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写作的三点感悟
一个人漫步在幕色斑驳的河边,秋晚微凉,树静虫鸣,城市一天的暄闹被河水哗哗的声音涤荡成一层薄雾,飘飘渺渺,我的思绪也在这相对的静谧中一点点活跃起来。
最近几天我将自己所写的散文进行了一次统计和复盘,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以为自己今后的写作风格确定一个方向。
我虽然不是大神级人物也不是什么名家,可是我对写作这样的事儿也是有所感悟的。既然有所感就要分享出来,供初学者参考,供大神们"拍砖"。
大家看到我说的是"写作"而非创作,我说的是"感悟"而非方法。
"写作"是能够做到将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想,所亲历的一些人、物、情,完整顺畅的写出来,让读者明了、动情,而“创作“”则是写作的高级阶段,需要经过长期的"写作"历练才能达到有所创新、有点创意的程度。
写作的方法是名家总结的经验和干货,而"感悟"则是方法的应用,经验的个体结合,"干货"的再实践,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到个体的不同,大家也只能参考和借鉴,况且我也仅是一家之言。
感悟一:从灵感中提练主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会经历许多事情,也会见到许多人和物,由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各有不同,而且会因这些唯一而独特的历程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当处在夜深人静、独自散步、繁华落尽、热闹喧嚣等等情境中,因为有了生命的经历,人的灵感有时会如流星一般突然划过星空,倏然而过,如不能及时捕捉会稍纵即逝,瞬间淹没在繁杂的思绪和繁忙的工作中。
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有意写作之人,会立刻抓住这一个想法或念头,紧紧不放,或延展或升华,直至它变成一个清晰而有意义的思想,那便是你想表达、你要表达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和转身离去的背影让朱自清有所触动,要么当时、要么很久以后的某个时候,总之有了这个经历,早晚都会触动朱自清的灵感,有了灵感就会升华到对父亲的情感这个主题上去,然后组织成一篇感人的故事。
再比如我的获得吴伯潇散文竞赛奖的《轮窑》,也是因为我有到轮窑工作的经历,才会触发了写作这一劳动情境的灵感,由灵感提练出"普通人靠劳动创造财富"这样一个主题。
有了主题,你便要想法表达,如何表达,怎样表达,请往下读一一
感悟二:确立主线,取舍材料
所谓文章的主线,其实就是叙述的路径,就像导游设计旅游线路,你只要延着路径走就不会跑偏,跑偏了也能拉得回来,不致于迷失了方向。当然这些主线可以是情感的发展,可以是事件的始末,可以是情景的变化,可以是人物的穿梭,总之要围绕着主线去走,去组织材料。大家都用串珍珠、串项链来形容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比较恰当的比喻。比如《河塘月色》就是以作者行走所看景的顺序为主线,由近及远,由面到点,由水面到荷叶,由河面到周边,总之他都是围绕河塘景色写的,虽然作者跳跃到了古人采莲,也是围绕河塘联想出去的,绝没有跑到海里、山上去,倘有海里、山上的描述也要为"河塘"服务。
再比如我的《牵手走过岁月的河》,就是围绕夫妻情感的发展这一主线,不断铺陈材料,最终达到描写生活不易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主题目的。
主题有了,主线设计好了,就要组织素材,假如你的素材足够多,就要国绕主题进行取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假如你的素材很少,那就要搜集,扩大范围,发散思维,充盈内容,或联想或回忆或查找或嫁接,总之要让"珍珠"足够多,才能有所选择,才不至于串出来的项链上只挂着一颗枣核,干干巴巴,有碍观瞻,散文的情感和美感找不到载体,便也无法达到"抒发自己、愉悦他人"的目的。
还是说一说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作者仅有买橘子这一个情节而缺少前后内容的铺垫和衬托,也无法将父亲的不易和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爱充分表达出来;但如果生硬地将所有有关父亲的事情全往上堆砌也不行。
感悟三:铺垫情感,果断着笔
散文的写作,是情感的表达,或抒发或感叹或陈述或宣泄,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师生情、家国情,如此等等,都是写作者感情的体验,是一个感情寄托的"凡胎肉体",是把无形的情感揉进有形的样子,让读者再去解读出来。
比如写作爱情、亲情,灵感来了,主题有了,主线确立了,那就需要情感铺垫,没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是假而空的。写作前要把自己弄激动了,把自己弄哭了,你就果断着笔,这样你才能把情写进去,从而感动他人,达到怡人悦已之目的。
好的情感散文,写的时候哭,读者读了哭,自己多年后读了还哭;今人读了哭,后人读了哭;大人读了哭,小孩读了哭;男人读了哭,女人读了哭。当然我说的"哭"只是动情的一种,比如激动,比如兴奋,比如愤怒,凡此种种。
我的《牵手走过岁月的河》就是如此,一想到这样的一个情感主题,我先把自己感动了,然后回忆,组织取舍素材,写作中也落了泪。写后发给妻子、家人、朋友看,许多人都被感动的掉下了眼泪,我再次进行修改,每修改一次也是泪水满满的。
总结一下:散文写作三点感悟,一是要有主题,二是要有主线,三是要情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