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冯夷” 地望、族氏考,兼补证“昆仑” 所在------《山海经》系列研究

河伯冯夷是三代及三代以前的著名国族,古本《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和《山海经》里,都有相关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 《楚辞.天问》、《山海经》记载的与古本《竹书纪年》大体相符。可以推测其上古所居与有易、殷人活动区域皆相邻。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归藏易》说:“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也”。“洛伯用”当是有洛氏的首领,居住在今河南西部的洛水沿岸。这说明河伯冯夷部族当与有洛氏为邻,距离位于黄河南岸的洛水流域不远。班固《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注:西南有“冯池。”《水经注.济水》载:“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路史.国名纪五》说:“冯,唐韵。姬姓国。今范[荥]阳李泽中有冯水,即古冯池,故冯夷国。”这说说明了古冯夷国在河南古荥。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郭璞注:“冰夷 ,冯夷也”。郝懿行疏:“阳汙即阳纡,声相近。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居 ’。 《水经注》云:'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夷之山’。盖即引此经文。陵门即凌门也,或云即龙门,凌、龙声相转也。” 此节河伯冯夷所“都居”的“从极之渊”,紧接昆仑虚南所,这说明“昆仑”正处于荥阳,且按经中所载时,黄河也穿行荥阳,“冯夷”居此,故名河伯。参照周边形势,“冯夷”所居当处于“昆仑”之北,而“昆仑”当为浮戏山。“昆仑”地望本人已另作文详论,不再赘述,此处不过又为一证。

《国语‧周语上》有段记载和河伯冯夷可能有关,引文如下:“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土。'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对曰:'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此记载中丹朱以狸姓祭祀,以之对照《大荒北经》的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丹朱即驩头,前贤早已有定论,其地“在虢土”,即今天荥阳。此昭王后出自房氏,房氏据传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但这个说法与《国语》和《山海经》的记载不符,按《国语》记载,房氏出自丹朱,其地原本在荥阳,即“在虢土”,后又迁徙改封至房国,因国得氏。颇疑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就《国语》所载,显然房氏祖地即荥阳,于其地得氏,后迁河南遂平,其地应是因房氏而得名,而非相反。周昭王时,显然时人都认为房氏地望在荥阳。前述文献已指出,荥阳为河伯冯夷世居地,房氏得氏当来自冯夷,房、冯上古音近可通,《路史.国名纪五》说:“冯,唐韵。",而文献记载,尧为陶唐氏,自来称作唐尧,丹朱为尧子,此正与房氏得氏的记载相符合,如此,则河伯冯夷当出自尧子丹朱

《穆天子传.卷一》有段记载:“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崩阝,国名。音叵肯切)。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絮(伯爵,絮名,古伯字多从木),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古者为礼,皆有以先之,《传》曰:先进乘韦),天子使井利受之(井利,穆王之嬖臣)。”此处崩阝人出自河宗,显然即冯夷后裔。段玉裁《说文 .马部》注:“冯,或假为淜字。如《易》《诗》《论语》之'冯河,皆当作淜也 。” 这说明古文献所谓“冯河”,就是指淜河讲的。“冯夷”本应书作“倗夷”。冯、倗皆在蒸部,音义相通。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一 “奋其朋势”条说:“冯与朋古字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蒸部 》说 :“冯,假借为倗。”。2005年,山西绛县M1、M2两座大型西周墓出土有“倗伯”鼎诸器, 这个金文中的“倗”国,当是古史中的冯国。“倗”是本字,“冯”乃假借字,李零先生认为金文“倗伯即冯伯”的看法正确无误,此“倗”国当即《穆天子传》中所载崩阝人,也即河伯冯夷后裔。另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有归姓冯国,见于《世本.氏姓篇》:“冯氏,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潛夫论.志氏姓》说:“归姓,胡、有、何。”“何”,当作河。“归”,通作媿。隗、媿均读鬼声,可通作鬼。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微部》:“归,假借为媿。”因此,所谓“归姓”冯氏,实本媿姓冯氏。

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向郑桓公讲述东都“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区东北部)四方的形势时说:“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狄”是春秋时期对北方戎族的通称,分赤狄、白狄两大部落。 据王国维先生考证, 春秋隗姓(金文皆作媿)多属赤狄,“隗国者,殆晋之西北诸族,即唐叔所受怀姓九宗”。倗、蒲古音皆读并母,音近义通。《说文.人部》:“倗,辅也。”《左传.昭公十七年》:“以蒲伏焉。”《经典释文》:“蒲,亦作扶。” 赵岐《孟子,滕文公下》注 :“不扶自直。”焦循正义:“扶,即辅也。”是其佐证。今山西绛县的西周倗国,正位于洛阳的北方,考古发现位于今山西绛县的媿姓倗国,可能就是隗姓赤狄中的蒲国。这个赤狄国族与西周王朝和姬姓贵族,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另外,今天山西晋城古称为潞,其辖地高平县多有神农氏、丹朱的传说,境内有丹朱岭,丹河等地名,正是周时赤狄的活动区域。这间接提供了一些证据,丹朱、河伯冯夷、隗姓赤狄的族氏缘源,一脉相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