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散文诗年鉴》用稿连播】海南/蔡旭:故园风物(组章)

21世纪散文诗·第116期

热水泉

  一块巨石坐在热水温泉园内,标志着广东电白热水这个著名景点。

人们说这块温泉石是清朝的。其实不对。

  只有“温泉”两个字来自清朝,快200年了,道光年间广西人朱弦题刻的。

而这块巨石,出自千秋万代的哪一年,谁也说不准。

  比题字早的是《温泉亭记》,近500年了,明嘉靖年间江西人涂相写的。

  亭子是他与当地官员们自掏腰包所建起,可惜早被岁月摧残了。

  比亭子更早的是温水郡的建制,2300多年了,热水山连秦始皇都知道啊。

  比这更加老的,是温泉本身。

  不但是温泉,而是热水,正如它的名字本身。

  直至如今,热浪奔涌,与涂相的文字互相印证:

  “青翠连亘,层峰叠耸,有热水数处,从下迸出,其热不可探。”

  “建亭山上,对山以饮,就泉以烹,不火可食矣。”

  “夫地出温泉异矣,今热水涌出,四时不竭,奇哉!奇哉!”

  千秋万代,它热情如故,全然不理会外界的世态炎凉。

  谁也不知热水温泉的年龄。谁也不知温泉石的年龄。

  只有它们相互知道。

  温泉水日夜唱歌,但从不唱它自己的故事。

  温泉石终年闭口,死死抱紧它们的秘密。

古荔园

  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这个园子出产的。

  只有它,才具备这个资格。

  它好。果大,肉厚,色红,汁多,味甜。不然谁会选它进贡?

  它早。有浮山岭挡住北来的寒冷,才有“三月红”的出品。尽管长安路途遥远,但此时北方仍然春寒料峭,可以天然地保鲜。

  它老。现存的600株荔树,多有1500年的树龄,那时就有了贡品的身份。

  来到广东电白霞洞新河村的古荔贡园,一眼可阅尽千年的沧桑。

  一些树树心已掏空了,根部又萌发出新芽。

  一些树只自剩下半边躯干,依然顽强地支撑。

  一棵粤西荔枝王,曾一年结果47担。占地一亩多,树荫下曾容纳四个班学生上课。

  杜牧叹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即使知是荔枝来,也不会知是何处来。

  其实,高力士是知道的。他是本地人,他更熟悉家乡的特产。

  还有,这个古荔园也知道。

  当然,家乡的人都知道。

番薯庙

  番薯也有庙?

  是的。全称为“番薯林公庙”。

  座落在广东电白霞洞,纪念一位把番薯带入中国的人。

  要知道番薯在诗经中并没有种植,在唐诗、宋词、元曲中也没有出场。

  一个“番”字,道出了它的出身。

  相传番薯出交趾,严禁外传,传入中国者死罪。

  这是明朝的事了。吴川人林怀兰善医,治好关将的病后,又治好了国王之女。

  关将请吃熟番薯,他提出想吃生的。悄悄藏了半截,他就匆匆回国。

  不料过关时被关将查出,林医生请求私放他走。

  放,对国家不忠;不放,对恩人不义。

  结果关将放了他走,自己却投水自尽了……

  番薯就这样在中国落地生根,几百年来,不知救了多少饥寒交迫的性命。

  风雨无情。如今,在霞洞已找不到番薯林公庙的痕迹了。

  青史有意。我是在清道光五年刊的《电白县志》中找到的。

  乡间知恩。即使贫贱如番薯,也会有庙堂来拜祭。

  人心是秤。捧着这份典籍,让我感到了一些事物的重量……

罗城井

  我知道广西有个罗城县,仫佬族聚居的地方。

  不知道广东电白庄垌村却有座罗城井。

  更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有座罗城井。

  幸好井边的古碑知道。

  明代弘治年间,庄垌人黄廷圭在罗城当了五年知县。1499年,黄母病逝离任归里守孝,“罗城士民数百泣送,并赠金千两,但黄坚决不受”。

  于是罗城人“凿石栏井口,相率百余人,自罗运电,不惮远涉之劳,在庄垌就乡居之旁,掘地及泉,砌成一井,名罗城井”。

  这一天,我站在罗城井边,望着井水思念。

  我不知道五年间他在罗城做了多少好事,才被人称作“黄天平”。

  不知道这一百罗城人,轮番扛着这石栏井口,如何餐风宿露,跋山涉水,才走过了两千里路云和月。

  更不知道要有多深的感恩之心,才能催生如此震天撼地的举动。

  幸好这座五百多年前的老井知道。

  人心似水,罗城井就是一面明镜。告诉着——

  有的人,隔着千里万里,也会有人追捧。

  隔着百年千年,也会被人想念。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