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福传》:有理想就高贵,哪怕只是一颗豆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修炼成仙不但是我们这一代八零后从小就经常听人提到的字眼,也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过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我们下一代人则对于相关的各种传说感到很陌生。这是我决定带女儿去看《豆福传》的原因之一,一部动画片,讲豆子成仙,新奇又特别。
这部电影刚开头就给了我不小的惊喜,我小看了这部动画片,它没有安分的讲一颗豆子,而是从西汉淮南王刘安讲起,刘安不但是最早尝试热气球的人,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所以引入这个人物合情合理,让小朋友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够对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当然,李立群配音的刘安不是主角,主角是一颗叫豆福的豆子,电影只有一条主线,就是豆福不畏艰险、坚持理想,最终得道成仙的过程。
没有采用多线叙事,让《豆福传》很容易被小朋友理解并接受,但并不等于电影的剧情幼稚、简单,事实上恰恰相反,豆福追寻仙术的过程中所碰到的艰难险阻,让整个剧情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电影的前半部分,基本是符合当下正常人的逻辑思维,追求修仙基本就是“深井冰”,豆福从最初传说刘安升仙,镇上掀起修仙热潮,到最后慢慢只剩下他一个,再到最后甚至因此被关进了神经病院,但是到了这个阶段,豆福还是没有一丝的犹豫和放弃,所以才能最终闯出神经病院,救出刘安,修得仙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疯魔不成活”,也有着坚持梦想、不改初衷的可贵精神。这是影片传递出来的最有价值、也最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内核,非常值得小朋友们学习。
当然,在趣味性上,哪怕是相比迪士尼等大厂牌的动画片,《豆福传》也是不遑多让的。影片在技术层面值得称赞,画面细腻、人物生动,并且能感觉到有多重风格的融合,比如电影开始时接近水墨化的场景展现,让我想到了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那些经典作品,在没学上很多传统、值得骄傲的东西似乎又回来了;而豆香化作花瓣的那组镜头,惊叹于导演想象力的同时,也惊叹于极美的动画设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另外,在对白的设计上也是趣味十足,比如豆福和老顽童神经逗的一系列对话,又比如碰到拿着板砖打电话的豆子的段落,虽然是刻意的搞笑,不过毫无违和感,每个搞笑的点都能引来笑场,这点十分难得。
另外,让我很喜欢的一点,是《豆福传》极力的做到东西结合,但又最大化的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前面提到过刘安角色的设置,在藏宝阁中和反派摸黑交手的段落,让我想起了京剧中一个很著名的章节,豆福苦练的穿墙术,让我想到了聊斋中的《崂山道士》,这样的旁征博引,在看完电影之后,让我女儿在电影之外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从电影院走回家的20分钟路程,我详细的给她讲了《崂山道士》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豆福传》抄袭《功夫熊猫》等好莱坞动画,实在是有失偏颇,要知道,无论是豆腐、传统的中国功夫,哪怕是熊猫,都是源于中国啊!况且豆子本身的形态就是胖胖的,所以豆福的形象神似豆子没毛病,更何况,《功夫熊猫》是借用中国元素讲一个美国思维的故事,《豆福传》则是立足传统文化,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所以,这次我要毫不犹豫的站在《豆福传》这一边。
总的来说,《豆福传》是一部哪怕看之前有所期待,但还是会收获意外之喜的电影,也特别适合暑假期间带着小朋友一起看。回家的路上女儿还问我,豆子是农作物,为什么要让豆子成仙,而不是其他的人或小动物呢?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会儿,最后告诉她,豆子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正因为它的渺小,才能显示出它的高贵,只要有理想、肯坚持,无论是谁都高贵、都值得尊重,哪怕只是一颗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