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猜制100法(1~50)

灯谜,作为文义谜,其表现手法不同于民间谜语。它的特点是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依照一定的规律来选字、遣词、造句,构成谜面与谜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谜趣。

总的来讲,制作灯谜要依据六书造字原理来释字解意,根据语法规则来构词组句。但是,仅有字学、语法方面的知识,还不能制谜。正如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所说:“制谜有法门,犹作文之有题法”,灯谜也自成规法,有它自己的法门。只有熟谙这些法门的人,才能掌握制谜、猜谜的规律,在谜海中遨游。

一、改造谜底法门

制谜,一般都从选取底材入手。当拿定底材之后,还要进行一番改造原义的工作。改造的方法,是对字(词)义的歧解、字形的增损、字音的异读,或将原句作变读,或集字、集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义。这样,才能使谜材成为谜底,为下一步拟制谜面打下了基础。

改造谜底是成谜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又往往被初学者所忽略。所以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把几种改造谜底的法门加以介绍,以便让读者首先了解和掌握如何改造谜材,使之成为适合谜面入扣的谜底。

1、【别解法】

书上的句子,口头的语言,事物的名称,都有其通常的含义。谜人偏要从它的词里寻觅歧义,别作解释,以求生出另外的妙趣来。这就是“别解法”。别解后的词要能助句别义,但以不影响文意通顺,又能经得起语法的检验为原则。

试看下例:

同盟领袖是中山(猜话剧名)文成公主

题面为朱德《辛亥革命杂咏(其一)》诗中的一句。谜底四字本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将“文”专指孙文(孙中山),“成”作关联动词,“公主”释作公举的主事。经此字字别解,便成了主谓句。读来字不梗句,犹见义通理达。

此谜是用劲十足的别解谜例。其实,谜中只要有一字别解,便可带起全句别义。其例见下:

战俘营(猜《阿房宫赋》句)输来其间

谜底取自人多传颂的唐代杜牧名篇《阿房宫赋》。“输”本来是动词,这里别解作人称代词“输者”,即失败者。有此一字别解,带动了“来其间”三字随义转化。原文是说六国的金玉重器输来此间(指阿房宫)现在此句即别义作“败者来此间”,这就正好扣合题面“战俘营”——拘留敌方武装人员之所在。一字别解能使全句别义,足见别解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本节介绍的别解法,是使一词舍其本义另从新义。这样的义变,既不伤字形,又不走字音,是潜移默化地进行词性活用,因而极能别造意境。鉴于别解的显著功能,所以有“谜贵别解”之说。

2、【异读法】

异读法是五十年代兴起的用以取代“系铃”和“解铃”两格(简称“铃格”)的谜法。它包括本字的声调变异、声母或韵母的一方变换和声韵母各异三个基本内容。谜中的字,经过异读,都会引起字义的变化。

试看谜例:

攻书莫畏难(猜物理名词)应用力学

“应”本读yìng,与“用”字连用;异读阴平yīng后,作“应当”解。由此底句从一个专用名词,别义作“应当使劲的学习”,以回解题面文意。此例声韵母都未曾变,只在音调上起了变化,就使字义随之改变了。

一脉相承(猜电影目)奇袭

“奇”本读qí,异读jī,作“单数“解,即以“单脉传继”会意题面。此例韵母一样,声母和声调都起了变化。

又例:生旦丑净皆能扮(猜电影目)都会的一角

“都”本读dū,异读dōu,作“完全”解才切题义。此例声母和声调未变,只是韵母变了。

各自奔走相告(猜书法名词二)分行、布白

行本读háng,异读xíng,成为“行走”的“行”,切合题意。此例的声韵母各异。

异读法的特点是不触及字形,仅靠音变异读来促使字义的变化。它对谜底的改造功能仅次于别解。

异读法虽说取代“铃格”,但只用在同字(形)异读的场合,“铃格”中的通假字应另当别论。兹引《评注灯虎辨类·解铃》中一例说明。

缓急无所益(猜“四书”句)女弗能救与

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当刑,诏狱上京。因无男随从,意怒对五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所益。题面即引此扣底。谜底“女”本来圈读上声与“汝”通,解铃后返回本义仍作“女”解。此例中的“女”与“汝”属通假字。异读法只适用于“多音异义”的字,不适用于“异字同义”的通假字。通假字需划出另立一法。

3、【析字法】

这里所说的析字,是指把谜底的字拆成几个字素,然后再把它们另行组成一个词义,能够会意谜面。其特征是“以义说面”,有别于增损离合“以面说底”的拆字法。

例如:左看矮脚虎,右看陈玉成(猜字)瑛

谜底“瑛”字,拆开成为“王英”。从左往右看,“王英”会意《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矮脚虎王英,是名和绰号通义相扣;如从右向左读,则成“英王”,又可会意太平天国将领英王陈玉成,这是名与封号通义相扣。因为这类谜底的字拆开后能够成词,这便体现出析字法改造谜底的作用。

又如:浣花草堂(猜字)舖(铺)

“浣花草堂”为唐诗人杜甫宅舍,因临成都浣花溪而得名。谜底“舖”字拆作“甫舍”,意谓杜甫之舍。此谜全凭谜底文义回解“浣花草堂”。

析字法都同会意解题,可知此法同会意的关系极其密切。像“分读类格”里的曹娥、筠垫、碎锦及其子格,都可看到析字法在其间的应用。

4、【并字法】

将谜底的两个字合并作一字,以此字之义,承受题面语入扣的,叫“并字法”。如:

幼而无父(猜果品名)瓜子

依此法改造谜底的要求,当将谜底“瓜子”二字组合成“孤”字。《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此谜便据此语构成扣合关系。

姓名相合蔡文姬(猜电影编导)王炎

“姓名相合”是提示谜底一“王”一“炎”合成“琰”。后汉蔡琰,字文姬,乃中郎蔡邕之女。以“蔡文姬”扣“琰”,取名与字通义相切。

此法与“合璧格”运法相同。前一谜例,因题面上无词语提示谜底字的并合关系,应标“合璧格”。而后一例已在题面暗附关联词提示,即不须标格。这便是并字法改造底句的正法。此法本来无意用格,也毋须说它“有格化无格”。

5、【借字法】

当谜底的句义不足时,向上句或下句借一字来补足文义,这叫“借字法”。此法适用于在诗、文中取材作谜底。具体做法是借上句的末字冠在谜底句上作首字连读(即“加冠格”),或借下句的首字连在谜底句下连读(即“纳履格”)。所借之字都是明补实设,属“增字补义”法门之一。例如:

三年陈绍兴(猜《后赤壁赋》句)(酒)藏之久矣

“绍兴”借代作绍兴出产的酒。清人洪亮吉撰《晓读书斋杂录》:“今世盛行绍兴酒,梁时以有名。”“三年陈”谓酒已藏了很久的时间。《后赤壁赋》中有“我有斗酒,藏之久矣”句。单以“藏之久矣”作谜底,没有主语,借前句末字冠在句上连读作“酒藏之久矣”,造句才完整。

朝夕忧伤髀肉生(猜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日暮客愁新(野)

三国时代刘备投荆州后,屯兵新野,闲居多年,曾感叹久未乘战骑而髀肉复生。后人有诗赞曰:“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宇不三分?”本谜以此情节拟成。谜底反击题面文义时,须向诗的下句“野旷天低树”借来首字(野)续在句末,读成“新野”,这才符合刘备“客愁新野”的故事。

此法是实字明借,另有暗补虚字者,见“重读”、“回读”两法。

6、【重读法】

当因成底句因字数限制,不能完全表达它设定的意思时,在本句的字上重读一次,可使句子文义完整,这叫“重读法”。重读的字,是从实字上再念出一个字来,这后一个字属观念上的虚字。

如:霎时飞雪遍京华(猜曲牌名)忽都~白

此底“都”字重读。前一“都”念dū,作“首都”解释,与“京华”对应相扣;后一“都”念dōu,作“全都是”解释,与“遍”对扣;“忽”是一忽儿,与“霎时”同义相扣;“白”则形容“飞雪”。“都”字多念一次,才将谜意补圆。

