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漏睛疮】
漏睛疮
漏睛疮是因热毒蕴结内眦部近睛明穴下方,突发红肿高起,继而破溃出脓的一种眼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多为单眼发病,中年女性多见。中医又称“大眦漏”。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泪囊炎。
诊断依据
1、发病较急,睛明穴下方红肿高起,疼痛拒按。红肿甚者,可波及下睑、面颊与鼻梁,耳前、颌下可扪及臖核。数日后,红肿局限,逐渐成脓,质软皮薄,隐见黄白色,继之破溃出脓,症情缓解,但易反复,疮口经久不收口者,形成瘘管。
2、患部胀痛,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3、常有漏睛病史。
鉴别要点
1、漏睛是指泪窍时有脓汁或黏液流出的外障眼病。其起病缓慢,局部没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表现。而漏睛疮可由漏睛演变而来。
2、针眼、胞肿如桃生于大眦附近的针眼,或胞肿如桃,其病位在胞睑上,且泪道冲洗畅通无阻。
辨证论治
1、分证论治
(1)风热外袭
【证候】患部红肿疼痛,初起泪热生眵或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18g,陈皮9g,防风12g,白芷12g,当归9g,浙贝母9g,天花粉12g,乳香9g,没药9g,皂角刺9g,蒲公英30g,甘草9g.
(2)热毒炽盛
【证候】患处红肿高起,疼痛拒按,红肿可蔓延至面颊及胞睑,耳前或颔下有臖核及压痛,可伴有身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9g,黄芩15g,黄柏12g,栀子15g,金银花18g,蒲公英30g,大黄9g,紫花地丁30g,皂角刺9g,川芎9g,赤芍12g,甘草9g.
(3)正虚邪留
【证候】患处时发微红微肿,微有压痛,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汁常流不绝。面色苍白,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托里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党参15g,黄芪24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金银花15g,连翘18g,黄芩12g,竹叶9g,防风12g,桔梗10g,白芷12g,麦冬12g,甘草6g.
2、外治法
(1)用1%黄芩素点眼,每日4到6次。
(2)对未成脓者,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调和外敷。或用芙蓉叶、野菊花、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鲜品1到2味洗净捣烂外敷。
(3)患处破溃后,可用金黄油膏外涂。已成瘘管者,可用乌金膏插入或用补漏生肌散外点。
3、针灸疗法取大椎、睛明、合谷、印堂、风池、耳尖,实证者,单针不灸,用泻法;虚实夹杂者,多针少灸。
4、手术疗法对已成脓者,患处有波动感或黄白脓点,应及时切开排脓。对溃后久不敛口而已成漏者,可考虑泪囊摘除合并切除瘘管;而对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者,可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5、单方验方
(1)龙胆草、当归各10g,为细末,分2次黄酒调服或加金银花10g,水煎服。
(2)枯矾、轻粉、血竭、乳香各1.5g,研极细末,每用少许点内眦角处,1日2次。其他疗法忌食辛辣炙之类刺激性食物,戒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