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真理·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人为自然立学,人为社会立学,没有人,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理论都不会出现,医学当然也不会出现。但人之立学,具有动力学目的论的意义,肇端于本能的善恶之欲;学之所立,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差别,为人服务,发挥维生、护生、养生的作用。
在文化,本质是人确立的,人的本性与文化的本质息息相关。恶在物,确立物的文化本质,获取物质利益为文化之用。善在命,确立命的文化本质,为活生生的人保驾护航为文化之用。
医学的认识,医学的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活生生的人,必须符合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真实,有生命真理性的文化指导实践,医学文化和临床医疗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是活生生的人的最佳生命状态,要维护,帮助活生生的人实现这样的生命目的,医学就必须具有生命真理论,并以活人为实际服务对象。把局部真实的器官组织,或者实验确定的细胞分子,作为医疗对象,服务于人的医疗效用是有限的。
生命真理,不是感知性认识的结论,而是透过现象,把握住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规律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里面,人是活的,应天之动,应地之静,应社会之苦乐,存在我自己的生命特点。
生命真理不是实验室真理,也不是分子真理,是生命因应生存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理性把握,既包含了宇宙日月的动态变化,天地气交气化的动态变化,又包括了社会人事往来的动态变化,既有亘古不变的规律,又有随机应变的调节。
人不能离开地球,不能离开社会,唯有人-天地-社会人事的关联性的认识,才是生命真理性的认识,才能称之为生命本质。
实验是感知确定的,感知的对象是现象不是本质,所以缺乏生命真理。
本质不是现象的翻版。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动态变化因时而异,因此“阴平阳秘”生命之和,临床真实的病机性质,是现实客观的存在,有宇宙时空动态变化的同步关联性的特征,不能用过去的认识来规范现实的客观,也不用一般的规律否定我命的特殊。
中医因为自然客观、生命真实的本质属性,无论养生还是治病,都尊重活生生的人,客观收集生命现象、疾病现象(观其脉证),实事求是地分析生命现象后面的本质(知犯何逆),根据本质的认识去养生、治病(随证治之)。
有生命真理才有生命本质。生命真理,不是与自然隔离、与社会分开、漠视情感、性格等个人特征的实验室认识,不是肉体解剖、细胞分子等的物质分析,而是内涵了天地气化、社会影响、个人修养、情感影响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天人相应的气化活动的认识。
物质有物质现象,物质本质是主观将“象”本质化的结果。物质之象,化为物质本质,是通过把内在的东西外在化实现的,取决于感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生命有生命现象,生命本质是将外在的天文、地理、人事等可感知的象,通过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综合分析获得的,本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取决于思维的“阴阳应象”的合理性。
物质现象和生命现象的本质意义天壤之别。物质层层深入,获得更深层次的象,分子之象,原子之象,电子、粒子之象等等,感知到了,本质就能确立。
生命现象是生命本质的外在反应,这种反应不是机械的、不是线性的,动态变化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是测不准的。感知到了生命之“象”,并不等于获得了生命本质。
中医把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本质,称之为病机;把疾病状态下的生命现象称之为脉症(古文献多用证表达脉症的语义)。脉症是外在的,感知性的,病机是内在的,感知不到。
临床疾病本质的真实性、可靠性,就在病机与脉症的真实性联系。病机与脉症的联系,复杂多样,有正向联系,如风寒外感的恶寒发热;有反向联系,如口渴少阴亡阳之面赤。所以分辨寒象与寒性病机,热象与热性病机,虚象与虚性病机,实象与实性病机等联系的真假,就成为疾病本质真实性的关键。
《黄帝内经素问》以“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辨症求机”思维的逻辑规范,《伤寒论》则将这样的逻辑规范概括为“辨”,“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将病机与脉症的联系,作为“辨症求机”的主要内容。
在活生生的人,病机不能用外在的脉症标准化、规范化,而是要综合所有能够感知到的疾病现象,并结合气候环境、情感经历、过往疾病、曾经用药等等,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逻辑规范,去分析、比较,由此及彼,去伪存真,才能把握住脉症与病机的真实性联系。
没有“辨症求机”思维,就得不到临床疾病本质的认识,不能形成证候判断,治疗决策就没有根据,处方用药就没有目标。
多说两句,中西医结合用西医的“病”统中医的“证”,否定了中医关于病种的理论,辨证论治被歪曲为没有病种之辨,缺乏病的统一性,漫无边际的临床医疗。这样一来,中医辨了2千多年的病,一笔勾销了,这恐怕是别有用心。
客观地说,《黄帝内经》有病种的认识,如《痹论》对痹病的认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还详细地论述了痹病 “内舍其合” 的传变规律、病机的病邪性质、不同痹病的临床症状等。
《伤寒论》则深化了病的理论,确立了病→证——从病深入到证的临床辨症方法。(详见《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病种之辨一节)那种说中医只辨证不辨病的说法,不符合中医理论实际,背离了中医确立的疾病本质。