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猜电影演员)张~莺~

题面句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系西洛儒生张珙突然见到崔莺莺时说的话。谜底应当读成“张张莺莺”。第一个“张”专指张珙,第二个“张”作张望解,“莺莺”连读恰成崔莺莺。全句连起来就成了:张珙看见崔莺莺。谜面“正撞着”三字,概括了谜意反映的情景。此谜属字字重读。

重读法即“投影格”。按规格,投影格还有它的子格:谜底第一字重读的,叫“重头”;末一字重读的,叫“叠尾”;中有字重读的,叫“双腰”;字字重读,则曰“投影”。上例可标“投影格”。

7、【回读法】

巧用顺读一次和回读一次各自成义的谜材作谜底,叫“回读法”。它与“重读法”一样,属“增字补义”法门。

其例如下:猜谜能手猜灯谜(猜《水浒传》泊号)打虎将(将虎打)

“打虎将”乃梁山一百零八将李忠的绰号。仅此一名词作谜底,还缺一谓语,不能与面切扣,故而将本句再回读一次,以“打虎将将虎打”扣面。前人称灯谜为“文虎”,所以此谜中的“虎”与“谜”作通义相扣。“猜谜能手”扣“打虎将”,“猜灯谜”扣“将虎打”。如此连起来互扣,便很吻合。

龙门(猜成语)充耳不闻(闻不耳充)

“龙门”是山西省的古县名,在谜面中分成单字“双扣”击底。“龙”,由“充耳不闻”以底说面,释为:充一“耳”便成“聋”,是不闻的意思;“门”,由谜底的回读句“闻不耳充”,解作“闻”字不曾有耳字充实进去。

回读法即“回文格”。它的增字不靠外力,而是凭自力更生来增字补义,改造谜底。所增的字,都是在观念上的虚设,不像“借字法”那样有实字明借,二者是有区别的。

8、【离合法】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是六书之一,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序中中所举字例,如晋人卫恒《四体书势》所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灯谜中的离合法,即依此造字方法,将合成的字重新化开,与本字连读成谜。这能使一个单字的谜底,读出几个字来。今就以“武”、“信”为谜底,试举谜例:

以战争消灭战争(猜离合字)武

谜底“武”字,按此法应读成“武止戈”(武是本字,止、戈从武字中化出),释作以武力制止战争。

凭君传语报平安(猜离合字)信

谜面撷自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谜底“信”字,依法读成“人言信”。它表示的意思是,因乘马不曾带纸笔,就托个你替我捎个平安的口信给家里人。这就切合唐诗之意了。

离合法本是从金钟格中演变出来的一种谜法。此法全在谜底的本字中化出字素,相互组合成词,以会意解答题义,因此,离合法也是造义法门。

下面再举一些离合法谜例:

胸怀祖国(猜离合字)忠(忠中心)

三八红旗手(猜离合字)好(好女子)

此地空馀黄鹤楼(猜离合字)禽(禽人离)

荀鸣鹤(猜离合字)是(是日下人)

说与旁人浑不解(猜离合字)悟(吾心悟)

妹妹的诗稿今何在(猜离合字)焚(林火焚)

东施效颦(猜离合字)娇(乔女娇)

此恨绵绵无绝期(猜离合字)怅(心长怅)

9、【转注法】

转注法不是像六书转注那样,“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而是像韩振轩《增广讔格释例》对“转注格”所作解释那样“扣一成语,婉转商出一字”。这种谜的底字,不能直接扣谜面,还须从此字上悟出与题面相切合的真谛,此即所谓转换注释的方法。

如:夜不闭户(猜字)俞

“夜不闭户”是说社会风气好,没有人偷窃。底字“俞”,“转注”的意思是:没有“人”的“偷”字。即“没有人偷”,此义正切合谜面。这是从“俞”字上增形化出义的。

又如:知法犯法(猜字)亚

“知法犯法”是有心作恶。谜底“亚”字可“转注”此义——若加“心”便成“恶”字。这是从“亚”字上增字化出义来。

现代谜家柯鸿才先生引《列仙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典故,将“转注法”易名为“叱字谜”。如以“雇农”叱字为“也”。雇农是无土地者,无土之地,即是“也”字。诸如“九十九”叱“白”(百缺一),“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叱“人”(春节三日)等谜,其法同出一辙,都是通过转注婉转商出底字。

转注法与离合法虽都是扣字,而二者运法解字各不相同。离合是谜底字经过离析后,组词成义,回解题意;转注是谜底字从增损中化出一义,回解题意。两法对改造谜底有所区别。

10、【转谐法】

凡题面直扣谜底本义,即成正解。这便犯了成谜大忌。所以要用与本义通义的词作借代。如果再把通义词转音谐作别义来承受题面入扣,这就是”转谐法”。此法旧称“苏黄格”,即《增广讔格释例》说的“扣一成意,婉转商出题里。”兹举一则通过转谐方能入扣的谜例:

剪烛(猜科举名词)状元

旧时科举制度,以廷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知“一甲一名”与“状元”通义后,再将“一甲一名”转谐成“愈夹愈明”,这样就把“剪烛”的用意说清楚了。

用此法成谜,均应标明“苏黄格”。《增广讔格释例》虽说“此格因东坡、山谷得名,大有批吭捣虚,纵横辩难之势”,然而此法很晦涩,后人望而却步,一般不敢效颦。录此,聊备一格。

11、【转义法】

凡谜底中有字须经转换变生他义,才能入扣的,称“转义法”。此法旧称“重门格”,即杨汝泉《谜语之研究》所说的:“意多一转者,谓之重门。”

举例如下:夏商(猜《水浒传》水泊人名)吴用

“虞”是上古部落名,其后有夏、商、周三代。谜面即以“夏”与“商”两个朝代名为题。谜底“吴”是“虞”的下半部分,“用”是“周”的上半部分。扣合时,把“吴”字转义为“虞”之后的朝代,会意“夏”,把“用”转义作周之上一朝代,会意“商”,正好切题。《增广讔格释例》谓此为“屏风格”,有虚隔一层猜的意思。

下面再举一例说明:八个人(猜毛泽东词一句)把汝裁为三截

谜底“汝”与“你”同义,利用这个同义关系,假借“你”字之形作核心词,分拆作“八个人”三个字素作谜面,由谜底“把你(汝)裁为三截”回解题意,适得切合。

转义法在谜中应用极为广泛,其转运机杼,变幻无影,潜能化物,甚得妙契。若以广义推之,凡改造谜底的诸法无不同转义法相关;但因它别有妙用,故另立一法介绍。

12、【顿读法】

《增广讔格释例》:“题里中间有字点断读”,称“红豆格”。《谜史》:“句读之,曰‘红豆’”。也可称“点读格”。《评注灯虎辨类》则称其为“底句顿读”法门。

顿读法是将句子中原来相连的词语故意读断,使整句造成双关语意,产生出与原句不同的新义来。过去曾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读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特别是后面几句,经断读后,原诗问牧童何处有酒家,竟变成向酒家问何处有牧童了。这便是顿读出新意的效果。

请再看谜例:拒绝参观(猜常用语)不同意见

谜底“不同意见”原是个偏正词组,这里顿读作“不同意/见”后,便成了动宾词组,恰能回解题面“拒绝参观”的意思。

温州(猜电影目)这里也是一片热土

谜底中的“这里”本作近指示代词,“也”为“是……”句判断,表示语气。谜中再“这里也”处作顿读,“也”字转化为语助词,这样就使“里”字突出起来,别解为普通名词而回顾题面“温州”;“是一片热土”,用来解释温州的原始命名。

顿读法适用于三字以上的谜底句,有使底句词移义转,助句别义的功能。它对一字谜底和连缀单字的谜底不起作用。

13、【清底法】

清底法,即“底句自明抵销”。《评注灯虎辨类》中说:“法于底句两项,先将首句扣合题面,尚有衍余字数,再由次句叫去衍余等字,以之关映,自觉不染尘氛。此法谓之底句自明抵消。”据此,清底谜的谜底应成两句,前句的衍字与后句同形字关映,而后被抵销叫去。

