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为 | “保命话术”
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
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一)
此段出《宋史·列传四十》“寇准传”。
你们常问“读史明智”,到底如何才算“明智”。
请细品此段,三言两语里,蕴含着值万金智慧。
“爱卿啊,说说看,我的儿子里,你觉得谁可做接班人?”
皇帝笑眯眯问,你该怎么回答?
历史上,这句话,看似轻飘飘,却如穿肠药。
它看似皇恩浩荡,如此天大之事都找你商量,听你意见。
其实,它更多是涂着蜜糖的慢性剧毒。
如果你不成熟,心头一热,糊里糊涂吞了下去——
不久你就会毒发,轻则脱层皮,重则家破人亡。
二)
为什么?
朝堂之上,领袖手中,最危险的权力禁区,无他——
人权,财权,军权。
选储君,选大将、选宰相等关键人事岗位,均属此禁区。
纵观廿四史,身为臣子,凡是擅闯此禁区,企图染指最高人事权的,几乎没好下场。
是的,这方面的事,领袖可以问你,但不代表你可以乱答。
就算你心里再看好谁,再有高明的见解,政治老狐狸都清楚——
绝对不能明确答出任何一个人的名字。
三)
记住我的话,任何一个具体的名字都不能说。
一旦你说了,不管说中没说中,百害无一利:
——没说中,“近忧”是你摸不准领袖意图;“远虑”是你树立了可怕政敌;
你说了曹植,上台的却是曹丕,你会有什么后果?
——说中了,“近忧”是领袖会怀疑你玩政治投机,搞小圈子;“远虑”是你的拥立之功,往往会犯他人忌讳。
这个“他人”,首先就是你说的那个“新主”。
当年,和珅预知嘉庆将为储君,提前送如意,最终成为抄家灭族罪证之一。
这不是圆滑世故,而是政治角斗场的“保命话术”。
对此危险问话,寇准的回答,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绝妙回答。
每个喜欢历史的人,都应该仔细揣摩,深入咀嚼。
四)
“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寇准第一句回答,说了两层意思——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您为天下选择国君,绝对不能与后妃、宦官商量,更不能与近臣谋划,只有由您来选择一个众望所归的人。”
1.委婉拒绝:这是大事,您不要和谁谁谁商量,只有靠您本人做选择;
2.原则性标准:要选一个“副天下望”,嗯,众望所归的人。
他没有明确说出谁的名字,滴水不漏。
然后,宋太宗忍不住追问,抛出具体人选——
“襄王可乎?”
寇准呢,依然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得意忘形,没有随意表态——
“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啦,您考虑之后既然觉得可以,就请您早日决定吧。”
1.委婉拒绝:您是父亲,只有您最了解自己的儿子;
2.原则性标准:不管选谁,只要您觉得好,就应该早日定夺。
五)
寇准的“保命话术”,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成熟政治家的标准配备。
我在《资治通鉴》中,翻到最早的一个案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
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魏文侯问李克:“我想选个新宰相,魏成与翟璜,你觉得谁更好?”
李克说:“地位卑微者不要为尊贵者谋划,感情疏远者不要介入亲近的人之间的事。我在政府大院之外工作,情况不熟,不好评论。”
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请你不必客气,有话就说。”
李克说:“您平时要多加注意考察,看一个人,日常里看他和谁交好,富裕时看他和谁交往,飞黄腾达时看他提拔谁,穷困潦倒时看他是否沮丧,家徒四壁时看他是否谋取私利,从这五个角度看,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人优劣,何必要我提意见呢!”
文侯说:“先生回去休息吧,我心里已有人选啦。”
是不是?李克的回答,和寇准一模一样——
1.委婉拒绝:我地位低微,我不了解情况,无法评价;
2.原则性标准:实在追问,就泛泛而谈五个考察人才的角度。
六)
再给你们举两个反例,看看违背“保命话术”有什么后果。
他们回答领袖问话,都说出了具体人名,一个没说中,一个说中——
1)丁廙荐曹植:没说中。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淄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柞也。”
太祖答曰:“植,吾爱之,安能若卿言!吾欲立之为嗣,何如?”
廙曰:“此国家之所以兴衰,天下之所以存亡,非愚劣琐贱者所敢与及。廙闻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至于君不论明暗,父不问贤愚,而能常知其臣子者何?盖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尽非一旦一夕。况明公加之以圣哲,习之以人子。今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者也。不避斧钺之诛,敢不尽言!”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注引《文士传》
丁廙对曹操说:“临淄侯曹植生性仁爱孝顺,性格质朴,且聪明智慧,将来一定是个高才。他学识渊博,所写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当今天下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无论老幼,都愿意和他结交,愿意为他而死。这是老天有意降福给大魏,才赐予这么一位能维持大魏长久统治的继承人啊!”
曹操说:“我非常喜欢曹植,这不用你来说。我若立他为太子,你觉得如何?”
丁廙说:“这关系到国家兴亡,并非像我这样愚昧卑贱的人所能预料到的。我听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但那些糊涂的君主和愚昧的父亲,为何却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您英名盖世,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熟悉和了解。如果你做出这个立嗣的英名决策,说出令天下永远安定的言语,可以说是上应天意、下安人心之举。此举虽然决定于顷刻之间,但却可以流传万世。我不怕斧钺处死的危险,怎能不把想法都说出来呢?”
丁廙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极力推举临淄侯曹植。
他虽也说了“知子莫若父”、“非愚劣琐贱者所敢与及”等意,但他犯下最可怕错误。
咳咳,他的下场相当悲惨,族灭——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2)崔琰荐曹丕:说中。
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当时,曹操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宠爱。
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
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回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
崔琰大拍胸膛,誓死捍卫曹丕当太子。
他的结局好不到那里去,后被曹操赐死——
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七)
好了,看完本文,你是不是有所“明智”了?
虽非朝堂角斗,日常工作社交,降维打击,此“话术”仍然有用。
假如你的傻空大姨妈来到你家,问——
“你堂弟要结婚,想买婚房,A小区和B小区,哪个好?”
你能明确回答吗?你最好不要。
因为,不管你推那个,只要她真买了,最后都不可避免会怪罪于你。
正确的应对,就是不表态,“话术”用起来——
1.委婉拒绝:
“买房是大事,还是多听堂弟意见吧,以后都是他住;我对A、B小区都不熟,没有实地看过”;……
2.原则性标准:
“买婚房,最重要挑自己喜欢的,可从五方面看,第一离上班地点要近,第二生活配套要全,第三要考虑日后孩子上学……”
2019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