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的历史3

劉姓的历史源流

作者:刘水龙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1990年,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亿人口的5.4%。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刘姓的确分布很广,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刘姓在今日中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具体从刘姓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这4省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别集中居住有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这里的刘姓分别占本省总人口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占了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6%。

刘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占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总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占30.4%;再次是A型,占28.4%;AB型只占9.6%。

五、宋元风云

进入宋朝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开始南移。与此同时,由于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倾向。与这种大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刘姓历史发展到宋朝以后,整个族姓中的精英部分似乎也已南移。

这个时期,刘氏族姓更是彻底地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历史包袱,转而以普通大姓望族的身份效力于新的朝廷,主要从文化、政治上来谋求发展。于是,在东南有建阳刘氏五忠八贤,在江西出现了新喻墨庄刘氏等文化大族。 但宋元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刘姓家族也因此涌现出以刘锜为代表的一大批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和军事世家。

1、刘姓最庞大的支系--客家刘氏

⊙客家刘氏的渊源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蜀汉亡后,刘永徙居洛阳。五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 刘永14世孙刘虬曾住今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刘永24世孙刘贿,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阳迁江南,又迁今浙江金华。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刘贿的儿子,刘永25世孙)为避黄巢之乱,与兄刘祺、弟刘禋(刘翟),南下避乱,兄弟三人失散。刘祺避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其裔创潮安东津、普宁桂花篮派系,分居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刘禋迁居安城(今江西吉安)。

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又称唐中代始祖,谱称东派);生四子:天锡、天瑞、天明、天诚。天锡于唐懿宗时登进士第,官至观察使,罢官后随父避居宁化石壁。刘祥的孙子刘沐,钦点状元,博学多才,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刘氏的第一部族谱。

刘祥四世孙龙图,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任,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任河南转运使;七世孙参常,任官河南怀庆府尹,创建客家刘氏的第一座家庙---汀州刘氏家庙,以祭祀始祖刘祥;九世孙月清,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孙世春田,南宋高宗时,官虔州判官,敕赐紫金光禄大夫;十三世孙贵盛,官授浙江金华府;十四世孙龙,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刘龙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

刘开七,字必高,号三郎,宋元之际人,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官任潮州总镇,时率兵往兴宁岗背平乱,卒于营,墓葬在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岗背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因任职于粤,所以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等处立业,故被尊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字清淑,生于元初,27岁登进士,任江西省赣州府瑞金县令。在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墓葬于江西瑞金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刘龙(广传的爷爷)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广传生14子,86孙,360个曾孙,分布江南各地居住。因裔孙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以便认祖归宗: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广传十四子(谱称十四大房)及其裔孙分布情况:

第一房 巨源,字之,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东济南府中宪太夫。追赠参三郎。妣苏氏、冯氏、林氏、杨氏;生八子:大万、福二郎、俊三郎、宗远、明远、仲六郎、暂九郎(千七郎)、三十三郎。原住兴宁北厢龙归洞(今兴宁黄陂陶古)走马岭下广传公祠。后裔分居兴宁、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潮安、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和平、乐昌、湖南、四川、江西兴国、寻邬等处。

第二房 巨湶,讳生(1359~1440),字睿夫,官授湖南宝庆府尹。妣张氏、李氏、谢氏;生八子次: 元浩、法缘、乾正、千四郎、万五郎、满江、法宣、念九郎。原住梅县水南坝蛇坑。后裔分居梅县、兴宁、平远、大埔、龙川、五华、惠来、湖北、江华、万安、广西梧州,江西寻邬、吉潭、四川等处。

第三房 巨汌(1360~?),字华,明朝洪武年官授成都府内江县令。妣马氏,生二子:致中、致和。居广东兴宁合水双溪岭上。后裔分居梅县、连平、顺天、大埔、韶关、翁源、英德、丰顺、拮阳、海阳、江西赣州、陵潭、南康,浙江、湖南、广西柳州、柳江、庆远、福建永定、南平松溪、四川、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海外等处。

第四房 巨渊,讳叶,字英,渔琴。妣朱氏、练氏、叶氏、陈氏、李氏。官授浙江宁波府副总府。于元朝至正廿二年壬寅岁(1362年)12月19日戌时建生,享寿90岁。原住海洋丰政都(今丰顺叶华)。生八子:滤(致聪)、澐(致明)、清(致通)、瀣(致高)、澄(致松)、洤(致祥)、沧(致沧)、深(致深)。后裔分居梅县、兴宁、丰顺、潮安、惠来、饶平、揭阳、平和,福建漳州、厦门、 诏安、云宵,江西徐州碣石,山东青州、台湾等处。

