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法营养杂谈
书法家的创作能力从哪来?无非来自对传统法帖的掌握及对传统法帖的理解与运用。前者要求书者有扎实的临摹传统法帖的基本功;而后者,则要将这些基本功消化理解、活学活用,变成自己的本领。变得好的,既能充分依靠传统法帖的力量,又有个人的想法与个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近编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编校之间,数度流览赵书,多兴敬佩之情。现列体会数例,权作引玉之砖。心有灵犀者,融入自己的书写中,定受益匪浅,呈现另一番气象。
1.唯。书法中,“口”、“厶”相通,多处可互为替代。然“唯”字,却少见以“厶”代“口”者。“口”旁之“唯”,横竖画过多,难生神采,以“厶”代“口”,生动而别致,神气顿生。
2.数。左上部分,无论写作“申”、“串”,皆为横竖组成之口框,过于死板。赵楷之法,灵活轻松,甚是高明。
3.咎。大胆省略竖画,如“各”字虚处补一右点。简洁新颖,当为楷模。
4.離。左侧之“离”,笔画繁多,较难应对。赵书以行书改楷法,以六笔省十画。此“元楷”之妙处。
5.货。左竖下拉到底,改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降低了结字难度,较易把握字形。
6.柔。上“矛”下“木”皆有中竖,上下相对,较难把握,亦极易成瘦高字形。赵法委屈其“矛”,撇、竖皆收缩,仅留一竖,实乃妙法。
7.昏。改上下结构为包围结构(上包下),下“日”巧入“民”之虚处,此大胆穿插之法,甚为“和谐”。
8、9.丧。此二“丧”,篇中相邻,故变化之。二“丧”写法,均法出唐楷。但因其与简化体字形差异较大,故用者甚少。
10.强。“强”之变化,常见以“疆”代之,减其左“土”,其画较多;赵楷将末笔之点略向上提,使底横独立。虽变化不大,却别出心裁,出人意料。
11.勝。“勝”之右侧笔画繁多,亦有楷、行两种写法,因此较难把握。赵楷的决窍是:加大上部,压缩下部。易写又美观。
12.辭。此字特点:压缩左侧,将右竖拉长,打破左右之平衡。余习楷多年,鲜见如此美的“辭”法。今后写“辭”,必以此法。
1.若。“赵楷”当属“元楷”。他以行草入楷,“死楷”即成“活楷”。“若”之草头全以草法,将四画连为一画,减省又顺手,亦可粗可细,可重可轻,大可借鉴。
2.器。通常写“器”,鲜有上下同宽者,多为上窄而下宽,此亦符合楷法。此“器”反行其道,上重下轻,上宽下窄。虽另类,却和谐。我从未如此书,并非无胆,实想不到也。
3.贷。此“贷”与前次之“货”一脉相承,均改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美观又易写,长戈可尽舒。
4.益。楷法约定:数横之字,只长一横。而何横长,全凭书者,但务须使其“和谐”。如“重”字,众人多以首横长,而欧阳询之《皇甫诞碑》却有底横长者。而“益”,亦常为底横长,以取“地载”之法。赵氏长首横而使底横短,别开生面。
5.得。此“得”为常规写法,惟右下竖钩不穿其上二横,使右上数横间通透舒朗。微小之变,面目一新。
6.敝。左下二竖果断收缩,如减二竖。使左下压力顿减。此举甚为高明,可以为法。
7.虎。“虎”之常法,惟有二种,均由竖弯钩结尾。此当为第三种,以竖画结尾,颇为少见。
8.塞。通常之“塞”,多舒展撇捺,以护其下之“土”。赵氏之“塞”,使上盖宽,而撇捺皆收,成“天覆”之势。既合楷法,又别开生面,无愧于大家也。
9.夸。此“夸”,如不解释常人难识。实际并无悬虚,无非拉直下钩而已。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跨水架楹”之“跨”,即如此法。
10.贼。此“贼”之异,在于中间之“刀”。此乃篆隶之法,极少入楷。赵氏运用自如,一展其功力。有此先例,我辈皆可效法之。
11.渊。此“渊”写法甚为少见。右二竖之间写作“并”,其“并”右竖改为竖弯钩,此乃行草楷化,亦说明右竖为“渊”之最后一笔。
12.盗。上下结构之上下两部,或上宽下窄,或上窄而下宽。而于“盗”,多以底横长,以“地载”之法而承上。赵氏之“盗”,反行其道,发力于“次”,其下之“皿”,则顺于其势,实新人耳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