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日记(二十一):印尼疫情下国人心态的变化
这不是一篇专题调查报告,只是老杜从微信里几十个相关的群和5000人的朋友圈里摘选下来大家的议论总结提炼了一下,也希望大家在留言里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
先记住印尼疫情的几个关键点:2月5日两国直飞断航,3月2日首例确诊,4月7日雅加达开始PSBB(大规模社交隔离),目前每天平均确诊500-1000人,还没有看到拐点的现象,政府似乎打算开始牛闹马(新常态)了。
在印尼的同胞基本上经过了“担心-恐惧-抱怨-无奈-期盼”五个阶段,当然,各阶段的界限并不明显,只是王八排队--大概齐。
1月下旬开始,当时国内疫情正在猖獗,在这里的同胞们一边担心国内亲人们的情况,一边积极筹款捐物支持国内抗疫。那时候印尼还没有发现确诊,人们的心态主要还是关注国内疫情的发展,虽然对印尼还没有确诊的情况大多还有怀疑,但是毕竟还没有官宣,觉得暂时在印尼还是比较安全。据说那时候国家曾经组织了巴厘岛的一次游客回国包机,200多人报名,最终登机的只有60多人。也包括了在一些项目里面的中国员工,心态暂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两国中断直航后,人们的心态开始有所变化,特别是印尼发现了第一例确诊后,回国的愿望日益强烈,很多人开始想方设法回国。老杜认识的十几位朋友都在那时候回去了。他们中间有做工程的,有干咨询的,有搞培训的,有卖燕窝的,有开饭馆的,有开矿的。。。回国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肯定也考虑了暂时回不来的因素。那时候一些人的主要心思就是:赶紧跑路,不想把命丢在印尼。
实例:一位大山里来的云南农民企业家,三个人到中苏拉威西巴卢考察海产品项目,疫情前俩人回去了,留下一个人继续考察。疫情来了,那个人再也不想待了,找当地接待他的华人朋友帮忙找到了我想回去,那时候只有包机了。最主要的是他没有印尼的电话卡,也上不了网,文化也不高,人生地不熟,巴卢的华人朋友让我关照一下。我给他安排了包机商老板,特意嘱咐了要点对点安排。幸亏那时候印尼国内还没有断航,他提前半个月回到雅加达,自己在宾馆里住了半个月,最后在包机人员的帮助下终于回去了。临行前他在机场打给我电话告别,说回头再来印尼时好好谢谢我,我想说您还是先别来了吧,话到嘴头又咽下去了。
接下来大家都回不去了,各种抱怨都出来了。
中小企业家: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没掉链子,捐款捐物,现在这边疫情严重了,我们都回不去了,战狼哪去了?即使千方百计费劲周折回去了,还要遭到一些人的白眼,我们招谁惹谁了。
项目员工:我们的工程结束了,合同都到期了,老弱病残孕,好多人还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回去包机?签下生死簿,企业不再管我们了不说,俩月工资也打水漂了,谁来关注我们这些弱势群体?
企业领导:疫情下我们已经不计成本尽最大努力做好了防疫安排,我们也想让人员正常流动啊,这么多的投资都搁这儿了,现在也不单是钱的问题了,我们不也一样困在这里吗?
航空公司:今年我们的都亏死了,我们也想飞啊,可是五个一。。。
驻外机构:我们只能做到上传下达,我们不是决策机构啊,企业的问题尽量还是自己消化吧。
政府:手心手背都是肉,国内这边疫情才刚好转嘛,输入型感染压力山大啊,这不,两国首脑电话也没少打嘛,再等等,再等等。。。
都是抱怨,爆出来都是负能量,疫情之下没有赢家。
回去的同胞暂时是回不来了,有的已经考虑在国内摆地摊了,有的百般无聊天天湖边钓鱼,有的这边已经交了定金,设备都生锈了也回不来,急死了。。。
留守的同胞们,为了生活,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开始搞外卖,有的给人修电脑,原来卖营养品的改行卖软件,原来当秘书的开始卖手机,原来当翻译的开始种菜,原来做旅游的开始卖化妆品。。。
最大的无奈还是要心不甘情不愿地与印尼人民共同抗疫,走进新常态,要学会与病毒这个没辙的“老婆”共舞。
2020活久见,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让坎坷人生重新定位。
期盼一:尽快开通直航,亲人合家团聚。
期盼二:病毒尽快过去,交往恢复正常。
期盼三:印尼措施得力,经济开始复苏。
期盼四:重启精彩人生,一切心想事成。
老杜的期盼就比较简单了:病毒不上身,小脑不萎缩,想去哪去哪,再写5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