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籍三国名人:祁县四人,平遥县三人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在汉末三国时期隶属于并州刺史部。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籍贯为如今晋中市的三国名人一共有七位,其中,祁县四人,平遥县三人。
第一位要介绍的祁县籍名士是汉末名臣、诛杀董卓的功臣王允。王允,字子师,世家大族出身,十九岁被推举为郡吏,数年后被时任并州刺史邓盛提拔为别驾从事,一举成名。不久后,他又被三公同时征辟,担任侍御史一职,从此进入朝堂。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参与平叛。
在此期间,王允不仅击败豫州黄巾,还从缴获的书信中发现了中常侍张让的亲信写给黄巾叛军头目的信件。经过仔细阅读,王允发现张让等人与黄巾叛军暗中相互勾结,便将此事上奏汉灵帝。汉灵帝大怒,怒斥张让。张让不但否认所有指控,还对王允进行诬陷。昏庸的汉灵帝却轻信了张让的谎言,不再追究此事。没过几天,张让进行报复,罗织罪名将王允逮捕下狱,企图将其害死灭口。在司徒杨赐、太尉袁槐等众多正直大臣的干预下,王允被免罪释放,但不得不离开洛阳,在陈留一带躲藏,以避免遭到宦官的暗害。
王允再次出现在汉末政坛,是在汉灵帝病逝后。此时,大将军何进在袁绍、袁术等士大夫的鼓动下,准备对宦官集团以致命一击。王允也被何进请到了大将军府,与众人一起商议铲除宦官的对策。不过,由于何进的优柔寡断,以张让为首的宦官抓住机会,抢先动手,将何进杀死。此后,袁绍、袁术等人在洛阳抓捕宦官。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出逃,王允派兵紧紧追赶。张让等人将走投无路,跳河自尽。至此,为祸百年的宦官集团烟消云散。
不过,随着董卓率部进入洛阳,朝政随即落入董卓之手。不久后,董卓罢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此举令天下震动。以袁绍、袁术为首的关东诸侯组成联军,对董卓展开较量。董卓见势不妙,挟持刘协及朝中大臣离开洛阳前往长安。此时,身为司徒的王允心急如焚,却苦无良策,只得跟着群臣一起来到了长安。
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终于说服吕布背叛董卓。同年四月,吕布与王允一起诛杀董卓。但在两个月后,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董卓残余势力杀入长安,重新控制了汉末朝廷。在长安之战中,王允被俘,最终被杀。
第二位祁县籍名人名叫王凌,是王允的侄子。王凌,字彦云,早年被推荐为孝廉,后来担任发干县县令、骁骑将军主簿、中山太守、丞相掾属等职,曹魏帝国建立后,王凌被魏文帝曹丕晋升为兖州刺史,从此成为曹魏的封疆大吏。从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2年)至曹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王凌在淮南地区驻扎二十六年,多次与东吴爆发激战,挫败了东吴对淮南一带发动的攻势,被朝廷晋升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车骑将军等职。司马懿杀死曹爽、控制朝政后,王凌心怀不满,与兖州刺史毌丘俭密谋在淮南起兵。不料,此事被司马懿得知。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亲自率部南下。王凌心知无法成功,向司马懿投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自己而亡。
第三位祁县籍名人也是王允家族成员,名叫王黑,是王允的孙子。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协摆脱李傕、郭汜等人的控制回到洛阳后,为了缅怀王允的功绩,下诏重新安葬王允,并将王黑封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不过,王黑事迹不详。
第四位祁县籍名人名叫温恢,字曼基,早年加入曹魏集团,担任过县长、县令、国相等职,后来被曹操调入丞相府担任主簿。曹操对温恢的能力非常欣赏,后来将其调往扬州担任刺史。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温恢又先后担任过侍中、魏郡太守、凉州刺史等职,是曹魏帝国的著名文臣之一,于曹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病逝。
平遥县籍的三位三国名人来自同一家族,分别为孙资、孙宏和孙楚。孙资,字彦龙,是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时期的重臣,历任尚书中丞、中书令、给事中、卫将军、中书令、侍中、骠骑将军的要职,位高权重,为曹魏帝国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于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病逝。孙资的儿子孙宏担任过曹魏南郡太守。孙宏的儿子孙楚才华出众,担任过镇东将军参军、著作佐郎、骠骑将军参军等职。西晋帝国建立后,孙楚又先后出任征西将军参军、卫军司马、冯翊郡太守等职。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