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羽”】何为击球拍面?
●击球拍面的概念
击球拍面,指球拍与球托的接触方式。
羽毛球运动中,根据击球技术的不同要求,可采用正拍面和斜拍面方式击球。
用正拍面击球,球体运行的速度快,力量大。
用斜拍面击球,球体运行距离缩短。斜拍面摩擦切击球体,球体呈现旋转翻滚的轨迹。
(一)正拍面击球
球拍与球托的接触瞬间,以正拍面击打球托。球拍面与球托的摩擦力小,击球力量大,球速快。
如平高球、杀球和挑球等,都以正拍面击球。
正拍面击打球托,正面可击出直线球。
(二)斜拍面击球
球拍与球托接触的瞬间,以斜拍面击打球托正面,加大拍面与球体产生的摩擦力,通过控制击球力量控制球体飞行的速度和距离。
如吊球、劈球等,都以斜拍面击球。
(三)斜拍面捻动切击球
以倾斜拍面轻力捻动摩擦切击球托的不同侧面,改变球体的运行轨迹,产生旋转球。
如网前搓小球,就是以斜拍面捻动击打球托的不同部位,来使球体产生不同方向的旋转。
通过调整击球拍面和改变击球角度,可阻击出直线、斜线不同方向、不同弧度和不同距离的球。
(四)高手位击球拍面变化对击球方向的影响
在头顶上方高手位置,拍头向上,拍面与地面呈垂直走向:
1.正拍面向下45度击球,球呈向下弧度飞行,如击吊球、杀球,以及前场扑球、封网等。
2.正拍面向后仰45度,球呈平高弧度飞行,如击平高球。
3.正拍面向后仰65度,球呈高弧度飞行,如击高远球。
4.正拍面从后场向左斜45度击打球托右后侧部,球向左前方斜线飞行,如右手持拍者正手击斜线高远球、吊球等。
5.正拍面从后场向右斜45度击打球托左后侧部,球向右前方斜线飞行,如右手持拍者头顶击斜线吊球等。
6.正或是反拍面击打球托底部,球呈直线飞行,如正手或是反手击直线平高球。
7.反拍面从后场向左斜45度击打球托右后侧部(背向球网方向),球向右前方斜线飞行(面向球网方向),如后场反手击斜线向远球、杀球等。
(五)低手位击球拍面变化对击球方向的影响
在头部以下位置,拍头向左下或右下,拍面与地面呈水平走向:
1.拍面向下倾斜45度,球呈向下弧度飞行,如前场扑球、封网等。
2.拍面与地面垂直(90度)以正拍面击球,球呈平行弧度直线飞行,如平推球、推扑球等。
3.拍面向上仰145度击球,球呈平高弧度飞行,如推球、半高弧度挑球等。
4.拍面向上仰165度击球,球呈高弧度飞行,如挑高远球等。
5.正拍面向右倾斜45度再向左前方挥动击球,球向左前方斜线飞行。
6.反拍面向左倾斜45度再向右前方挥动击球,球向右前方斜线飞行。
●拍面的控制
拍面控制,是羽毛球运动术语。指击球时球与球拍碰撞瞬间,球拍面与地面和球网所处的位置关系。
拍面的控制,包括拍面的角度和拍面的方向。
拍面的角度,指球拍触球时,拍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分向下、前倾、稍前倾、垂直、稍后仰、后仰等。
拍面的方向,指球拍触球时,拍面与球网及其延长线所形成的角度,有内切(指拍面转向身体侧)、稍内切、垂直、稍外转、外转(指拍面向身体外侧转动)。如正手吊对角线球时,球与球拍碰撞瞬间,则拍面通常应处于稍前倾、稍内切的位置。而在正手击平高球时,球与球拍碰撞瞬间,拍面角度则应处于垂直,而拍面方向则应处于稍后仰的位置。
由于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羽毛球的飞行轨迹总是呈一定的抛物线状态,飞行弧线和击球的准确性关系极大。如弧线太长,球容易端线出界,或在运用吊球、放网前球时落点离网过远。如弧线太短,则容易出现半场球遭对方扣杀,或不易过网。弧线过低,容易下网。而弧线过高,则给对方充裕的时间进行还击,如在网前则容易被对方扑杀。
而影响羽毛球飞行弧线的因素,主要在于击球时的拍面控制和击球的力量大小。了解了羽毛球飞行弧线的这种特点,我们就知道,只有在击球时,不但要全面地掌握好各种击球技术方法,而且还要在击球的瞬间,善于和准确地控制好击球的拍面用力的大小,才能保证击球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攻击性。
所谓提高击球时拍面的控制能力,实际上是指在击球时根据击球的目的,在击球瞬间准确地运用和控制拍面的角度和方向去撞击来球。而这种变换和控制的能力高低,直接和人体对自己的前臂、手腕、手指的灵活性和本体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学者和业余选手,往往对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实战中对击球的精确控制技能惊叹不已。实际上,这是因为除了他们在常年的磨炼中,对羽毛球场上的空间和时间的感觉、和执拍臂的灵活性和本体感觉能力,具有超逾常人的分辨率和精确度。所以才会具有在不同的击球点上,自如地调节不同的击球力量和击球拍面,将球准确地回击到几乎同一个落点的技能。譬如吊球,不管你运用什么样的弧度,线路、技术方法将球击到他们场区的中场或后场的任何一点上,也无论他们是处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他们几乎都能将球控制到他们想要还击的区域。
提高拍面的控制能力,实际上就是击球者在不同的击球点上,在每一次击球过程中,根据击球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对自己击球时的用力和拍面控制情况,进行不断地反馈和修正的过程。
●羽道客
上面的概念和理念,来自肖杰教授的教材和网络资料。这些文字,读过几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提高,毎次重温,都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真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昨天旅途中,再读上面的文字,突然想起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一个羽者,从初级的“打正”,到中级的“削薄”,再到“打正”、“削薄”随心所欲,不也似庖丁解牛一个理吗?!
不知手中之拍,成为庖丁之刀,要走多长的路……
幻想:庖丁眼中无全牛,羽者眼中无拍子,羽毛球场上人手一刀,砍砍砍削削削,砍砍削削,削削砍砍……
不知手中之拍,成为庖丁之刀,要辛苦多少年,要宰多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