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价格上涨三大原因:地方储备补库、外部资金进入和贸易商囤粮
今年新小麦上市以来,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行情。
据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7月底,主产区小麦收购均价普遍上涨至每斤1.12-1.22元,比开秤初期高了大约2到6分钱。比去年同期高了3到8分钱,其中山东小麦收购价每斤1.17元之上,比去年同期高了8分钱左右。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的消息显示,截至8月20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663.6万吨,同比减少1233.8万吨
与此同时,来自粮食主管部门的数据却又显示,今年小麦收购进度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因此,很多机构分析认为,农民惜售是导致今年小麦价格上涨的主因之一。
那么实际市场如何?是什么促使了今年小麦价格的上涨行情?
带着这些疑问,国内最为专业的大宗商品行业报刊期货日报对小麦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地方储备补库量大、外部资金进入收购和贸易商囤粮待涨是今年小麦价格上涨的三大主因。
首先是农户惜售问题,根据期货日报的采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农户新粮留存量与往年差不多,没有特意的去留粮待涨。尽管今年国有企业小麦收购数量出现大幅下降,但当前很多农户的余粮已经不足两成。
其次是贸易商囤粮问题。今年贸易商普遍看涨小麦后市,因此很多基层量贩和中小贸易商在收到粮食之后,没有选择及时转销出去,而是囤粮待涨——这也是为何国有统计部门今年小麦收购数据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主因。
第三则是外部资金。由于基层小麦收购均是现金交易,从中小贸易商的收购实力来看,也很难大量的收粮待涨,但这两年的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小企业资金充足,很多中小贸易商在新麦上市后可以申请到50万—200万元的贷款,这令他们有能力增加小麦囤积量。
对于以上问题,在每日粮油看来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的一些特性:
首先是农户惜售心理这些年来的持续走弱,表明卖粮收入在绝大部分农户眼中已经降至低点,农民对粮食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低于上世纪刚分田的时候——这对粮食生产来讲是非常不好的一个苗头,当生产者不再重视自己生产的商品的时候,供应问题就会受到威胁。
其次是粮食市场化下的管理机制。不得不说,这些年基层粮贩子的走乡串户对于农户卖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带来的反向问题是,随着基层粮商对农户直接售粮渠道掌控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对市场的价格影响力也在逐步显现。此外,就是国有单位以前坐等送粮的模式已经变得极为被动,对基层粮源的掌控力度越来越低。
此前,每日粮油就曾发布文章《七夕夜话:多数农民宁愿把粮食低价卖给粮贩子也不愿去粮库卖粮 》,这值得我们的粮食主管部门去思考。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关于粮食信息的问题。长久以来,由于国有粮企掌握绝对的粮源,导致在我国对粮食问题的研究都停留在“高大上”的层面,而现在随着市场化的推行,办公室研究调控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要大量一线的资讯来辅助政策的研判。
但很显然,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足,各地的粮食服务部门都是行政性偏强,服务性偏弱——即便有服务,也多停留在项目资金分配方面,而对于基层粮食市场的动态变化所涉甚少。
服务三农,需要更多的广泛和细节信息的结合。
更多专业资讯,请继续关注每日粮油——关注粮油食品,聚焦三农发展。
最后,因每日粮油信息发布规则原因,导致微信公号文章发布略晚,如每日粮油原创文章本公号未发,请同行媒体在转发时务必注明来源,对于恶意转发者我们将点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