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小夫妻,生了一个娃视若珍宝,还没高兴3个月噩耗就传来了

在郑大三院的病房里,14个月大的苏婉童和妈妈正在吃饺子,这是母子俩跨年的方式。小婉童从出生3个月开始住院,已经在医院住了11个月了。图为王小梅在哄孙女苏婉童。

2019年9月,天使般的苏婉童来到这个世界。父亲苏增志、母亲何赟沛都是先天性聋哑人。两个人尽管无法用语言和别人沟通,但初为人父人母的他们,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

奶奶王小梅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走路一瘸一拐,可孙女的降临使她忘记了全身的不适,让她觉得生活有了奔头。70多岁的爷爷苏桂先干活更有劲了。可就在全家沉浸在小婉童降生后的喜悦中时,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了这个原本不幸的家庭。图为病房里王小梅和儿子儿媳、孙女。

小婉童3个月的时候,细心的王小梅发现孩子格外柔软,就像没骨头一样。于是奶奶拖着一瘸一拐的腿抱着童童到医院检查。先后在平顶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但都没有检查出结果。

最后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生把资料提交至北京代谢研究所,经专家会诊后,小婉童被确诊为代谢病。图为小婉童在接受康复治疗。

当小婉童的病情被确诊后,小婉童的父母急得直掉眼泪。奶奶王小梅一下子坐在了地上痛哭起来,她哭着说:“老天不公呀,你让儿子儿媳聋哑,怎么又来折磨这么小的孩子,你可让我咋活呀。”

爷爷苏桂先对全家说:“家里的生活不能只靠政府的低保补贴维持,我要出去打工想办法挣点钱,再穷也不能不管孩子,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给童童治病。”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全家人就为了小童童的病情忙碌了起来。图为奶奶怀里的小婉童。

苏婉童住院后,由于年龄小、不会说话,照顾十分困难,奶奶行动不便依然守护着孙女,这就是老俗语说的“隔辈亲”。

别说儿子、儿媳是残疾人,就是正常人,做奶奶的也把孙女视为掌上明珠。平时她对苏婉童细心照料,按摩、饮水,喂奶。每天打完针后,只要苏婉童发出一声哭叫,她就觉得是孙女饿了,赶紧冲奶粉,待孙女吃饱后,发出“哈哈哈”的欢笑声时,她脸上才绽放出笑容。图为王小梅和孙女。

小婉童70多岁的爷爷苏桂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护林的工作,虽然每月只有两千多元的工资,但是苏桂先一分钱都舍不得花,留着给孙女治病。节假日期间,别人都回家与亲人团聚,苏桂先都选择留守在河堤上值班。付出总有回报,单位领导在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每个月给苏桂先增加200元的工资,并积极帮助和鼓励苏桂先为孙女治病。图为小婉童的爷爷在林子里干活。

在郑大三附院就诊期间,医生看到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太太抱着这么小的婴儿看病非常同情。主治医生高医生在了解到她们家的实际情况后,给了很大的帮助和照顾。

本来按照苏婉童的病情还要去北京就诊,医生考虑孩子的爸妈都是聋哑人,存在沟通障碍,奶奶又是下肢残疾行动很不方便,并且他们家庭经济困难,高医生经过多方面协调,邀请北京的专家来郑州给小婉童诊治。奶奶王小梅感激得直掉眼泪,她感觉到,自己无论走到哪里,总有好心人在帮她。图为小婉童的妈妈带着孩子接受治疗。

面对前来会诊的高医生和北京专家,王小梅更是热泪盈眶,她激动地拉着专家的手说:“你真是俺的救命恩人,千里迢迢来给俺孙女治病救命,俺祖孙三代也忘不了您。”王小梅仿佛从高医生的眼光里看出了孙女新生的希望。图为王小梅为孙女的治疗费发愁。

会诊过后,高医生慎重地告诉王小梅,孩子的病还不乐观,先要做到最少坚持3个月的全方位治疗,还要配置相应的先进医疗器械加以巩固,等病情彻底得到缓解后才能出院,还要定期复查,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络。他说,最后的治疗时期非常关键,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高医生还嘱咐王小梅要准备好30余万元的治疗费。图为王小梅带着孙女去医院。

得知还要30多万元治疗费,王小梅顿时傻眼了。家里儿子儿媳都是聋哑残疾人,自己腿脚不便,就靠孩子爷爷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如何救孩子?目前小婉童住院已经近11个月,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孩子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变,现在小婉童虽然脱离了危险期,这11个月已经花去40多万元,早已经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负债累累。图为小婉童的样子很可爱。

说起孩子,王小梅总是抹泪,接下来她不知道怎么办。让我们都向这个特殊的家庭献上一份爱心,你的每一分钱都会给小顽童增加一份希望,让我们携手,让小婉童回家过年。图为王小梅带着孙女候诊。(赵子鸣)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