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中起承转合的运用

按语:本文是旅澳著名诗人程立达先生4月16日在悉尼诗词协会的讲课稿,这里受作者委托,全文发布。

以下是原文:

清代有一首题为《诗则》的诗:

节拍平仄吟风月,韵押东江流水声。

起承转合天下事,比兴对偶物生情

这首诗提出写律诗、绝句遵循的四条规则,即:一是句子要讲平仄,才有节奏。二是诗句要讲押韵。“东江”就是指“一东”、“三江”这些韵脚。三是诗的意境必须起承转合,这是律诗、绝句的谋篇规则。四是诗歌要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方法,使之更具形象性。

诗中把起承转合说成天下事,份量很重。说明绝句章法中最基本的是要有起承转合四个层次。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看小说,看戏剧,看电影,都希望看到波㳕起伏、曲折延宕的情节,其实读诗也是如此。没有起承转合的作品,读起来会乏味的。

起承转合法是词创作谋篇布局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构思技法,我们在好好把握这种简单而实用的基本方法之后,再和其他技法并用,最终脱离规则,自由翱翔于诗词大海之中而不越矩,才能写出好诗来。

有个关于“起承转合”的段子。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一个秀才道:“无发还违法”,从眼前景物说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出家犹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灵机一动,于是吟道:“板上晒冬瓜!”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如何在创作绝句时,运用起承转合的规则?下面我分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绝句的首句叫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基本要求是: 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起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写景。

承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在补充写景。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

转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转入抒情。转句在绝句中很重要,要求很高,要转的奇,断而不裂,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

结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压轴句,点睛之笔,千古名句。绝句的结尾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有力量。

金昌绪的《春怨》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

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结构上曲尽其妙。

再看一首: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

这类诗使用的是写景+议论的章法。

本人也经常尝试这种方法,如下面几首,不是什么佳作,但可以看出在尝试第三句努力转,第四句用力结。

《悉尼帕市公园星空音乐会》

草地琴声送夜凉,萧邦巴赫韵悠扬。

忽闻天籁二泉月,一种凄清入旅肠。

如《新加坡花柏山顶咏树》

野生野长屹山巅,拔地拏云气岸然。

幸未移将盆上种,始知世外有高天。

《学钓广州海鸥岛》

水榭荷塘荡碧涟,夕晖斑驳跳湖天。

汀边我学垂竿去,不钓鲈鱼只钓禅。

《悉尼南岸基亚马半岛喷水洞》

地火当年飆怒浪,礁岩此日势峥嵘。

如何一股冲天气,喷啸至今终未平。

二、那么是不是绝句四句中都要体现出起承转合呢?未必。起承转合,也可以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只作起承承合。

如【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

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有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本人拙诗《悉尼加里高山野小冬固星花》

不居温圃傍人家,不怨霜风不自嗟。

不顾流年冬旱甚,星星点点缀山崖。

《奥克兰市伊甸火山遗址》

冲天火气尽消磨,泻地熔岩化缓坡。

蓝雾小风青浅草,世间正道是平和。

拙诗《广西巴马县城母鸡山》

独步星光上凤亭,雄音阒寂我音轻。

沉沉街火阑珊夜,谁个引吭鸣一声?

《悉尼邦博海岸》

莽莽汪洋拱路旁,千寻陡壁对洪荒。

浓云四合沉雷近,我立苍崖感浩茫。

这几首是想尝试起承承合的方法,没有转句。

三、有些绝句中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有人把这叫做并列方法。

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四幅独立的图画,构成一个统一意境。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四句写景,犹如四幅画轴,通过不同场面的转换,描绘出草堂周围幽美的春天景色。这里色彩缤纷,莺声和鸣,舟行如梭,充满着春天生命的活力。读完全诗,我们不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似乎感觉到诗人与周围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感觉到他在飘泊流离之后获得比较安定生活环境的喜悦情趣。

全诗四句皆用对句,却对得自然天成,毫不板滞,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深厚功力。诗中运用色彩来对比映衬的手法,在后代诗人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中,都可以看到这个传统手法的相继不衰。另外,这种四句四景,似续似断的写法,还表现在作者《漫成一绝》、《绝句二首》、《夔州十绝句》、《解闷十二首》等诗中。在后代绝句的创作,如苏东坡的《溪堂荫》、唐寅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等诗中,更可以看到它的深远影响。