试看谜例:湖目(猜《聊斋志异》篇目二)荷花三娘子、封三娘

谜底的前句衍词“三娘”与后句“三娘”关映,以“封(去)”作抵销词,清底后净馀“荷花子”解题。题面“湖目”是莲子的代称。底面以通义扣合,犹见自然贴切。

清底法还有一些与此例稍异的谜例,如:明日(猜朱德诗一句)来自西天去自西

谜底七字,把“去”字作抵销词,以“自西”为关映对象叫去,剩下“来天”二字会意“明日”。此法同前例一样明地叫去同形字,所不同的是底仅一句。因为底句能自行抵销,就无须再由后句叫去了。

另有一则:鲁智深(猜《聊斋志异》篇目二)紫花和尚、头滚

谜底后词“头滚”的作用是销去前词的首字“紫”,馀词“花和尚”与“鲁智深”通义对解。此则虽然也用两词组底,但它不是以同形字关映明地叫去,而是用方位词“头”来指明抵销对象。其法虽异,理犹未背。

上述三例,大抵可作清底法的代表样式。凡使用此法清底,抵销词一定要清楚,运法切忌复杂,净馀于扣合的词义要明了,即使正解相释也无妨。这类谜最好标明“抵销格”,以利猜射。正如张起南所说:有时微示其意,指点谜途,使之终达目的。

再者,谜格中的半读类和减字类格也含有清底成分。但它们都在谜面上预先提示,与此法有不同的用法。

14、【用格法】

过去有“凡谜都有格”的说法,其含义是凡谜的构成,其底面扣合方式各有一定的规则。后来,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明确把谜格和谜体区分开来,指出“用格必须在旁注明,体则不能先为表示”。现今谜界对谜格又有进了一步的认识,把它作为剪裁谜底的方法,并限制在字形变和字序变两种情况下才可使用。

先谈字形变的格(包括损减字的某一部分字素和字素的离合)。

众口一词(猜邮电设备)〔碎锦格〕信筒

按格当将“信筒”各个字素读成“人言个个同”,才切“众口一词”题意。从此例可以知道,“信”是左右拆读,“筒”是上下拆读。凡用这两类方法拆读的,属分读类格;倘若把“信筒”舍弃一边,单留“言个个同”,则属半读类格。

变移字形还包括近音谐读(梨花格谜)和形似讹读(亥豕格谜)两类谜格。因为近音谐读没有改变(或仅稍有改变)字的读音,但是从音谐里暗将此字换作彼字解义;形似讹读已经变换字形,但只是以此字假借他字,而没有改变读音,这都符合变移字形条件。所以这两类谜格应属于字形变的格。

泄白格既不涉及字形的变化,又不对谜底作任何改造,只能作为提示底和面之间有字对露的标识。

附:变移谜底字形的格(略)

再谈字序变的格。所谓字序变,是指谜底中有字向上或向下挪动。

如:矢志从一(猜成语)誓不两立

此谜如果按“移字类格”中诸格改造其底,它的字序便有如下变化:

按“下楼格”读成——不两立誓

按“上楼格”读成——立誓不两

按“上下楼格”读成——立不两誓

按“蕉心格”读成——誓两不立

按“回首格”读成——不誓两立

按“掉尾格”读成——誓不立两

按“辘轳格”读成——不誓立两

按“双钩格”读成——两立誓不

按“卷帘格”读成——立两不誓

诸格调字变化不同,按底句文意回解题义来衡量,则有顺句和拗句之分。所以用格改造谜底以适合题面句义扣合,应是择优选用。

关于在谜底句上增加一字,或删除一字,也能改变其原来文义的加字类和减字类格,可参看附字类格,可参看附表“调整谜底字序的格”,这里即不详述。

变移字形和调整字序,都可使底句文意改造为另一种新义,这是谜格的功能,也是用格的积极一面。但是,谜格也有对谜底字和句型损伤、破坏过重的消极一面。所以前人说:“谜之用格,终嫌做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即使公认为最自然的“卷帘格”,张起南也嫌它“难猜,亦最难作”。还有最简易的“秋千格”,竟无一则称佳者。

今录《橐园春灯话》中一段话,作为用格的准则:“是格者,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只可以一格为限,若兼用数格,则不独千头万绪,猜者为难,且破碎支离,必非佳构。”

15、【集字法】

集字法,即《增广讔格释例》中说的“集字格“。做法是集几个同一类目的单字组成一个新词。以通顺自然,不见凑泊痕迹,并能收到意外之趣者为上。

如:一片降幡出石头(集韵目去数四)皓送江东

此谜用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一句作面。它写出东吴君主孙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的灭亡结局——“皓送江东”。此谜底即集《诗韵》十九皓、一送、三江、一东四个韵目而成。组合谜底时,将原有的顺序号全部去掉,由谜目“去数”作提示。

又如:借箸(猜叠韵四)留侯筹谋

“借箸”典出《汉书·张良传》:“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这是说在刘邦吃饭时,张良借用他的筷子来指划形势。张良后来封留侯,所以用“留侯筹谋”回击题义。谜底四字同在《诗韵》下平声十一尤韵部中,故谜目用“叠韵”提示。

集字一般以集三、四个单字为宜。常见的集字目,有“去数韵目”、“字典部首字目”、“百家姓氏”、“简称国名”、单字“县名”和“民族名”等。集字法只是把这些单字合成谜底,在新的谜底上建立起与谜面的扣合关系。可见集字法虽不是改造谜底的方法,但它要求制谜者既要择字组成新底,又要谋制题面,须花两番功夫。

下面再举几例以作参考:

日蚀(集韵目去数四)阳遇月侵

赵高欺主(集字典部首字四)示鹿言马

领导班子三结合就是好(集国名简称五)赞美老中新

圣(集民族五)藏土回水汉

小姑居处本无郎(集星宿四)室女房虚

16、【集句法】

集句法,或称集词法,一般都是集同一类谜目中的两个句子(词语)连贯成另一种文意。《增广讔格释例》称为“牟尼一串珠”。《评注灯虎辨类》论此法时说:“作文有线贯串法,扼定题中要义,从而立论。反正开合,一线到底,如九曲明珠连贯穿成。”此法如能巧集句子,便能翻出新意。大体上可分平缀、锁纽、申明三种形式。

平缀是把几个词自然连缀起来,构成一个谜底。如用《聊斋志异》的三个篇目名“齐天大圣”、“天宫”、“偷桃”连起来作谜底(以“孙悟空闹御果园”作谜面扣之),读起来仍是它的自然音节,这就属“平缀”。

锁钮是将几个词一句时,其中有的字须锁纽着读。如以“四书”两句“则以学文”、“种之美者也”为谜底(以“一颦一笑教西施”作谜面扣之),其中“文”、“种”两字锁合成“文种”读,便踏实战国时越大夫文种的名字。全句的音节一经变化,则文义也随变读而另生新义。有锁纽的句,容易产生别义,比平缀更胜一筹。

申明是指谜底的后一词为前一词申达理由,补足谜意。由于所申理由不同,申明的方式和作用也不同。试看如下谜例:

“佯”猜“四书”二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先从“何”里废“可”留“亻”,再以“羊”换上去成“佯”。这是申明亦减亦增。

“六亲”猜“四书”二句“一家仁”、“仁者人也”。

六亲即父母、兄弟、妻子,是一家之人。前句“一家仁”的“仁”故作疑字,由后句“仁者人也”纠正。这是申明校正误字。

“六月炎天”猜中药二“茯苓、省头草”。

后词叫去前词的草字头,以“伏令”切合“六月炎天”之意。这是申明除去不入扣的一部分字素。

“两个铜番钱”猜《诗韵》目二“十三元,十一真”。

后词为前词婉转解说:有二元是假的,正切合“两个铜番钱”之意。这是用反面申明方法来解题。申明的方法很多,不能详述。三种集句方式中,以申明法最能出谜趣。

集句法与集字法的组底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集字只能组织新的谜底,无法发挥改造谜底的功能,而集句却能起到改造谜底的作用。集字的谜底,可以组合三个以上的同目单字;而集句的谜底,最好限在三个以下的同目词句。

二、拟制谜面法门

这一部分专谈拟制谜面的法门。从中可以了解这方面的各种谜法在不同谜底的基础上如何遣词组句,以及它们在字词的形、音、义变异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17、【增加法】

增损法是常见常用的谜法。其作用是根据成谜的需要,对谜面中的核心词“肥则减之,瘦则益之”,使其切合谜底。增法和损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并用。

