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紫砂壶的奥秘!
时大彬对紫砂壶艺所做的最 大贡献在于,从他开始,紫砂陶艺中“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技法(用木质工具拍打紫砂泥料使之成为泥片状,然后用泥片圈成圆形器身或把泥片切割后镶粘成四方或六方形器身)形成并逐步推广。
时大彬终身剖作很多经典壶式、为后人 心箏手追,形制有圆壶、执壶、提梁、僧帽、六方、八角、方扁、瓜棱、玉巧、合葵、龙带等几十种,流传深远,历代不乏收藏者。他生前广收门徙,如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 蒋时英等人都为一代名家,变成紫砂茗嵌 的正宗门户。
据史书记载,时大彬的壶在当时就已经“抵中人一家产”,寻常人见都见不得,能用来随葬的自然非富即贵。建国以来,落款时大彬的紫砂器从各地零星出土。唯有三把,被公认为是时大彬的标准器,绝真无疑!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做大壶,后游娄东(上海松江),闻眉公(陈继儒)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做小壶,几案陈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时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
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在当时古董鉴赏家眼中,不仅“标大雅之遗”,而且因其价格甚高和真伪难辨成为当时吴中地区文人公子与缙绅阶 层竞相追捧的“时尚”之物。
“时壶”诸款俱足,就是说他制的壶都 有“大彬”或“时大彬制”的刻款。据说 最早是请书家在壶上题写,然后自己用竹刀刻出,后期受到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的影响,不再请人落墨,以刀代笔,直接在壶上运刀刻款,楷法工稳遒逸,时评有“黄庭、乐毅遗意,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 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