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第一中学
滔滔长江东入海,我居古皖。巍巍学府开文运,我坐龙门。中西交融,文理并重,桃李浴春风,争第一,怀天下,永为国之栋。
列位看官,这首词名是“永为国之栋”,写的是大气磅礴、舍我其谁,让人热血沸腾。这首词是安庆一中师生集体创作,集体谱曲,成为安庆第一中学的校歌由来已久。
有如此校歌的中学当然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安徽全省师范学堂,先后易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安徽省立第一中学等,至1956年定名为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安庆一中校门的旁边,并列一座巍峨雄浑的谯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是作为知府衙署的望楼;清乾隆年间,安徽布政司成立,谯楼成为司署之所。民国十一年,安徽省第一任省长许世英把谯楼当作自己的办公地点。
创办于1912年3月,开安徽近代中等教育先河的全皖中学,最早创办于谯楼。后经多次演变,最后定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初级中学,1928年并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现安庆一中)。由此说来,谯楼所在的全皖中学,也是安庆一中的前身之一。
谯楼重檐。
下为台基,中间施券门洞,门额嵌匾:“白日青天”。系同治六年(1867)安徽布政司吴坤修重修时亲题。
台基青砖砌筑,墙身由有机粘接材料勾缝,应是糯米浆、桐油之类,营养足够野草疯狂生长。 门洞两旁一对石狮,东侧为母狮。 西侧为公狮。 安庆谯楼在1998年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为双层楼阙,下为拱形门洞,气势雄大,宛若城关。 戗脊羁直,为江淮一带建筑风韵。 谯楼之南,就是现在的安庆一中体育场。暂且不表。 让吾人回到安庆一中的大门,大门边墙上镶嵌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安庆一中的校园因为毛 主席在1958年亲临视察,而成为他生前唯一一次视察的中学,以此全校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轴线上,首先是一棵郁郁葱葱的罗汉松,树龄以逾150年,早于办学的历史。它可谓是学校真正的主人。 罗汉松见证了学校的兴衰变化,从1906年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倡议主办,直至今日。 沿校园东边的路径行走,可以看到谯楼的西立面。
1921年,安徽至德人(今东至县)许世英,在安徽各界“皖人治皖”强烈呼声中,北上安庆就任安徽省省长。上任之后,他为文化界着手办了两件事,一是应社会各界要求,将谯楼内省长公署以及周边天柱阁等建筑,改建为安徽省立图书馆;二是将谯楼移交迎江寺管理,建为安徽佛教会佛教经典陈列馆。
如今在谯楼南面的门额上,清晰可见“阅经楼”三字,就是移归迎江寺的印记。 体育场东是体育馆。
体育场以南,有一块局促的场地,高于下沉的体育场。场地上似穿越到民国时代,立着一座颇为中西合璧的二层洋楼。这便是省立图书馆旧址。 安徽省立图书馆1913年由邓艺荪(绳侯)等动议创立,其前身,为全皖图书馆。1921年省立图书馆正式定址在谯楼内。1949年3月,安徽省立图书馆奉令疏散。馆藏3万余图书1954年转至合肥。谯楼以及谯楼内的省立图书馆旧址,解放后一直为军事要地。2004年夏,安庆一中资产置换成功,谯楼重归地方。
安庆一中现存为当年的省立图书馆主楼,依旧保存完好。青砖黑瓦,结构近乎完美,依然闪现着当年的辉煌。小洋楼的外走廊栏杆,为带有浓烈西洋风格的罗马柱,而走廊立柱的砖雕,又最大程度地融入了东方文化。 中西合璧的柱头,参糅中式传统的梅花和西洋的旋涡纹。层檐下砖制仿木椽头。
西立面。 墙上嵌碑上书: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立图书馆旧址。 清水墙面,歇山屋顶,灰墙黑瓦。
操场的护栏上,泛黄的画栏张贴着曾经的光荣岁月,凝聚成永恒。时间回溯到1958年9月16日,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真切的勉励……
楠楼。 中轴线上皆是新颖的楼房,简约而细腻。 柏楼。新建校园建筑皆以树木名之,颇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味。 石碑上刻:春风化雨。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润物无声。 日晷。校园里点缀各处的小品构筑,渗透着老师的巧思心血。 主楼前,在清翠欲滴的草木簇拥下,有一座圆型台基。 台基上的塑像就是毛 主席视察安庆一中的场面。 安庆一中的校园,绿树婆娑,古木参天。它们在述说着这里百年的历史。这里见证了安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直接参与了其中诸多的细节。诚然是一所厚重博文的象牙塔。如今,但愿它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初,为国家民族奉献崭新的业绩。就像校歌里的誓言:“争第一,怀天下,永为国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