如:“丢出去,拾回来”(“丢”出了“去”,再加进“十”)猜“千”字,就是把增法和损法结合起来制谜的。不论用单一的增法成谜,或用损法成谜,习惯上都叫“增损”。其实两法的性能全不相同,因而成谜方法也区别很大。本节先谈增法。

增,即加的意思。此法可达到“增衍附益”的效果。如:

长安一片月(猜字一)胀

谜文是摘取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中的一句作面。“长”和“月”为核心词,“安”导示“长”对“月”字的关联,二者合起来便成“胀”字。

再如:“一日千里人跃进”(猜“香”)中的“跃进”,“直上重霄九”(猜“夫”)

中的“上”,都是和“留”字一样起导示作用的动词。它们是增法的常用词。

增法中的这类词,在析字谜中应用极广泛。但它不像损法中的动词那样积极主动地直接影响核心词的变化,只能充当关合联系核心词的“关联词”。

作为练习,试以“千骑北上”猜一字。(底见下节文末)

18、【损减法】

损法谜,主要是在谜面中巧妙安排消减词,让它主动影响核心词的变化。

如:乘人不备(猜字一)乖

谜面中的“乘”,可看作由“乖”、“人”两个字组成,二者都充当此面的核心词。“不备”原作“没有预备”解,这里别解作“不具备”,便教全句别义为:乘字的“人”不具备。乘字的“人”被“不备”叫去后,则馀“乖”,成了底字。

此谜用的是实形损减法,与下面两例有所不同。

一语道破(猜字一)吾

灭顶之灾(猜字一)火

上列两谜,一是将“语”旁的“讠(言)”与“道”同义相替,由“破”叫去“讠(言)”而余“吾”;一是将“灾”上的宝盖头,用方位词“顶”字借代,由“灭”字将其叫去,馀下“火”。

这两例都不同于前例之用实形损减,被损减的部分都有别的字替代,故而称为“暗损法”。前例则称“明损法”。三例中的“不备”、“破”、“灭”,是损法中负责示意的消减词,是损法的功能和特征的表现。

试以“回廊四面东无栏”猜一字。

(增加法练习题谜底:乖)

19、【合形法】

凡将构成底字的各个部件、字素,巧妙自然地平铺组合为面句的拟合法门,叫“合形法”。它是增加法的另一种形式。

如:一千零一夜(猜字一)歼

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可理解为“千一夕”。这正好是把“歼”字的三个部件平铺正摆在面上。把它们加合起来,恰成底字。

由此例可见,合形法可以不带关联词成分。为了造句需要,也可适当选用起连接作用的字,如“有”、“和”、“与”、“并”、“同”、“齐”、“跟”等作关联词。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猜字一)倷

面句出自《孟子·离娄下》。旧称妻为大,妾为小。谜面可按:人(亻)、一、妻(大)、一、妾(小)组合成“倷”字。其中的“齐”、“有”作关联词。

合形法是将并列的核心词加合成谜。它与增加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带连接核心词的词,多为连词;后者所带加合核心词的词,一般都是动词。

试以“中间有一负心人”为面,再猜一字。

(损减法练习题谜底:叵)

20、【合字法】

将题面上的两个字合并作一字去扣谜底的,叫“合字法”。

如:己酉(猜《礼记》一句)合以为二姓之好

“己酉”乃六十甲子名之一。作为题面,其意图在于将此二字合并成“配”字猜底。谜底中的“合”字提示“己酉”二字合成“配”;“以为二姓之好”是对“配”的字义解释。《诗经·卫风》:“男女相配,得礼以备”,即说此义。

工人(猜成语)天作之合

题面上的“工人”二字合并便是“天”字。谜底“天/作之合”,是从字形上解说“工人”成“天”的构合。如果标“卷帘格”,读成“合之作/天”,反击题面,则更加顺畅。

十一口(猜《尚书》一句)乃并是吉

“十一口”三字可并写成“吉”字,谜底阐释得很清楚。此例在《增广讔格释例》中,作“鸳鸯交颈格”猜。

试以“十二月”为面,猜一组织名。

(合形法练习题谜底:懒)

21、【半形法】

旧谜有“半作半息”(猜“怎”)、“半土半洋”(猜“汁”)、“半推半就”(猜“掠”)等谜,称一半儿体。后来出现了一则:

半放红梅(猜一字)繁

此谜仍用“半”字提示,从放字上单取一半“攵”,从红字上取一半“糸”,从梅字上取一半“每”,合三字的三个部件构成“繁”字。文采和谜象都胜过前几例。后来,“一半儿体”改叫“半形法”。“半”字入句行词更注意变化。如:

半作蝌蚪半作篆(猜一字)蠡

此谜确立“蝌”“蚪”“篆”三字为核心词,两个“半”字相间示意,取三字中的各一半,以扣底“蠡”字。

此谜拟句构词虽比前述谜例有所改观,但“半”字取舍的部分还不明确,运法不够严谨,带有不小的随意性。制成的谜也难成上品。虽然如此,半形法在谜坛还是用之不厌。

今以清诗“分半纺丝分半读”一句作面,试猜一字。

(合字法练习题谜底:共青团)

22、【示形法】

示形谜法以方位词的运用作显著特征。方位词在谜中作为示意词,指示核心词所要取舍的部位。兹举一则示形法的代表作: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猜一字)至

此谜中的“去”字一变惯作动词的角色,在谜中担任了核心词,一任“上头”、“下头”、“中间”三个方位词,围绕着它来反复说解谜底“至”字的结构。试看:“去”的上头“土”是谜底“至”字的下头,“去”的下“一/厶”是“至”的上头,“去”的两头颠倒位置合作“厶/十”恰正是“至”字中间的“厶/十”,而“去”字中间的“一”,又是“至”字的上下两头。经过反复以字比字,最终才显露出个中藏机。

示形法用方位词作提示,比之半形法取舍字的部件要准确、实在得多。因此,人们喜观采用这种谜法。

今以“愁绪无端在心头”为谜面,请试猜一字。

(半形法练习题谜底:访)

23、【同形法】

个个参加运动会(猜一字)云

这则谜创制于五十年代中期。它以“运动会”三字为核心词,由“个个参加”提示三字中各巧含一个同形的“云”字。由此可见,同形法是从排比的字中巧组同形的部件成谜的。

旧时有一谜:

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汤武无;古文有,今文无(猜一字)口

谜文虽说远古的朝代和帝王,谜中却没有涉及古老王朝的意思。它只是借用“唐”、“虞”、“商”、“周”、“古”五字,夹拟“尧”、“舜”、“汤”、“武”、“今”从中虚为周旋,有“有”指点前五字同形者“口”,是后五字所“无”者。

此类谜旧时称“玉片格”。今日看此作,似感闲字太多。“个个参加运动会”(猜“云”)谜,当是由此类谜拔擢演进,可谓成功之作。

兹将部分同形法谜作胪列于下,一并参考。

提倡晚婚,个个赞同(猜一字)日

加劲劳动,个个一样(猜一字)力

党号召,个个响应(猜一字)口

夤夜梦多都相同(猜一字)夕

“沐李荣桃处处春”,猜一字。这条谜留作试猜。

(示形法练习题谜底:午)

24、【离合法】

东汉孔融,字文举,曾作离合体《郡姓名字诗》四言二十二句。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解此诗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诗的开头四句为:“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時(时)进止,出寺弛张。”首句的“渔”,由次句“潜”叫去“水(氵)”,馀“鱼”;第三句的“時”,由末句“出”叫去“寺”,馀“日”。(“潜”和“出”是消减词。)而后“鱼”、“日”合成“鲁”字。这便是离合体的析字化的体式。

此式在南北朝曾风行一时。及至民初,谜界作为一种形式又提倡起来。建国后,也有谜人仿制,并稍变法度,承先离后合次序,废去句中闲文衍字,称之为“离合法”。

如: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猜一字)伯

“百分比”、“千分率”的“分”,这里取其别义,使全谜解作:“千”分去了“一”,馀“亻”;“百”分去了“一”,馀“白”。经此先离(损减),然后合“亻”和“白”,便成“伯”字。

