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须生之一杨宝森,一生贫困潦倒,但从不接受别人的援助
杨宝森是后四大须生之一,杨宝森生于1909年,卒于1958年,年仅49岁。其祖父是花旦演员杨朵仙,父亲是京剧武生演员,杨宝森出生梨园世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他日后要走上梨园的道路。杨宝森十几岁入“斌庆社”,其嗓音高亢明亮,韵味颇厚。当时有着“京戏小神童”的美誉。1924年,杨宝森到上海,挂头牌演出,一炮打响。但不久便遭遇倒仓。
杨宝森在生前并不如意,学习杨派的人也屈指可数,根据京剧研究家吴小如先生记载,当年在天津,杨宝森也只能上俩三成的座,一次和朋友去看《洪羊洞》,竟然唱到最后,台下没人了。但杨宝森在去世后,杨派慢慢的“火”了起来,“十生九杨”的局面逐渐稳固,而杨宝森却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一面旗帜。
其实,杨宝森在四十年代末就大红过,彼时和尚小云一起在天津演戏,声名远播。杨宝森是公认的学余最好的老生,虽然生前并未如愿拜师余叔岩,但他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余派”艺术。人们都说孟小冬是学余最好,但综合来看,以及对后世影响程度,杨宝森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是学余第一人。
余叔岩创造的余派老生唱腔,讲究“中锋音,提溜劲儿”,杨宝森因为嗓音条件,达不到余派的立音高度,虽然没有余派高亢起伏,但杨宝森却把重心放在中低音上,多用“颤音”和“擞音”。杨派老生注重行腔和咬字,唱腔的中心点都放在偏下的位置,音域很宽,韵味极厚。对于高音较少,低音很多的唱腔,韵味取胜着实是一个好方法。杨宝森很擅用鼻音,并且讲究共鸣,胸腔和鼻腔共鸣,让声音更打远,也更有味。
其实这个“味儿”也就是人物,比如《文昭关》里的伍子胥、《洪羊洞》里的杨延昭、《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一张嘴就是人物,深深的将观众吸引住。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杨宝森的唱腔好比朴实无华的杜甫,而余叔岩则像飘逸神仙般的李白。说的太对了!杨宝森的唱腔就是朴实的,但平中见奇,虽然没有高低错落的音量,但杨宝森却将唱腔中的虚实强弱,大小抑扬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韵味,如同一坛老酒,慢慢品味,细细咂摸,回味无穷!
杨宝森的成功也是离不开杨宝忠的,也可以这么说,杨派老生传承至今,杨宝忠先生功不可没,在杨宝森去世后,杨宝忠在天津培养了大批的杨派传人,我们熟知的杨乃彭即是其弟子。五十年代末,杨宝森演出阵容已经很强大了,胡琴是杨宝忠,鼓师杭子和,二路老生是哈宝山和曹世嘉,这时期的杨宝森在艺术上已经趋于成熟,也足以和马连良、谭富英平分秋色了。
杨宝森的一生都很潦倒,经历过嗓音的低谷期,也经历过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白眼相待。但他却一直勤奋刻苦,将所有的心血倾注于舞台之上,他是有尊严的。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杨宝森在穷困之时,总不肯向人求助,逼得没有办法,叫人拿着笏子交给谭富英,谭富英一看,说到,“三哥又过上苦日子了!”,于是叫人带去钱粮已解决当时之需。杨宝森的唱腔艺术是谈不完的,我们也只能从久远的唱片中去体会,去找寻,去找寻伍子胥的孤独与寂寞,去找寻那百年的回响滴答在青石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