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5-13)

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是有形的知识,在别处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但关于人性与天道方面的道理,必须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把握其中的奥妙,不是在别处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文章,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知识。
性,天性,人性,人的本性。
天道,天命,自然界变化之道。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等方面的知识,依靠耳闻也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方面的道理,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自古以来,不少人认为孔子不谈人性天道,缺乏对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其实,如果深入研究《孔子家语》《易传》,就可以发现孔子对人性天道有不少论述,而且还有深入的思考和深邃的观点,是孔子独到的见解,弟子从别人那里是无法听到的。
任何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孔子早年主要思考的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多关注、看重社会治理,主张积极入世,十分注重对礼、仁的研究和探求。由于历经世事沧桑,生活经验日益丰富,思想观点日趋成熟。到了晚年,自然就会不可避免地深入思考人性天道等问题。
从孔子对《易》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最初,孔子仅把《易》当作卜筮之书,并不十分重视。后来读《易》居然从中发现了“古之遗言”,于是对《易》十分爱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学《易》:“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读《易》非常勤奋,反复研读,甚至把连接《易》竹简的绳子多次读坏又重新修好。孔子还说,老天早给我几年时间让我读到《易》,如果这样的话,我对《易》的智慧就能了然。
据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要》篇记载,孔子喜欢《易》甚至达到“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程度。对此,子贡十分不解,曾询问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解释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存)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則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則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孔子的意思是:对于《易》,我照着祝卜的方法做了,而着重观察它其中的德义。根据算卦而能明白其精深的数理,明白了这个数理而能领悟其德义所在,之后又能守仁行义而已。隐求鬼神佐助而不懂数理,这是巫的筮占;明白数理而不能感悟德义,这是史的筮占。对史和巫的占卜,我也向往但并没有照着去做,基本上反对将《易》只用作占卜。后人责怪我孔丘,可能就是因为我学《易》吧?其实我只是感悟《易》的德义而已,我与史、巫等学《易》方法可能相同,但最终达到的目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君子修养德行以求福,所以很少祭祀;践行仁义以求吉,所以很少占卜。对于《易》,我们或许应该把祝巫占卜等行为放在次要位置上吧?子贡听到先生的这一番解释,由衷地发出上述感叹,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除了从《论语》窥见孔子的思想观念,七十而知天命的孔子还给他的弟子们口授了什么样的认知和感悟,我们不得而知。有幸的是可以看到《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实施礼仁之道就是要尊重、顺应人们善良的天性去加以引导,按照这种人道原则去进行修齐治平。这种观念显然已经超越孔子年轻时代对于礼、仁的追求,而上升到修道的层次,君子何以不器、何以守中、何以致良知?其用之妙,存乎一心,一直为后世所用而泉源不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