又如:去掉上边,只剩下边(猜一字)公

前句“去”掉了上边的“土”,馀“厶”;后句“只”剩下边的“八”,是对其上边的“口”暗损。再合“厶”和“八”成“公”。这也属离合法。

从前例可见,离合法的特征是先离后合的双句式。按理而论,其式应属谜体,其法当归损减。它的句式应是两句,字数不必强求对等划一。只要两句中具双损,先离而后合字扣底的,便算离合法。今再举一例,以供试猜:

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猜字一)

(同形法练习题谜底:楞)

25、【指事法】

指事本是六书造字之法,作为造谜之法,就不能像造“上下”二字那样,简单地立“一”作个标示,而要通过文字表达它所指的是什么。用方位词作提示,是指事法的基本手段。拆字谜中的示形法、析字谜和会意谜中的反面、对面、旁面、两面等扣合谜法,都含指事法因素。如果单就指事谜而论,《评注灯虎辨类》中有一则“一”字谜,颇符指事要旨。特转述于下,为本法作例。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猜一字)一题面四句,各有所指。先指“上”字的“一”不在上边,实在下边;再指“下”字的“一”也不在下边,而在上边。两句是反说。第三句中“不可”二字上边的“一”和末句中“止宜”二字下边的“一”,都是正说。此谜由四句的末字“上”和“下”提示“一”字所处的方位,指事就明白了。又如:

上边只见一半,下边只见一半左边只见一半,右边只见一半(猜一字)贶

此谜四句把“只见”作为谜底“贶”字的替身,由“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词,提示“贶”字的每一边都是“只”和“见”的一半。

今以“喜上眉梢”为面,请猜一字。

(离合法练习题谜底:作)

26、【移位法】

“杲”字由上“日”下“木”两个部件构成。如果把“日”字稍移下些,便成“果”字;再下移到中央,便是“東(东)”字;落到底,则又变为“杳”字。一个“日”字在“木”上三移位置三换形,字义也因此互异,由此可见汉字变化之奇。这种移位变化也恰是谜法的一种技巧。凡利用这种技巧,将汉字的部件、字素进行上、下、左、右、内、外移动,另成一字的成谜方法,叫“移位法”。如:

下上其音(猜一字)昱

谜面是《诗经·邶风》中的一句。“音”是核心词,上“立”下“日”,与谜底的“昱”的部件对等同形,而方位相反。“下上”提示“音”的部件由下提上,遂成“昱”字。

另有“后半部续前半部”猜“陪”是从右向左移位,“日落而宴”猜“晏”是从外向内移位,“晕头转向”猜“晖”是从上向旁移位。这移位变化的各种形态,都有举步生姿之趣。

移位法以方位词来调整字形,成谜比较准确明朗,为许多谜人乐于采用。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如向格名巧嵌谜文中来调整字形,象“卷帘大将”猜“(将上大下)(奖)”字,就颇具情趣。

这里有个“上一环扣下一环”的谜面,请猜一字。

(指事法练习题谜底:声)

27、【偏侧法】

偏侧,即倾斜的意思。凡谜底中的某两种部件或字素,能偏侧配搭构成新字,并以此为基础来拟制谜面的,叫“偏侧法”。如:

偏安一隅召归师(猜字一)嫔

谜底“嫔”字本是由“女”和“宾”两个部件构成。此谜拟面时,强将“宾”上的宝盖头斜按在“女”上,配搭成“安”字,作为核心词。然后,提示将其“一隅”(即“宀”),沿偏斜方向,“召归”“师”(会意为“兵”)处。谜底“嫔”字由此推出。

酒倾浮大白(猜字一)猷

谜面句上交代“酒倾”,预示“酒”的字形应偏侧写。“浮”提示“酒”的三点浮盖在“酉”和“大”字上,从而构成“猷”字。

偏侧法要求谜面上的正字,与谜底上的偏字具有同等形,以互作对应(这种对应字,不能有一方用会意来代替),并且借助增法相助成谜。此法,比之单纯的移位法稍为复杂一点。

这里用“偏安计设断桥头”为谜面,试猜一字。

(移位法练习题谜底:坯)

28、【互易法】

互易法一般适合用在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汉字上。凡两个部件彼此借让字素的,便叫“互易”。如:

云横尘断隔重重(猜字一)祛

四个字素。如“示”借让出“小”,“去”借让出“厶”,经双方互易后,成了“云”和“尘”二字。据此,谜面便假定“云”、“尘”二字作“祛”的替身。由“横”、“断”示意“云尘”成“二”、“厶”、“小”、“土”四个字素,与谜底中“二”、“小”、“土”、“厶”四个字素对应。“隔重重”是提示“云尘”在“祛”字中被横断阻隔的状态。

恍见于吉之形散而复聚(猜字一)珂

此谜典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故事说孙策杀了琅琊宫道士于吉后,时见于吉影现眼前,拔剑掷之,忽然不见,俄又现于镜中,此谜不从典事上拟制,只是把“于吉”二字析作“丁”、“一”、“士”、“口”四个字素。“聚”提示“于吉”二字的字素相互借让后合成“珂”。“恍”弥补“珂”字左下角由“士”成“土”的误差。

互易法是字的部件间互相借让字素的让多补少的方法,也是调整字的部件,重新分配字形的一种形式。五十年代后期,见过“大小参差”猜“灯”字后,三十多年来应用此法成谜的已很鲜见。是因为构成汉字的部件双方,互让字素后能再成字成词的毕竟不多,结果此法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此法若用在二字的谜底上,则成“易帜格”。如“赤日炎炎如火烧”猜电影片名“苦果”。两字互易部件后成“苗枯”,切题。

(偏侧法练习题谜底:读)

29、【借让法】

诗圣诗仙姓名连(猜字一)楮

此谜底的“楮”字,由“木”和“者”两个部件组成。“者”上的“土”与前面的“木”并合成“杜”字,承受谜面“诗圣(杜甫)”的“姓”。另馀一“白”字,乃“诗仙(李白)”的“名”。“连”,点明“丿”是连笔,是从“者”字的“耂”处借让给下面的“日”字,使之成“白”。

又如:“一舟靠岸一舟航”猜“激”字,是把底字中间的“[敫-攵]”分成二截,借“白”给左边“氵”成“泊”,让“方”给右边“攵”成“放”。这样,谜面的“靠岸”可会意“(舟)泊”,“航”可会意“(舟)放”,进而与底字扣合。

借让法是调整字的部件、重新分配字素的一个样式。它利用人们对汉字组合的习惯认识,故意变幻字的结构,很能产生迷象,因而成了制字谜的常用法门。

借让法看似与偏侧法类同,其实也有区别。借让是把字的部件中的字素在相邻间借让;偏侧是对字的部件作变形的安排,虽也含有借让因素,但在分解字形方面使用示意词则有不同。

30、【双借法】

双借法是对一种字素由两个方面各借用一次,以“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兹举一则旧谜为例:

左看是淮阴侯之名,右看是武乡侯之姓(猜一字)储

“储”字左边是“信”,指淮阴侯韩信的名;右边是“诸”,指武乡侯诸葛亮的姓。中间的字素“言”字,被前面的“亻”和后面的“者”两次借用。

好水好山看不足(猜字一)凼

谜面是宋代岳飞《翠微亭》七绝的一句。本是说秀丽美好的水和山没有看够。谜面上的“水”和“山”是“凼”字的替身。从谜意上解释,“凼”若看作全整的“水”字,“山”字则不足;若看作全整的“山”字,“水”又不足。此谜是由“凼”中的“亅”重复补偿“[水-亅]”和“凵”,才成“水”、“山”二字的。

上列字谜中的字素,都是先后两次被借用。这正是区别于移位、借让、互易三法的地方。

另有“羊左相交共一心”谜,请猜一字。

31、【嵌空法】

嵌空法也是增法的一种。它是在拟面时,先假设底字的中间字素被腾空,然后巧加补嵌,还原成谜。如:

女真侵宋分南北(猜字一)案

此谜先假设“案”字中间的“女”字被腾空,成为“宋”字,并以“宋”作为说谜对象。谜面用“女(真)”侵入后,“宋”才分南北为理由,把“宋”补成“案”字。“真”加强语气,意谓并非虚假做作。

芳心寄六桥(猜字一)蒡

“蒡”本由上“艹”下“旁”两部分构成,谜文却故意把“蒡”字中心的“[旁-方]”腾空出去,假送其中。这便巧嵌成“蒡”字。另如,“迂进一口”猜“适”,“从近处入手”猜“逝”,都是从“迂”和“近”的中空处,加进一“口”或插入一“手(扌)”来成谜的。