又如老杜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带明丽绚烂的春景。“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三、四两句转向具体的初春景物描绘,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景物清丽雅致, 格调清新脱俗,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如本人拙诗《新西兰达斯基峡湾》

冷雨橫斜扫暗湾,罡风凛冽啸苍山。

云开云合海明灭,虹现虹消一瞬间。

此诗沒有起承转合,四句并列,主要想渲染一种诡异奇幻、令人心神不安的氛围。

四、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第四种运用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

这种方法看不到转句和合句。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

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

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韦应物的这首在章法上运用了先叙情,后布景的方法,属绝中后对法。其起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承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

如本人拙诗《悉尼柯沃斯步道》

每访山林爱独停,此中物我两惺惺。

参天蔽日松姿态,盘石拏云柏性灵。

五、前两句并列,后两句转合。

请看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这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

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 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

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诗第一、二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第三、四句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

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本人对这种方法也作过尝试,如:

《布鲁甘野林遇另一独行客》

也将壶水插行囊,亦拄枯藜充护航。

偶值溪泉相视笑,复穿林海各茫茫。

《新西兰米佛峡湾》

谁使青山忧白头?缘何高峡泪长流?

奇湾或有不平事,惹得风涛号未休。

《读苏轼》

风中吟啸着鞋轻,雨里披蓑策杖行。

勘破人生真相后,依然有味看人生。

《乡居即事》

撷来野苋当餐煮,自植葱苗趁嫰香。

又接乡邻留短信,新鮮青韭剪君尝。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式,就是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其实也只是一种常识。我们许多诗友都已熟悉掌握这些手法,到了得心应手的火候,他们写作时已无需去考虑运用哪种手法,而是考虑如何能把主题情感刻画得更到位。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完)

(0)

相关推荐

  • 孙葆元原创丨七言绝句——镌璞斋词话之十二

    七言绝句 --镌璞斋词话之十二 文/孙葆元 在五言绝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是七言绝句.如果首句是仄仄起头的句子,加平平即可.反之,如果是平平起头的句式加仄仄即可. 近体诗诗句用声是相对的,如果第一句起头是仄 ...

  •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

    经典文学网简介 经典文学网,以"树经典文学,创文学经典"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诗人.作家培育基地.多年来,已扶持数以千计的诗人.作家加入省.市级作家协会,扶持三百多名学员加入中国诗 ...

  •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关于绝句的谋篇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关于绝句的谋篇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 ...

  •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即景吟成了一首七绝,成为唐人绝句中的珍品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进入了他仕途中的一个低谷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他诗风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不过,事实上白居易在江州时官阶六品,相当于省长助理.干的是一份养老闲差,小日子 ...

  • 诗词写作技巧: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什么叫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 ...

  • 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的起承转合 一.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开篇句),一般都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等.首句起,起是开始.发端.第二句承,承什么呢?为首句做补充,或者再推进一点等等.下面介绍绝句五种起的方法. 1.就题 ...

  • 中国美色,在四季中起承转合

    本报记者 彭薇 学者蒋勋曾说:"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像大自然一样挥霍色彩."中国传统色,富有草木的生命和自然的趣味,更有古人对世界的诗意观察.春夏秋冬.节气物候,都能入色,亦能入诗. ...

  • 王维这首唐诗,被誉为古今万首绝句中的压卷、千秋绝代双重绝唱

    王维这首唐诗,被誉为古今万首绝句中的压卷、千秋绝代双重绝唱

  • 格律诗中起承转合须注意的事项

    一.起句的注意事项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你跟别人聊天,聊天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嘛.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 ...

  • 绝句中的“古绝”、“拗绝”和“律绝”分别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绝句是一种古体的诗歌,他的形式比较的自由,不像格律诗那样需要收到很多的规则的限制.通常价格绝句分为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在绝句的大类中又将其细分为古绝.拗绝和律绝,这三者虽然同属一个大枝,但是在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