归脾汤等均为治疗血虚证名方。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是由当归和黄芪组成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中医临床多用于血虚证,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通过T细胞亚群数量、功能及免疫调控等直接影响免疫应答过程,从而使机体免疫重新达到平衡,其促进造血和免疫调节作用显著[6,7]。四物汤源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熟地黄滋阴补血,为君药;当归补血和血调血,为臣药;白芍养血柔肝,为佐药;川芎活血理气,为使药。四物相配,补而不滞,平调阴阳,发挥补血调血之效,是著名的补血调血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物汤通过与具有特异性受体的红细胞生成素反应细胞结合,促进红系细胞的分化、增殖、成熟和释放,提高周围血红细胞数量而发挥补血作用[8]。归脾汤首载于《济生方》,《正体类要》在原方基础上加当归、远志二药,增强养心安神之效,后世一直沿用至今,是治疗脾不统血的经典方剂。本方是气血并补之剂,兼具健脾养心之效,重点在于益气生血,常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及脾不统血所致的血液妄行诸疾[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归脾汤辅助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迅速提高血小板水平,并能通过改变、调节T细胞数量,调节其功能,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10]。
4.2 补肾填精生髓法
根据《黄帝内经》肾主骨髓理论,后世创立的补肾填精生髓法为现代血液病的中医治疗拓宽了思路,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难治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章俏雷等[11]在环孢素联合激素治疗基础上,以补肾益髓生血为原则,自拟益肾生血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通过抑制IFN-γ/T-bet通路的异常活化,发挥纠正Th1/Th2失衡、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亢进细胞免疫、解除造血抑制的作用。裴正学认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基本治疗法则为治本以补肾健脾、益气补血,治标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扶正与祛邪兼顾,标本兼治,但又以扶正固本为治疗之常法,贯穿治疗始终[12]。申小惠等[13]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机概括为“脾肾亏损为本,邪毒蕴髓为标,痰瘀内生为变”,其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基于此病机特点,提出“健脾补肾固其本,泻火解毒治其标,化痰活血防其变”的治疗策略,并在八珍汤合大补元煎的基础上自拟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本病。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该方通过调节免疫、诱导分化、调控信号传导、抑制血管新生等多个环节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挥治疗作用。徐旻等[14]认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迁延反复,损耗气血阴阳,最终必然导致肾精亏虚,而该病以各种出血为主要表现,血溢脉外,日久成瘀,瘀血内阻,亦会引起出血,故而肾虚血瘀贯穿始终。基于此设定补肾填髓活血方以补肾填髓、活血止血,减轻出血症状,标本同治。本方可提高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CD3+、CD4+水平,降低CD8+水平,调节T细胞亚群,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14]。
5 讨论
中医诊治血液病须针对病因,抓住主要矛盾。《素问·标本病传论》云:“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在拟定血液病治疗法则时,应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如髓劳、急劳、髓毒劳、紫癜病等疾病出现大出血,或大汗亡津、亡阳,或高热不退时,当摄血止血、回阳救逆、解毒退热以治标。本虚常贯穿血液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扶正固本在血液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治本是血液病治疗的重要法则,针对病因、病位、病机进行治疗,如髓毒劳、慢髓劳皮肤瘀斑、瘀点及发热等症状为髓不生血、气血两虚导致,其病位在髓、在肾,当以补肾生髓治本,治本可缓其标。人之根本如同树木之根,在修剪枝叶的同时必护其根脉,才能保证枝繁叶茂,健康生长。《黄帝内经》正气理论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宏观上与现代医学的调节免疫功能一致,扶正固本作为治疗大法当贯穿血液病治疗的始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肖晶 吴明明
山西省中医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