嵌空法用的是假设先舍后取的手法,使的是设阱待猎的手段,有献璧还璧,楚弓楚得之妙,较之平铺直叙的增法更具魅力。

今附“勿从铜钱眼里钻”谜,请试猜一字。

(双借法练习题谜底:差)

32、【居螺法】

凡一个词句中含有某种字素,形同寄居蟹之匿居空螺壳内者,将此词句作为谜面或谜底来成谜,叫做“居螺法”。例如:

俄尔(猜《外面的世界》歌词二)你拥有我,我拥有你

“俄尔”,顷刻之意。谜不从义扣,取形扣。“俄尔”相列,“我”字恰像寄居在“你”字中。谜底说“你(字)拥有我(字),我(字)拥有你(字)”,正切题面之形。这一例是谜面“居螺”。

唯有人间粲花论(猜《聊斋志异》篇目)李伯言

这一则是谜底“居螺”。五代后周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中称:“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题面“粲花论”,以义扣切底“李白言”。谜是以“李白言”为螺,而另含一“人”如寄居蟹,这由题面“唯有人间”四字点明。

此类谜的底和面之“螺”已有物居,与“面为底圆”、“底为面圆”两法以空“螺”待居不同。

试以“就中元晦一门生”谜,猜谜人名一。

(嵌空法练习题谜底:囫)

33、【包纳法】

包纳法是先将谜底字的中部字素,有意识地确立在谜文句首,作为被包纳的对象,再对底字的上下或左右字素,间以方位词组合成文。如:

中外服装(猜字一)衷

“中”居谜文首位,以实形作为包纳对象;“服”会意“衣”字,是由谜底“衷”字上部、下部的字素合成得来;“外”是方位词,指“中”之外由“衣”装着。

意外得生(猜字一)湉

“意”扣“心(忄)”,“生”扣“活”,都是会意入扣;“外”道明谜底“湉”中“忄”以外的字素——“氵”和“舌”合而得“活”(生)。

两例都是把底字的中间字素定在谜面句首,一从上下包纳,一从左右包纳,成谜俱得巧趣。

包纳法和嵌空法析字形式相似,其成谜方法却不相同。如:“再由外进来”和“再次进内”二谜,谜底同是“遘”字。前者是被动地让外包的包纳法,后者则是主动向内进的嵌空法。

今试以“两行雁字排云低”为面,请猜一字。

(居螺法练习题谜底:朱家熹)

34、【补形法】

将谜底字用形似的字作替身来说谜,对二者相差的字素,由谜面申明来补足。这种拟面的方法,叫“补形法”。试举一例说明:

一定建设好中国(猜字一)帼

谜底“帼”字,由谜面“中国”二字作为形似替身,但缺一笔。为补足此一笔,加上“一定”。

如:有个小数点,加减乘除全(猜一字)坟

“坟”拆成“十一乂亠”四个字素,比拟作数学上的加减乘除符号。其中“亠”(除)还缺一点,便由“有个小数点”(摹形)申明补足。

补形法是增法的又一种形式,但彼此又不尽相同。如增法的“长留一片月”猜“胀”谜,可以直取面句中“长”、“月”两个核心词组成谜底“胀”字,而补形法的核心词只作谜底的替身字,由于“相形见绌”,还得靠“借品调补”来完成。补形法的核心词(假设的替身字),其笔形应多于底字,这是补形法的特征。

又如“瞧上一眼,搭上一言,原是相识”猜“枳”字,是用两次补形,也颇有趣。

今有“不置可否”谜,请试猜一字。

(包纳法练习题谜底:似)

35、【倒卧法】

曾闻有一笑话,一个学生平时散懒成习,无心攻读。一天,先生见他的书本横放在课桌上,便指着“目”字问他是什么字。这学生回答“四”字。先生端正课本后再指“目”字问时,学生惊奇地说:“方才它躺着,站起来就认不得它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在谜中确实还有像这样“认字”的谜法。曾见一则“目”猜“置”字谜,(解为:四字的直写),就是一例。谜法上称此为“倒卧法”。

三十而立(猜字一)丰

谜底“丰”字卧倒便成“卅(sà)”字。谜面中的“三十”,与“卅”同义。“而立”提示“卅”站起来看,这样自然就成了“丰”字。又如:

推翻三座山(猜字一)帚

“帚”字截作“彐、T、(山倒过来)”三个字素后,恰成了推倒的三座“山”。

此法是利用某些汉字能倒转、倾侧另成一字的条件,模仿摹形法拟字的方法。由“倒”、“卧”、“翻”、“侧”、“颠”、“横”等示意词调遣、摆布底字。成谜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及至底面比照,才悟得“横看成岭侧成峰”。

今戏拟“刃锋收藏”谜,请猜一字。

(补形法练习题谜底:呵)

36、【重合法】

重合,即重新组合的意思。重合法对谜底字的解说,也是用替身字,但是将此字与彼字的字素作两形比照,并且不废字素、不添笔画地将它们作无定向的组合。

如:离合器(猜字一)畎

“器”是“畎”的替身代形字。“离”、“合”是示意词:离指“畎”左的“田”分为四个“口”;“合”指“畎”右的“犬”合四个口成“器”。全谜配置恰切,调度适宜。

重新构思(猜字一)怙

“思”与“怙”二字结构形体互异,但是拆开来各自成为“心(忄)、十、口”三个相同的字素。“重新构”提示“思”字,重新安排字素,结果构成“怙”字。“思”翻新作“怙”,历落参差,一笔不漏。

重合法如儿童玩“积木”,长材短料不添不减,按图装搭却能组成各异的形体。此法吸取偏侧、破体两法之长,并得借让、互易、双借等法之巧,与移位法貌似形异,差别只在“无定向”上。

今拟“果断把田作等分”一谜,请试猜一字。

(倒卧法练习题谜底:习)

37、【反映法】

相传革命先烈彭湃,小时候很喜欢猜谜。有一次学校里联欢,办了一个猜谜会。其中有一条谜笺写着“川伸反复看”猜一个字。同学们消磨了许多时间没有猜中,便去问彭湃。彭湃端详谜文后猜出是“海”字。同学们仍不知其奥妙所在。彭湃便取下谜笺,把谜笺翻过来,用手遮住“反复看”三字,让大家细看。纸背上显现出直写的“川伸”二字联在一起

这条谜是从谜笺背面的字上看出与另一个字相似的字来。这种成谜方法,叫“反映法”。另一则旧谜“镜中人”猜“入”字,是将“人”字放在镜前一照,镜中显现出来的便是“入”字。“镜中”与前谜的“反复看”是“人”和“川伸”的提示语。

由于能够从谜笺的背面显现出与本字不同的字的汉字,毕竟很少,所以,众多谜人不愿费心在这方面为汉字检索,也不愿去强求此类谜材。时间久了,此法也就成了鲜为人知的冷僻法门。

这里有一则“反把伞遮人”谜,请试猜一字。

(重合法练习题谜底:噪)

按:六书中的“转注”,后人的见解分歧很大。有主形、部首、变声、互训等说。主形说专以字的形体立说。元代戴侗《六书故》和周伯琦《六书正讹》都以侧山为“*”、反人为“匕”、反正为“乏”,这都是以字的形体左回右转、反正倒侧为说。谜文中的偏侧、倒卧、反映三法,便据此论成法。

38、【破体法】

破体法在谜面上立一字为对象,将其从形体上劈破成与底字整体或部分结构相似的两个字。如把“田”劈破成“日、日”,“丰”劈破成“非”等。这种谜法根据成谜需要,不受汉字结构的约束,可以故意截断、离析某个字素,因此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如:

禾苗破土生(猜字一)乘

谜面中的“土”作为破体对象,由“破”字示意,将“土”字从其中央垂直处劈破为二,形似“北”字。“禾苗生”参意进去后,便成“乘”字。又如:

