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的种类
1、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
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
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头面部:黄芩、菊花、荷顶、口芪;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莲、肉桂;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耳口周:龙胆草、黄连;二阴:黄柏、防已、龙胆草 。
5、络病引经药
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经之所过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状。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脑为“灵明”之府,若脑部受震,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故在论治上,分初、中、末三期调治。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部: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如果少阴精血亏虚,肾气化生之源匮乏,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论治上要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4型。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为痛。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6、泻火引经药
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