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观察】雾霾中也有“美”吗?
【经岚观察】16175
雾霾中也有“美”吗?
文/李志青
来源:《上海观察》2016.12.17,原标题为“拍得再美也是雾霾,如何正确应对更值得探讨”。
作为雾霾经济学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除了会接触到有关雾霾以及大气污染排放的数据外,往往还会看到大量有关雾霾的图片,老实说,雾霾的数据是冷冰冰的,在重污染的天气里,联想到研究过程中经常引用的雾霾与健康间关系,这时,这些数据无疑是令人反感的。但与此同时,一张张拍摄雾霾的图片却给人带来某些异样的感觉,在这表现手法或抽象、或写实的雾霾图片上,我们似乎可以欣赏到某种神秘的“美感”,假如能忘掉那令人窒息的雾霾数据,这些隐藏在雾霾背后飘飘渺渺的城市景观,以及佩戴着各式“防毒面具”的人们,仿佛只是某种或自然、或装饰的“行为艺术”而已,不由得令人叹为观止。问题在于,在现实面前,我们实则无法选择性地忘却雾霾背后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雾霾“丑陋”的一面,它无情地侵入我们的城乡,侵犯我们的家庭,以及侵害我们的健康。那么,面对这无情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雾霾究竟有没有“美感”?或者说,生活在这“雾霾”时代里,我们有没有进行雾霾审美的空间?
说到雾霾的审美,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雾都孤儿》这部小说(以及莫奈的画),抛开具体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的背景,作者狄更斯所刻画的雾都,也就是伦敦,展现出一幅朦朦胧胧的“美景”,尽管小说没有交代这幅“美景”的来由,但根据小说写作年代,有理由相信,这幅“美景”与自18世纪以来伦敦及周边地区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能源利用及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正是煤炭燃烧排放了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造成了空气中污染物与雾气等的相结合,最终造就了伦敦的“雾都”美名。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雾都背后公众生活在“雾霾”下的惨烈真相,只是突出和强调了雾霾给城市所带来的那种美好意境,而整个故事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坏人坏报,好人好报。我猜测,作者这样的“忽略”所体现的恰恰就是生活在雾霾下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审美”观,其背后的含义即便放在当下也有着很强的时代性。
其一,雾霾的确给人们带来“创伤”,但从雾霾的作用机制来看,在短期内,这个创伤更多是心理性的,而不是生理性的,很多研究都表明,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往往要经过数年,乃至于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那些看起来集中爆发的雾霾治病事例,其真正的根源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之前的较长时间。这意味着,在认知雾霾之后,首当其冲的是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时之间,人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不幸生活在这个糟糕的雾霾时代里。对此,最本能的反应是采取心理防御,而最常见的防御正是“渲泄”。譬如,随手拍雾霾,并在各种媒体空间进行分享,又譬如,编一些雾霾的段子来自嘲,这些图片和段子往往还都是非常精美或精致的。也就是说,通过适当的审美,人们其实是在通过渲泄来自我“医治”雾霾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就此而言,包括《雾都孤儿》在内的小说等艺术表达和审美观,恰恰就反应了生活在雾霾下的人们的这种特殊的心理诉求;
其二,如果说,《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还仅仅是一种经由小说加工后对雾霾的选择性审美,并以此来“疗伤”的话,那么,当下更多的有关雾霾的图片(不得不承认,总体上,这些图片本身还真有点审美价值)其实就不只是“疗伤”这么简单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世界里,大部分雾霾图片都是作为雾霾类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的配图形式出现。以作者的亲身体验为例,为了给每篇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配上适合的图片,还真没少费心思去挖掘一些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雾霾图片作为配图,这又为何呢?是单纯为了点击率吗?实则不然,其实,当前这一雾霾审美潮流的背后,所折射的是主流大众迎接雾霾挑战的积极心态。一是有图有真相,体现了人们对雾霾存在事实的直观和正视,而不是用逃避的态度去面对雾霾,不为雾霾所气拘物蔽;二是知行合一,正视雾霾的挑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一张张雾霾美图的背后,更有着大量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正是希望通过图片之“美”来烘托雾霾之“实”,以及来刻画找寻雾霾解决之道的迫切性。就此而言,生存在雾霾时代的人们实则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其三,在表现无奈、疗伤、正能量之外,雾霾审美背后还有着另一层含义和价值,那就是“反省”,在互联网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组照片,在不同雾霾指数下拍摄同一个地点的景观,应该说,这样的系列照片很写实,也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性,从蓝天白云到碧海黄沙,无疑不失为雾霾审美方式的一个不二选择。但只要曾经身处其中,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在渴望着绿水青山,这里面雾霾的审美其实既有着“标杆”的效应,哪怕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在这前后比对过程中,也足令人对雾霾产生强烈的憎恶。与此同死,类似的雾霾审美又有着一种巨大的反省功效,既然我们曾经享受蓝天白云,为何却现在却身陷重重雾霾之中,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和反省吗?故此,这样的雾霾审美恰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警醒、警示,而反思和反省也正是人类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身处雾霾时代,我们有必要在正视雾霾威胁和挑战的同时,去发现和寻找其中的“美丽”之处,但在雾霾审美的同时,万万不能忘掉的是,这雾霾之美,却远远不及蓝天白云来得实际,唯有真正地消灭了雾霾,让雾霾之美定格在历史的时间轨迹上,才是我们去享受这雾霾之美的现实之道。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