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角色系列(4):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
教师成为学习者,这个命题已没有多少新意,但实施的情况并不是太好。不爱好阅读的教师有之,不读书不看报的教师有之,对学习持排斥态度的教师有之,教师这个“天然”就应该以学习为己任的群体,反而成了今天需要强化学习、大力宣讲学习、鼎立促进学习的对象。
按理说来,教师作为与学生主要进行知识传递的群体,其施教的前提是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人生经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品德规范等,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学习积累。学习可以说是教师获得“看家本领”的前提条件。但事实上,学习似乎并没有直接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不少教师是在看教材、写教案、进课堂的重复劳作中实施着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少吸纳外在的知识,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人进行知识的交流与互换。没有了知识的更新,没有了外在信息的刺激,没有了经验的共享,使得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了机械性、重复性劳动。
虽然有些教师也在学习,但大体上属于“制度性学习”,也就是在由外力尤其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制度性活动中才有的学习,而没有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长期的、持续性活动,当作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比如,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前,我们的老师会集中学习,而且学习的状态和精神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如,在学校或其他部门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必须要参加的培训中,而且有一定的考核要求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的学习是认真的,是有成效的。这样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偶发性、不连续性,当然必要,而且确实有效。但对于教师而言,仅仅有这样的学习远远不够,“非制度性学习”成为常态,教师将学习看作是日常行为并且落实在行动中去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学习者。
我们常常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其实成为研究者的前提应该是成为学习者。近来,教师无学习背景的研究导致的恶果已逐渐出现。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了,教师可以从事一系列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了,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由不断反思提升智慧形成个人化理论了,但相伴而生的问题是,教师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占有为先导,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铺垫,研究常陷入低水平的循环和重复,既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也无法真正提炼出经得起考验的教育智慧。“个人化”的理论最终成为无法走出个人狭小思维空间的只能为个人所知的经验。
我们常常说要创建学习型学校,其实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前提是教师要成为学习者。学校并不因其名称中有了“学”字,好像就与学习有着至为密切的联系,没有学习氛围的学校并不鲜见,埋头于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学校并不稀奇。学校之所以如此,除却其管理层面的原因外,就是教师个体并没有真正把学习当做分内的事情,真正把学习作为教学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学校主要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其本身的职责就是学习;教师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注重学习,没有形成相互激励促进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要成为教学者,首先要成为学习者,而且这种学习不是在职前就能完成的,是要贯穿于职业活动的全过程,甚至贯穿于教师的一生的。教师自己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学生才有可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而掌握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自己热爱学习的情感态度,提升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占有信息的能力与本领。在这个方面,教师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