我头可断躯可裂(猜字一)找

“我”是破体对象。“头可断”喻起笔(丿)应断去,“躯可裂”指其当中一画断裂开。这就成了“找”字。

破体法所破的字,虽然已是“地画鸿沟”,但与谜底两相照映,仍应“楚汉接壤”,其形状要依稀可辨。

破体法不能单独运法成谜,只能配合其他谜法在局部行使技巧,起到助谜生动活泼的作用。上述两则谜,前者用嵌空法成谜,后者用损法成谜。又如重合法中的“离合合器”(猜畎)一谜,仅是取破体技法处置“田”字成四口。至于“用二分法看是非”(猜丰)谜,因其所破的字藏在谜底,则属析字说谜,不是在谜面上用破体法成谜。因此,甄辨谜法应当分清以何法为主,这点不可忽视。

戏以“与人剖白”为谜,请猜一字。

(反映法练习题谜底:籴)

39、【象形法】

象形法是将字的某个部件、字素的形状想象成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据以敷演成谜。六书以象形造字,此谜法将字比物,二者是反向的比拟。

谜中常见的比拟有:“丿”、“乚”比月,“丶”比星,“冖”比桥,“辶”比舟,“厶”比山,“人”、“入”比燕,“口”比格子,“彡”比柳丝,“阝”比旗又象耳,“人”、“一”比雁阵,“干”比蜻蜓,“亦”比蝴蝶,“灬”比马蹄,“虫”比风帆,“丰”比远树,等等,都已约定俗成。诗词中的以字比物,像《全唐诗话》有“亞(亚)字栏杆丁字帘”,《宋室诗词》有“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等,这些比拟也适用于谜中。这样以字比物,属相似关系,是析字谜中的借喻法。

一弯斜月映三星(猜字一)心

新月初挂远山角(猜字一)么

雁阵三行乱北斗(猜字一)痰

上三例的“一弯斜月”(乚)、“三星”(三个点)、“新月”(丿)、“远山角”(厶)、“雁阵三行”(厂仌)、“北斗”(七星:七个点),分别对谜底“心”、“么”、“痰”三字作形象的描绘。“映”、“挂”、“乱”三字则是关联词,助谜组句成文。

象形法要求拟面如诗,观底若画,说字象物必须形神生动。否则,谜味便会大打折扣。

今有一则“燕子双栖借一椽”谜猜一字,请试射之。

(破体法练习题谜底:臾)

40、【摹形法】

摹形法是将这一汉字的部分字素与那一汉字形似的字素互作借代的谜法。用来借代的字应是约定俗成、日常惯说的。如“王王”叫挑王,“攵”叫反文,“辶”叫走之,“竹”叫个个等。这类字形相似的字,形式上属相合关系,是析字谜中的隐喻法。

《兰亭集序》(猜字一)玫

《兰亭集序》是晋代王羲之作,此谜应扣“王文”。谜底“玫”字的两部分“王”(玉)和“攵”(《篇海类编》同攴,小篆同文)均非“王”、“文”正字,故作摹形例。摹形法在谜中一般都只对字的局部模仿。

二十载后重相会(猜字一)董

“董”字分上“艹”下“重”。谜面上的“二十”读“二”时稍顿,则可被解为“两个十”。“两个十”便是对草字头的摹形说法。于是谜面被解为:草字头与装载在后面的“重”字相会合。谜底“董”便应声而出。

摹形法不是正法,在谜中仅起补充作用。

有“失之交臂”谜,试猜一字。

(象形法练习题谜底:丛)

41、【更形法】

摹形不足,更形补救。因为摹形法所选用作谜材的字,一般都已约定俗成,摹形成谜后也会被人认可。但是,如果对“隹”与“佳”、“夭”与“天”、“匕”与“七”等作摹形法入谜,则会遭人讥议。有了更形法,便能对摹形法的欠缺处加以弥补。如:

疑是玉人来(猜字一)銇

谜面撷取《西厢记·闹简》中崔莺莺给张君瑞诗简的诗句。“玉人来”与谜底“銇”字三个字素“[金-人]、人、耒”讹似。用“疑是”加以说明,其缺陷便有了交代。

又如“翠翳幽篁别有天”猜“笑”字。除前四字会意扣“竹”外,“天”扣“夭”是讹似。谜面用“别有”点明“夭”与“天”有别,便可避免异议。

今重引摹形法中的“《兰亭集序》(猜‘玫’)”谜为例。如果谜面改为“得意忘形逢西伯”,便是更形法了。周文王封西伯,这里用“西伯”扣“玫”。“玫”析开成“王攵”,与“王文”形似,故以“得意忘形”指明二者存在差异。由此可知,摹形是直笔,更形是曲笔,两者有所区别。

今有“仿佛水连天”谜,试猜一字。

(摹形法练习题谜底:迭)

42、【象字法】

凡因底字与某字形似,拟制谜面时便以某字作为底字的替身来说谜的,叫“象字法”。或称“以字状字”。请看一则旧例:

依稀冀域认未清(猜县名)翼城

谜底“翼城”,是山西临汾地区一个县名。谜面“冀域”(意谓冀州地界),形似“翼城”,谜中借以作替身。前用“依稀”抱衬,犹言仿佛相似;后有“认未清”补述,申明认不准的意思。这就促使猜谜者由“冀域”去寻找形似而实不相同的谜底——翼城。

误认此官似狠狼(猜《聊斋志异》篇目)宦娘

“宦”与“官”、“娘”与“狠、狼“字形相似。谜面用“误认”和“似”,作为对“官、狠、狼”三字辨认不定的提示语,以便让人从中细察,进而识别出“宦娘”真底来。

象字法中题面的替身词(字),只要求与谜底字摹形相似,并不用它的本义入扣。此法是将有关的字在底面互作比拟,“摹形法“是将有关字的部件或字素在底面上互作比照。故两法的运用,是在字的整体上和局部上有所区分。至于“亥豕格”以义扣合,更与此法不同。另有“曰”猜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一句“今日得宽馀”,是以底说面,言明“曰”字形体比“日”字宽阔。此例则是反象字法。

请以“张睢阳衔鼠辈为乱”,试猜一字。

(更形法练习题谜底:忝)

43、【圈读法】

圈读是旧时为区别四声读法,用朱笔画半圈在字的四角作标志。《汉字评林·凡例》:“一字有数呼者,则准声韵,半圈于四周,以别之。”圈读用在谜上称异读。过去用异读法成谜,凡去圈读的要标明“解铃格”,加圈读的则标“系铃格”。如果题面语中已含有作提示的词,就不必再标谜格。如:

落红成阵(猜字一)陈

人说:“‘五经’无阵字”,前人曾以此句猜“四书”人名“陈代”,谓“陈”借代作“阵”。“陈”作“阵”,要加圈读,题面“落红”就是加朱笔圈读的提示。“落红成‘阵’(字)”,其原字实为“陈”字。

《增广讔格释例》有一则“红影格”谜,谜面“重栏一角红”猜“四书”一句“推惡惡(恶恶)之心”。释作:推去两个“惡”字的“心”,成为两个“亞(亚)”字,因“亞”字形似栏杆,故说“重栏”;“一角红”指其中一“恶”字原是加红圈读。此谜在过去的谜话中屡见介绍,但若仔细推敲,既然其底的两个“恶”字,已作损减字形,就不再存在不同读法。故“一角红”的提示,实是虚设。

异读包括字的声调变读(如“行”读xíng和旧读xìng)和异读(“行”又读háng)。凡谜的底或面上有字异读,可以由人去辨读,均毋须标格提示。如:

单于夜遁逃(猜《左传》一句)其亡无日

题面取自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单本读chán,这里异读dān后,题面即变作“单单在夜间逃去”,故能扣“其亡(逃)无(没在)日(间)”。

异读法只能作为辅助其他谜法的成谜手段,其效果却有鱼目混珠、珷玞乱玉之妙,若能巧于融合,人多不易觉察。

(象字法练习题谜底:邋)

44、【谐声法】

谐声法是谜面有字摹拟谜底字的同音假借。所借的字没有约定,但求此音能训彼音。

《评注灯虎辨类·谐声》载有“彼此姻缘恰并头”猜“韻(韵)”字谜,是借“姻缘”二字摹拟韻字左右“音”和“员”的读音来扣合的。此谜发先人未发,诚为后学楷模之作。

声声鼓乐起西东(猜字一)胡

“鼓乐”托借“胡”字左右的“古、月”,由“声声”提示音谐,并以“西东”说明“胡”字中“古”和“月”的方位。

但听左右尽歌声(猜字一)戬

谜底“戬”字由左“晋”右“戈”构成。谜面用“但听”关联“尽歌”的读声,此二字与“晋戈”同音。

以上两例中“鼓乐”、“尽歌”都是摹拟“古月”和“晋戈”的同音假借,彼此并无约定,只求底面读音相同。另如“同学之声”猜“窨”、“研究声韵”猜“谙”谜,均用此法。

谐声法在字谜中,因被结构简单的汉字所限,未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今以陷于困境,几乎绝迹,诚为可惜!

