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尽美矣又尽善也(3-25)

孔子关于艺术的评价有其独特的标准,既重视艺术形式的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孔子不是简单地从娱乐的角度去评判艺术,而是提出了儒家关于艺术的政治标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韶,舜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等。

善,指乐舞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武,周武之乐,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艺术形式)美极了,但(内容)还不够好。”

古代圣人得到天下以后,都会作乐以歌颂王者得天下的功德。

《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用以歌颂舜帝之德,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因其艺术形式和道德典范给中国古代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后至唐宋不再见《韶》乐被表演的记载,渐渐为历史所湮没。

《韶》乐是歌颂舜帝的音乐,是圣人之乐;《武》乐是歌颂武王的音乐,也是圣人之乐。乐为心之声,《韶》乐和《武》乐都是表现圣人光明盛大的胸怀、兼济苍生的仁心。这两个乐章都可以说是尽美,但善比美的境界还要更深一层,善应该是圆满完美、毫无缺陷。为何孔子认为《武》乐“未尽善”呢?

朱子认为,舜位是尧禅让而来,这种继承尧之帝位的随顺自性,体现的是一种谦让之德。武王则不是继承商纣的帝位,因商纣王昏庸暴厉,武王举义师伐纣灭商,救百姓于水火,解民众于苦难。武王和舜相比,功绩相同,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爱民救民,但帝位的传承方式不一样,后者是用武力获得天下。依孔子看来,武王伐纣毕竟是以臣犯君,有悖君臣之礼。舜时期制作的《韶》乐跟武王时期制作的《武》乐,从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是“尽美矣”,因为二者的功业完全一样;从政治伦理和礼制的角度看,《武》乐显然“未尽善也”。

当然,关于《论语》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子虽为一家之言,也算是读懂了孔子的政治深意。

尽管孔子认为《武》乐“未尽善也”,但是武王伐纣却深受孔子称赞。孔子《易·革·彖》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评价。事实上,舜能受尧的禅让,是因为尧帝也是圣人;武王所处的时代遇到的纣王不是圣人而是暴君,纣王不可能禅让给武王,而且已不配做君,武王推翻纣王是顺天道、应民心。于是也有人认为,孔子所指“未尽善也”不是指武王的德行,而仅仅是指《武》乐里反映伐纣历程的征讨之声,不如《韶》乐反映禅让场面那样舒缓和谐罢了。

无论怎样理解,孔子所表达的本意都应该是,任何一种艺术,如果能做到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高度统一,那就是“尽善尽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