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海标老师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头晕一例
赖海标老师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头晕一例
孟繁甦
病例
冯某 男,35岁,2020年12月28日首诊。
主诉:头晕2个月
现病史:2个月前自驾游到西藏,回来后开始出现头晕,呈昏沉感,有时恶心,眼干,便溏。舌淡红润,脉细。辅助检查无特殊。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饮逆
西医诊断:头晕查因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7剂,每天1剂,水煎温服,每天2次。
2021年1月4日复诊:
头晕呈昏沉感减轻,已无恶心。眼干便溏好转。舌淡红润,脉细。
7剂,每天1剂,水煎温服,每天2次。
跟师体会
患者用药一周后头晕及昏沉感明显减轻,赖海标老师给我们讲解用方思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此患者表现为头晕、昏沉感,有时恶心,便溏,舌淡红润,此症状群符合上述条文。究其原因,患者脾阳亏虚,不能温化水饮,饮邪上犯扰及清窍,故发头晕、昏沉。水湿不化、下注肠道则发为便溏。舌淡红润提示水饮不化。
苓桂术甘汤中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宁心,桂枝与茯苓合用,能通阳化气、畅利三焦;白术健脾燥湿,与茯苓淡渗利水合用,是常用健脾利水的药对。因患者时有恶心,故加小半夏汤以降逆止呕。二诊时药已中的,再加泽泻,与白术配伍为泽泻汤,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之意,泽泻汤加强利水渗湿之作用。加牛膝能引水下行。方虽小,但缓解头晕等症状迅速。
赖海标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临床疗效是对我们学习效率的考验。方证对应是《伤寒论》的核心。证有多种,包括主证、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主证决定全局,是疾病的主要病机,临证时候需要分析主证、抓住主要矛盾,所选方需要与主证对应,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兼杂症状可随着主证的改善而改善,或者在主方基础上稍微加减,则可解决问题。“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方证对应的总原则,临证时做到“有是证则用是方”。
赖海标按
水饮内停是中医常见病理现象,有形之水饮常趋于下,停滞于膀胱、肠道、下肢等,无形之水气常逆于上,凌心犯肺、上蒙清窍等。水饮内停的病因、病位以及兼夹证不同,则治疗也不尽同,其治疗原则当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具体治法可据证采用温阳、行气、开表、利水、通络等方法。本案为脾失健运,水饮内停,水气上逆,凌心蒙窍,则头晕昏沉,恶心舌润;水湿下趋肠道则便溏;脾不散津,津液不能有效输布,故眼干脉细。一诊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培土利水,降逆和胃;二诊时胃气已和,加强渗淡利水功能,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怀牛膝引药引水下行,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