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我还不知道自己学的啥专业

本科时每次被问起学什么专业,都觉得难以作答。

录取通知书上印的“英语(国际新闻方向)”呗,但对方几乎100%会问:“啥?到底是英语还是新闻?”

说是英语有道理,毕竟在外国语学院下面,而且精读高听口译笔译口语一个没落。但不要忘了英语系下面还有“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呢,人家似乎更“英语”一些。

说新闻也有道理,毕竟平时大家称呼我们是“国新专业”,而且国际新闻史新闻理论采写节目评析也都学了。但不要忘了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新闻学”,人家才是“正经学新闻的”。

“你们是复合型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忘了入学时谁说的这句话还回响在耳边,却早已被找实习找工作时的尴尬消磨殆尽——“我们招的是英语专业”“我们要学新闻的”“我......我......”

“语言只是个工具,你必须有自己的东西”,也忘了入学时谁说的。于是对“英语”有了些抵触,觉得“新闻”才是本质。

可“国际新闻”不等于“新闻”,如果以为国际新闻就是中翻英或英翻中,说大错特错也不为过——二者不仅相去甚远,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反。

拿最典型的会议新闻举个栗子。我们习惯的报道方式是XXXX年X月X日XXX会议在XX举行,出席会议的有XXX,XXX和XXX。会议指出......会议认为......会议强调......XXX,XXX和XXX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而按国际新闻的标准衡量以上报道价值并不大,甚至有段子说外媒记者很好奇:“会议”是谁?怎么每次开会他都发言?国际新闻会议报道关注的是会议是否达成共识,与以往的区别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种种此类,其实“我们的”新闻和“人家的”新闻差别还挺大的。

还记得课上讲,用regime这个词一定慎之又慎,因为它在外媒语境中代表对政权合法性的否认,说朝鲜要用DPRK不要用North Korea,不然立场就错了......“发音再地道一张嘴就是错的,没用。”

毕业时当然不再向四年前那样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复合型人才”。“你们专业的对口单位是哪里?”“对口单位”,好有年代感的词。

“国社国台啥的吧。”

“哦。”

“咱们专业还是很牛逼的,央视的王冠和朱华,还有鲁豫都是直系师哥师姐。”

“他们是很牛逼,可是和咱们没关系啊。”

彼时都因前途未卜而急躁,一脚踢飞路中央的易拉罐,锐利的摩擦声引起路人侧目。

“怪自己水平太低咯。”

凡是经历必有收获。学新闻之后再也不相信新闻。它不必说谎,只需要“有选择地呈现部分事实(selected facts)”就能混淆视听。

“你无法决定民众怎么看,但可以决定他们看到什么。”建构一个报道框架(news frame),让民众在框架之内“自由讨论”。

“共识”被成功“制造”(manufacturing consent),直至成为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独立思考的人成为异端登上黑名单。

学了四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是这些,感觉对这个世界都不会爱了呢。

但它们可能最接近真实。

其实我知道我们都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专业,却被别人的“不知道”所决定。

说这些也没意义。我们是倒数第二届,2013级之后这个专业消失了。

我没有什么可不舍的。像对所有属于曾经的事物一样,来了接受,走了别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