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壁画宝库-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稷山县马庄村附近土岗上,该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662),元大德七年地震致使唐代建筑尽毁。元代至元到至治年间(1264-1323)重建。寺院坐北向南,面积东西长97米,南北宽70.7米,共计6857.9平方米,约占10.39亩。寺内有大小殿堂8座,惟腰殿与后大殿内的壁画尚存。后大殿之东朵殿珈蓝殿内前瞻的拱眼壁尚保留有壁画2幅,3座殿内总计保存壁画186.08平方米。
现存的腰殿、后殿和垛殿皆为元代建筑。后殿壁画元代绘制,明洪武年间补绘;腰殿壁画除北壁为明代补绘外,其余为元代原作。壁画内容为水陆画范畴,儒、释、道三教同堂,仙、佛、神、鬼融合一体。设色以青绿为主,在人物形象和壁画绘风上和永乐宫一脉相承,是我国元代壁画中的精彩之作。
青龙寺壁画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流畅,色彩柔和协调, 其设色采用重彩勾填,色调以青、绿为主,兼用朱红、赭、黄、白等色,冷暖相间,古朴典雅。人物形象众多,但是繁而不乱,人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衣饰飘然,栩栩如生,无论是高大的佛、菩萨,还是奇异诞的明王,微小可笑的侏儒以及阴曹鬼率,都表现得含蓄流畅,刚柔相济,线条劲键有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洋溢着鲜明的节奏,古朴黄雅,耐人寻味,堪称具有精湛技艺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卷,为元、明两代绘画杰作。
壁画的线条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法用笔”之技巧,将中锋勾勒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和巅峰状态,显现了绘画者的深厚艺术功力。这些墨线多以铁线描和兰叶描为主,兼用钉头、鼠尾、蚯蚓描,其衣饰、流云的描绘犹存“吴带当风”之遗韵,透体的罗莎则沿袭了“曹衣出水”的传统。青龙寺壁画技艺之精湛,堪与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相媲美,是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腰殿四壁为“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该殿全部构图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另有阴曹地府行刑场面;东墙壁画因日晒雨淋,眉目难辨。
《弥勒变》,中间绘弥勒像,左右为二大菩萨和众弟子,南侧为国王和王妃剃度图,有宫人围侍。大殿壁画据南壁窗槛画工题记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补绘或重装。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为元代印迹。
《佛说法图》,中间绘释迦像,慈祥端庄,稳坐中央;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及护法金刚护卫,上有人首乌身的飞天。
附:山西寺观壁画概述
山西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道教活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就目前所知,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盛唐”的绘画、雕塑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唐代的寺观壁画皆规模宏伟,色彩富丽,其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往代。然而,当唐代还被人们所称赞时,可惜那些壁画早已随着建筑的毁坏而不存在了。山西境内目前保存着4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全国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仅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正中佛座束腰上残存的一小方壁画和一部分縅眼壁画,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宋、辽、金时期,山西曾经历了以上三个王朝的统治。这一时期的宗教势力较唐代有明显衰落。文人墨画盛行以后,壁画的绘制逐渐变为民间画师的行业,画师被卑为“画匠”、“工匠”,致使许多壁画及其创作者,很少见诸记载而湮没无闻。但是在山西,由于地域多山,交通不便,加之民风古朴,宗教信仰氛围仍十分浓厚,故而当全国宗教影响减弱,文人墨画盛行时,其寺观壁画创作仍很兴盛,全省现存宋、辽、金时期建筑近百座,保存有这个时期的壁画共计924.49平方米,著名的作品有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壁画、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和灵丘觉山寺塔内辽代壁画、繁峙岩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画。尤其是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集中反映了宋、金时期壁画艺术的成就,堪称杰作,弥足珍贵。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一个朝代,宋、辽、金长期动荡和分割的局面至此一统。被称作元朝“腹里”的山西,保存下来的元代木构建筑共有350余座,寺观壁画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数量之巨,艺术之精,亦冠于全国。其中的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以及现存北京故宫的稷山县兴化寺《七佛图》等都是我国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明代以后,文献典籍当中几乎见不到记载壁画的痕迹,就全国范围来讲,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程式化,其工艺水平较宋、金、元时期大为逊色。山西明代的壁画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着金、元壁画的风韵,继续向清秀、俊逸方面发展,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新绛稷益庙、汾阳圣母庙的壁画,以数量众多,题材多样,艺术性强著称。清代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有近3000平方米,其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我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和画师的题名,内容几乎涵盖了佛、道、儒教和风俗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内容。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加之国内的军阀混战,使国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停滞不前。作为建筑装饰艺术的壁画也随之走入没落,几乎形成了一个空白的阶段。但“画壁”的艺术形式却没有消失,一直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在民间流行着。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