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鄒氏宗祠序
重建鄒氏宗祠序
重建鄒氏宗祠序①
鄒氏宗族,源遠流長;追宗慎遠,史譜縝詳。
軒皇發脈,子契隆昌②。成湯代夏,立國號商③;
六百帝業,毀于紂王。商終周興,武王懷良。
興滅繼絕,承殷祧禳。微子封宋④,爵公弘光。
正考鼎銘,自儆名香;食邑于鄒,栗縣城邦⑤。
宣靖開姓,郡望范陽。曼父徙魯,鄒孔同堂⑥。
忌衍奭阳,睿智賢良,齊鄒四子,史記流芳⑦。
漢时仲俊,驅夷保疆⑧。因功帝封,東魯侯王。
刺史光啟,撫州名揚⑨。擇居梅林,苗衍豫章。
唐王私微,養晦韜光⑩。偶遇松垣,莫逆交往;
宣宗聘垣,婉言推讓⑾。清隱家風,駕山頌揚。
宋代卓公,離吳別鄉⑿。徙楚興國,富貴榮昌。
元明發族,人丁興旺;綿綿瓜瓞,藤蔓八方。
康熙盛世,始建祠堂,雕樑畫棟,富丽堂皇。
先魂歸位,四時祭享;祖宗庇佑,族眾安康。
仙島水庫,毀我祠堂;祖魂游離,族眾惆悵。
今逢盛世,改革開放,政通人和,國富民強。
族老提議,重建祠堂;聚商族眾,群情激昂。
仁人志士,顯達賢良,集資捐款,慷慨解囊。
選地擇基,縝密周詳。丫吉來龍,倚脈深藏;
脈接蟠龍⒀,瑞氣滿場。蟠龍起舞,騰飛鳳凰。
三溪秀水⒁,金波碧浪;潤泽萬物,阖族安康。
青龍蜿蜒,白虎伏降;玄武垂頭;朱雀舞翔。
束脈起頂,氣貫穴場;群山侍衛;眾水朝堂。
青山環繞,富水浩蕩;鐘靈毓秀,龍鳳呈祥。
壬辰清明,奠基立樁;舉賢理事,事議題綱。
定日族長,日夜繁忙;籌資購料,奔走各莊。
精心設計,技工巧匠。千秋偉業,嚴保質量。
癸巳落成,族眾歡暢;牌樓門棟,壯麗輝煌。
飛簷翹角,古樸古香;龕台神位,肅穆端莊。
祖宗正位,昭穆朗朗;神靈護佑,庇蔭各莊。
忠孝為本,誠信至上;修身齊家,恭謙禮讓。
處世行事,守法遵章,警勉後裔,奮發圖強。
積善益福,和睦鄉黨;先輩美德,後昆光揚。
習文善武,報國強邦。企盼後賢,再譜華章,
鄒氏宗族,繁榮富強,千秋永盛,萬代恒昌。
注解:
①重修允卓公祠,位於湖北省陽新縣三溪鎮,今年清明奠基,現在建中。全文分三部分,前部是源流遷徙、祖先功德;中部是建祠過程功用、規模氣勢;後部是激勵後裔修身齊家、奮發向上。(本文是草稿,欢迎大家赐正)。
②契:音xie.五帝之一帝嚳的次子,母筒狄,吞玄鳥蛋而生契,是商朝的始祖,舜時契與異母弟棄(周始祖)同助禹治水有功,賜子姓(子契),封于商,官司徒,管教化,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
③成湯,名履、天乙,是契的14世孫。自契受封于商(今商丘),為東夷部落諸侯國,經過十餘世的傳承發展,成湯在位時國力強盛,正逢夏桀無道,夏朝衰弱,成湯聯盟其他諸侯乘機起兵,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④微子:微子啟、微子衍,是紂王庶兄,為宋國公。周克殷後,武王行“興滅國,繼絕世”,封紂子武庚繼續管理殷商遺民,以續殷祀,武王駕崩後,管叔、蔡叔、霍叔串聯武庚叛亂,周公旦平定後,周成王封微子啟于宋(今商丘),公爵位。殷商傳承不是嫡傳制,而是兄終弟及。啟卒後弟微子衍繼宋國公位。
