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知识——这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2页
关于如何组织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很多建议。
苏氏首先否定的是对知识的一种误解:
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摆脱它。(第22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要先掌握大量的事实,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中先理解所学的知识。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事实,并且从中分析出抽象的理论,这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找到相关的课外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面,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如果所学知识能够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回答人们的疑惑,那么无疑会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当人们碰到问题会主动去寻求书籍帮助,那么就会养成了终身阅读的习惯。课本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会把课本知识具象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把知识当成学习新东西的工具。如果学习新知识能够在迁移的过程中能发生,那么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很牢固。当已经掌握的知识变成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那么知识迁移的现象就会发生。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对一些似曾相识的知识会学的很轻松,而对完全是新东西的知识,我们会学的很吃力。在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出即将所学的知识,这会提高教学效果。
引起知识的连接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点不够巩固,其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的交接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的各种因果、机能的、时间的以及其他的联系。”这就是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什么这个知识是这样的?这个知识点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在哪里?把这个搞清楚了,知识讲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