事实上,医疗活动在猿猴还没有演化成人就开始了,我们从现实动物吃泥土来防治自己的痛苦就可以了解这一点。这是无意识的自然医疗,就没有生命本质的理性指导,盲目性极大,还不能称之为文化医疗。
但无意识的生命体验是形成本质化的文化医疗的基础,经过无意识的生命体验的不断积累,在文化条件成熟之后,文化医疗——有理性指导的医疗才出现。
不仅医学如此,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知识总和——文化,也都是通过自然历史途径形成的。总的说来,文化本质的形成,渊源于生命的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又回到实践中发挥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科学文化,尊重商业文化,发展文化之术,提高生产能力,创造物质利益,但更应该尊重生命文化,尊重活生生的人以及人的生存关系,维护好活生生的人的抗邪力、自愈力,维护好自然生存环境,营造出祥和的社会生存关系。
就医学而言,本质的意义在养生,在治病,以活生生的人为依归,以临床医疗,促进活人的因应协调性康复为目的。活生生的人始终居于首要位置,高于已有理论,高于实验方法,任何理论本质,不可能在活生生的人之外独立存在。独立于活生生的人存在的本质,不是真实的生命本质,是纸面上的主观确立的本质。
从认识层面讲,认识离不开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它的归宿。实践和认识具有直接同一性,缺乏中间环节。
实践是多样的。本质认识千差万别,实践方法各有不同。医学实践最终在临床,实践的效用在解除疾苦,维护活生生的人的健康。从真实性。可靠性上讲,在医学理论与人之间,不能有中间环节——人为创造出一些东西,横亘在医学理论与人之间,这样的话,就会加大临床偏倚。
从认识角度看,西方的“古代哲学非常重视确定现实界各现象的‘原初实质’、‘基原’、‘始因’。唯物辩证法扬弃了这一散发着陈旧本体论气味的形而上学问题。”[1]
经过长时间西方文化的熏陶,现实中的我们,很重视基原、实质、物象,所以“在了解某种科学方法的意义时,会过高估计它的作用和有利条件,把它看作是唯一的和绝对的方法。”[1]然而,哲学的方法也没有“获得普遍有效这种褒奖”。 [1]
衡量理论意义和本质真假的唯一标准和客观证据,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和生存远景,而不是文化本身。
从“尸体”、小白鼠认识肉体物质,形成本质认识的途径,从象到象。不断分解,深入剖析,看起来好像很真实、很客观,实际上是把内在的东西外在化,将自然客观状态下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很不真实、很不客观。
看得见、摸得着是象的基本特征,在深层次的东西,一旦外在化,就失去了本质属性。认识活人,形成生命本质的认识,不能分解,内在不能外在化,分解了、外在化了,生命就不存在了,哪里来生命本质?
生命真理性的大小,取决于文化生命本质认识的真假。以外在的生命现象为客观,以个体为实在,结合天象、物象、气象、社会状况等等,动态地、历史地、关联性地思考,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为目的,回到生命,反复检验、证实之后形成的生命本质的认识,比从象到象、不断地外在化的认识真实得多、可靠的多。
生命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本质不能在“象”的层面还原。
中医学在中国文化的主导下,将天文、地理、人事与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认识人,认人的生命本质,便把握住了生命的根本性质——阴阳。只要天地没有变,社会人事还存在,医疗的实际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中医学的本质化认识,就永远是真实的,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医疗实践,永远都不会落后,而且历久弥新。
生命本质是天人相应的本质。内在生命阴阳,因应于外在时空环境的阴阳,动态变化。要将具有生命真理的中医理论运用到现实之中,绝不能止步于生命现象(包括仪器等实验室检查的所有感知性获得的东西),绝不能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现象客观——症状、指标、影像等,去标准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本质。
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养生保健,必须尊重现世之人的生命,尊重现世之人的生存环境,把活生生的人作为认识生命本质和临床医疗的实际对象。形态理论,细胞因子,统计规范,循证医学,人都没有,有生命真理吗?
生命真理不是肉体形态的物质真理,而是阴阳的真理。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确立的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本质。
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医学是天人相应的医学。天人合一合在哪里,天人相应应在哪里?就在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黄帝内经》把中医的生命本质的认识,归结为一个“应”字,“应”是阴阳之“应”,生命之象反应内在生命的阴阳之应。“阴阳应象”,核心在阴阳,实质在“应”,表现为“象”。
“象”可以标准化地认识,头痛就是头痛,脚痛就是脚痛。“应”无法标准,时空是动态变化的,社会状况是动态变化的,生命之应视宇宙、日月、社会影响而动态变化,所以在活生生的人,昨天的标准,今天不一定适用,张三的标准,李四不一定适用。
感知,是形成、发展文化之术的敲门砖,以感知到的“象”为客观基础,联系、动态、深入,经过思维的升华、抽象之后,确立本质。生命的本质,以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为客观基础,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具有看不见、摸不着、拿不出的特征。因此实践之中要获得可靠的生命本质,需要以活生生的人为本,联系、动态地分析,中医理论才能在现实中还原,发挥其文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