今特戏拟“音乐堪听意会难”一谜,请试猜一字。

45、【象声法】

凡将谜底字的读音,别谐作某种动物的发声,进而敷演成谜的,叫“象声法”。例如一则旧谜:

鸡声频唤误蝇声(猜《聊斋志异》篇目)祝翁

唐代施肩吾有“遣却白鸡呼喌喌”句。“喌喌”为呼鸡声。按《正字通》:“喌,俗用祝。”故谜底“祝”字扣面句“鸡声”。“翁”音同“嗡”,《集韵》解“嗡”为虫声。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谜中“翁”用“误”点明谐读用“嗡”,用来象征蝇声。此谜即以“祝翁”象鸡声和蝇声拟制题面。

又如:误是惊鸦叫两声(猜电影目一)丫丫

谜底“丫”读yā,音似乌鸦叫声而稍有差异,故以“误”提示。“两”指两个“丫”字。另有一则音义双关的谜例,制法也很别致:

爱哭的孩子吃奶多(猜《对花》歌词一句)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喂得儿喂尚喂

此例以文义解也切题。以音谐解则很像小孩哭声。

象声法也是以音改造谜底的方法。它要求摹拟声音相像逼真,谜面须有某种发声物作提示,如前例中的鸡、蝇、鸦、孩子等。

象声法是谐声法的一种,两者的区别只在谐物发声与谐字读音上。

今以“羊叫”猜词牌名一,请试射之。

(谐声法练习题谜底:胭)

46、【反切法】

反切,又称反音、反纽、切韵、切脚语,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梦溪笔谈用以为法,并在谜底或谜面上附加一提示的字,如“反”、“切”、“纽”。这些字都应根据成谜的需要择用。试看一例:

事职(猜字一)饭

谜面上的事(shì),切声母sh,下字“职”(zhí)取韵母í,二者合拼读shí,恰与谜底“饭”字左旁的“食”拼音相同。底字右边的“反”是提示切音的示意词。此例属底反切。

切分音(猜字一)斐

谜底“斐”的上部是“非(fēi)”,声母为“f”;下部是“文(wén)”,韵母为“én”,将这两个声母韵母切读成“汾”(fén)。谜面“切分音”是音乐术语,“切”提示“分(fēn)”字切音。它读来与“汾”字声调稍有差异,以近似扣合。此例属面反切。

前例附加的示意反切的字(“反”)在谜底,应标“反切格”;后例附加的提示反切的字(“切”)在谜面,可以免标格名。

请以“心(xīn)决(jué)”猜一字。

(象声法练习题谜底:声声慢)

47、【会意法】

会意法是在底句别义的基础上,循着文意、遵照题旨成谜的方法。此类谜重在意上扣合,猜起来耐人寻味,成谜数量比较多,是一种热门的谜法。

宜在两峡统一之日,共举一觞(猜体育奖项)容国团杯

题面是一句祝愿大陆台湾统一的祝词。谜底别义作“待祖国团圆时共饮一杯”。“两峡统一”和“国团”适成紧扣。因题旨符合人心,读来倍感亲切。

崔颢题诗在上头(猜电影演员)李默然

唐代诗人崔颢曾在黄鹤楼提诗,李白见后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谜即引此句为面,并依此事扣“李默然”。“李”踏实李白,“默然”作不出声解,切合李白不另题诗称道黄鹤楼景色的事实。

“以底说面”是会意谜的特征。这类谜须得“浑成天然,表里有绾合字意之妙。”(韩振轩语)。

会意谜的扣合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

以词意扣合的有:别解、双关、古通、借代、通义、姓同、正解等法;

以句意扣合的有:拢意、大笼、运典、参意、白描、换算、倒吊等法;

以借句扣合的有:挟前、歇后、漏纱、漏字等法;

此外,为体现扣底确切,巧妙布题的有:加注、清面、删句、断句、标点等法。

以上共计二十四法,另行分篇介绍。

48、【拢意法】

拢意是谜底与谜面上的词意相扣,“仅见大意,不必绾合,以耐人寻味者为妙。”(《增广讔格释例》)故用此法行谜,虽然仅见大意,犹能比较正确地诠释谜中含义。这类谜以不是一语就能道破,猜后又有一定的谜趣,才算称心。如: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猜字一)毙

谜面取自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意谓:人固然都有一死,而死的价值有不同。谜底“毙”分读作“比死”,是从大意上对谜面所作的总括解释。又如:

说尽心中无限事(猜字一)皖

把无限的心事尽情说出来,自然是“白(说)完”。这也是仅从题面含义说出大致意思来。

拢意法是会意法的一种形式。两法乍看似无大异,实际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拢合大意说合,意尽即止;一是专指其事,务求字义踏实。

今试以“还我河山”,猜射一字。

(反切法练习题谜底:窃)

49、【大笼法】

大笼是大概念的博大宽裕,足以包覆小概念的意思。大笼又称大拢,此谜法是谜底词种概念笼括谜面词属概念的扣合,也是会意谜中以底说面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谜底词的概念应大于谜面词的概念。如果词的概念大小在底、面错位倒置,便会犯“倒吊”的毛病。谜界都遵此准则成谜。

曹娥投江(猜字一)汝

“曹娥”和“江”都是小概念,“女”和“水(氵)”属大概念,以大的包含小的入扣。“投”作关联词。

交通万国,团结友谊(猜字一)辍

此谜用四种汽车牌名集成面句,谜底“辍”字可拆成“车、双、双”三个字素。“双双”合成四数,提示四种车名是被“车”包含的小概念。

单独使用大笼法的谜底词,以广义诠释狭义的谜面词,既泛且滞,理虽可通,意却不逮。故制谜时常把此法与他法结合使用,以助谜面成文。这里有一则与他法搓合成谜的谜例,可供试猜:

“环山四面栽桃李”猜一字。

(拢意法练习题谜底:诗)

50、【参意法】

凡用参意法成谜,其特征是“有其实,无其事”。即一方面成谜确有史实为依据,另一方面谜文所叙述的细节却未必真有其事。《增广讔格释例·参意格》说,此类谜“依附典实,参以匠意,虚实各半,似确有来历者”。其中并附一例:

上官婉儿与沈佺期论宋诗(猜“四书”一句)吾以子为异之问

唐代上官婉儿,受武则天宠爱,常让她与名儒赋诗。婉儿曾评论宋之问的诗胜沈佺期一筹,这是确有的史实。但她与沈佺期一起评论宋之问的诗,却未见史载。题面上说的“与沈佺期论宋诗”,便是另参的虚意。正因有此虚意,才能切扣“吾以子(指沈佺期)为异(有不同于)之问”。此谜既依附史实,又关合虚情,一时大意确不易觉察。又如:

三批二十四架次,炸毁美在夏威夷海军基地(猜补品一)888珍珠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海军基地时,第一批出动183架飞机,一小时后又有日机参战,击毁击伤许多美军战舰、飞机及基地设施。谜题所反映的珍珠港事件属实,但谜面上说的“三批二十四架次”,是为扣合谜底“888”而虚设。参意谜虽非正宗的运典谜,但因其确有史实为依据,“参以匠意”时,如能把握住“似确有来历者”这个尺度,便不会成“偶合体”,不会成“事实全诬,杜撰而成”的谜。如“吕布欲为董卓发丧”猜《尚书》一句“奉先思孝”,则是自作不典,无事造事,实为以恶谑为旨趣的江湖谜。这不能与参意谜同日而语。

今以“汉高祖废刘盈”猜成语一句,请试射之。

(大笼法练习题谜底:榃)

(未完待续)

编者按:柯国臻(1931~2003),笔名微山,浙江温州人,当代卓越的灯谜艺术大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