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喜报”关键在于防止“贴错”
许朝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注意到: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一些学校门口会点名道姓、图文并茂地张贴“我校某某同学被某某大学录取”“我校有某某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大红横幅或喜报。不仅如此,大部分学校都会在校门口的宣传栏里展示毕业生中出了几位院士、教授、名人等,将此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办学质量的铁证,而敬业爱岗的普通劳动者则极少出现。为此,刘焱建议,明令禁止学校悬挂人为制造攀比、加剧考试竞争和焦虑的标语和横幅,多宣传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
“贴喜报”并非一无是处,能够激励教师矢志从教、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贴喜报”在宣传升学率和尖子生培养成效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学生付出的努力,宣传教师的兢兢业业,一些优秀生也会成为在校生学习的榜样。
不可否认的是,“贴喜报”的行为,尤其是借助“喜报”宣传高考状元、提升学校知名度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加剧了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压力和焦虑。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说,“喜报宣传”瞄准尖子生,学校宣传栏片面强调“名人效应”,容易导致教育评价狭窄、畸形、片面,不利于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与健康人才观的确立。因此,“喜报”的贴法亟待规范。
学校“喜报”不能只盯着“状元郎”和“尖子生”,还要宣传“进步之星”,增设优秀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或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先进、争相成才”标兵活动,既要体现善意善举,又要创造教育良机。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兼顾优秀生与进步生。“贴喜报”重在宣传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宣传对象要兼具代表性、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等要求,不能只盯着“尖子生”。
规范宣传内容。“贴喜报”要避免陷入给学校“贴金”和“炒状元”的泥潭,把宣传先进典型、鼓励全面发展、凸显闪光点等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从优秀生身上学习先进做法和经验,总结个人得失,实现更好的成长。
另外,教育部门还要结合评价体系改革,积极引导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贴喜报”的行为进行监督。
(作者许朝军,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