⑤正考父為宋國上卿,佐戴、武、宣三公,克勤克儉,謙虛謹慎,固有: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正考父的食邑地鄒,很多資料都說成是山東鄒縣或曲阜,宋國上卿的食邑地麼可能在魯國或鄒國境內呢?食邑,古代君王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古代官員是沒有工資的,靠封地的租稅作生活來源。其食邑地在宋國的栗縣,現為夏邑縣,正考父及子孫的墓地和孔子還鄉祠就在夏邑縣城北六公里處。
⑥正考父長子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因華督之亂,其後逃到魯國避難;次子宣靖留守鄒邑,以邑為氏,鄒姓郡望范陽。由於受華督之難牽連,到曼父時去魯國投靠堂伯父叔梁紇為嗣子,與叔梁紇長子孟皮同居;由於叔梁紇力大勇猛,因功受封為士大夫,將居地昌平陬邑封給他作為採食,當時孔子還未出生。叔梁紇後取顏氏生孔子,曼父仍姓鄒,故奔魯者孔,留者鄒;所以很多人將正考父的食邑地與叔梁紇的食邑地和鄒國混為一談;並把叔梁紇誤成鄒姓嫡系祖。
⑦鄒忌,戰國時齊國大臣,他的革新思想使齊國強盛,齊威王時為相國,封成侯。
鄒衍,哲學家,陰陽家,主要學說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融合了五行陰陽學說,他的思想宏大不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因此有“談天衍”的美譽。
鄒奭,繼承了鄒衍的觀點寫文章著書,善言天事的是鄒衍,修飾文章如雕刻龍文的是鄒奭。鄒忌、鄒衍、鄒奭、鄒陽,司馬遷《史記》可考。
鄒陽,散文家,漢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後為梁孝王門客,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梁王大悅,尊為上客。
⑧仲俊,鄒陽之孫,漢武帝時鎮守上穀(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武帝元光六年,匈奴兵圍上谷屠行搶奪,仲俊率城內軍民堅守,等衛青率大軍來援,裏外夾擊,大敗匈奴,因功封東魯郡侯。
⑨光啟,仲俊之孫,任撫州刺史,卒于任,其子定居撫州崇仁縣梅林裏,其後苗裔繁衍豫章(江西前稱)。
⑩唐宣宗李忱未登基前封為光王,因他侄子武宗皇帝怕他奪帝位,對他百般刁難,萬般迫害,為避宮延爭鬥之迫害,光王韜光養晦微服游江西新吳百丈山禪寺,偶遇松垣公,見垣渾樸雅淡安貧樂道,知為高士,結為至友。
⑾宣宗登帝位,三征七聘封松垣公入朝為官,松垣公以年邁不樂仕辭退,後改封桂裏狀元,清隱居士。駕山,原名芰山,因宣宗私訪後更名為駕幸山。
⑿允卓公,宋時人,公精壯之年由江西奉新駕山經瑞昌遷湖北省興國州福慶裏丫吉山下開基立業。裏,古制地方行政單位,相當於現在的村。或比村大,不同的時期,如縣鄉里都,或縣鄉里保甲。
⒀丫吉山,是當地最高的一座山,山峰形成兩個山頭,如兩個駝峰,也如丫叉,故名丫吉山。蟠龍,蟠龍山,在祠堂後方,現在的港南畈莊原名就叫蟠龍山莊,與前面的鳳凰山相望。
⒁三溪,由三支源流彙集成河,故名三溪河,三溪鎮也因此而得名;祠堂建在丫吉山與三溪河之間,坐靠丫吉山,俯覽三溪水。前方是鳳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