第五房 巨海,讳良,字子华。妣李氏、胡氏、罗氏、简氏、高氏、巫氏、方氏;官授云南都转运使、刺史。生于1364年9月11日子时,享寿68岁。居南雄府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生九子:贵初、贵宁、贵宗、贵祖、贵科、贵魁、贵林、贵诚、贵祥。后裔分居顺德、新会、江门、曲江、仁化、乐昌、清远、连山、番禺、南海、中山、增城、河源、肇庆、阳江、高要、梅州、江西省兴国,广西桂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第六房 巨浪,讳善,字叔平。妣曾氏、张氏、陈氏;登进士第,官授云南云阳县令。生于1365年5月24日寅时。原住福建上杭,生九子:高千郎、成宗郎、铁三郎、六十六郎、仕七郎、仕八郎、仕九郎、孟宽、孟仁。后裔分居兴宁、大埔、梅县、五华、蕉岭、龙川、潮阳、丰顺、揭西、曲江、连州、乐昌、东莞、河源、惠州、汕尾、上杭、广西桂平、象州、博白、北流、四川保宁,香港、台湾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第七房 巨波,讳涛,号才,字牧村。妣曾氏、谢氏、梁氏、万氏。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学政。生于1367年4月初十日午时,享寿84岁,居广东惠州归善县(惠阳)学堂背,共生五子:登科、登榜、登国、登堂、登祥。后裔分居河源大埔围、梅县、大埔、平远、蕉岭、翁源、惠东、深圳、兴宁县、江西瑞金、龙泉、会昌、赣州,福建漳州、汀州、武宁、永安、四川等地。

第八房 巨涟,讳优,字子威,官任山东泰安、安徽安庆府尹,生于1368年2月13日亥时,享寿95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于兴宁县水口盐米沙筑室开基。妣张、白、李孺人。生八子:君玹、君琳、帅腿、议十郎、十三郎、七十三郎、八十四郎、九十九郎。后裔分居兴宁、丰顺、梅县、平远、蕉岭、五华、拮东、拮西、潮州、潮阳、汕头、饶平、惠来、海丰、陆丰、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东、博罗、增城、连平、翁源、韶关、曲江、广州、河南、从化、电白以及广西贺县、湖南岳阳、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北京、江苏彭城、香港、台湾等地。侨居外地者多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第九房 巨江,讳吉,字元贞,号炎生。妣许氏、巫氏、杨氏、赖氏、骆氏。官授广西大平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封为三海关大将军。生于1369年正月初四日午时,享寿98岁,居江西南安府大余县城内。共生七子:城清、城河、城海、城沆、城汉、城涌、城池。后裔分居江西兴国、丰城、安福、泰和、寻邬、吉水、万载、龙南、定南,广东梅县、南雄、和平、龙川、翁源、兴宁、惠州、长宁、廉州、深圳布吉板田村,福建永安,山东等地。

第十房 巨淮,讳庆,字吾桂。妣余氏、石氏、吴氏、赵氏。官授湖北宝庆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调任河南府。生于1371年2月14日未时,享寿70岁,居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仙嶂村。生五子:万渊、万习、万忠、万宗、万江。后裔分居广东梅县、曲江、翁源、乳源、高州、廉州、连州、雷州、徐闻、文昌、新义、广宁、海康、电白,广西钦州、万州、兖州、槟榔,湖南浏阳、桂阳、长沙,江西会昌、石城、兴国、四川等地。

第十一房 巨河,讳贞,字子笏。妣梁氏、颜氏、邓氏、罗氏。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学士,官授湖南宝庆府、山西提学使,后调任河南归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原住江西庐陵(今吉安)。生于1372年3月初三日卯时,享寿93岁。生六子: 时泰、时济、时通、时贵、时吉、时祥。(又传巨河公生子十人,时齐、时显)后裔分居江西吉安、寻邬、卢陵、建昌、瑞金、兴国、安福、吉水、龙南、定南、赣州、宜春、贵溪、广信、南昌,广东梅县,兴宁、平远、蕉岭、连平、紫金、惠州、湖南、香港等处。

第十二房 巨汉,讳禄,字祥、天阁。妣黄氏、钟氏、彭氏、古氏。官授司马,赠中宪大夫。生于1374年10月初一日寅时,享寿84岁。居安南府大余县。生四子:念一郎(凤山)、念二郎(凤林)、念三郎(凤祥)、念四郎(凤梅)。分居福建汀州、宁化县城、上杭、永定、永丰、漳州、福州、泉州、厦门、长汀,广东肇庆、五华、大埔、揭阳、潮阳、翁源、兴宁、梅县、江西、湖北武昌等处。

第十三房 巨浩 ,讳瑞,字安赴。妣梁氏、罗氏、张氏、胡氏、邝氏。官授贵州省提督刑按察使。生于1382年5月15日寅时,原居贵州省贵阳城内,生六子:清、昌、利、衍、潜、庆。后裔分居梅县、广西桂林、郁林州、平乐,江西吉安,云南昆明等处。

第十四房 巨深,原名光,字惠华。妣董氏、田氏、伍氏、邱氏、钟氏。军功起家,官至提锦衣亲军指挥使司、京师(北京)九门提督,即京都指挥使、京府大都督。生于1388年11月初七日子时,享寿80岁,居福建省崇安县金华围,生二子:汤(集昌)、浪(集文)。后裔分居北京海门、顺天府良乡,江西临江府各县,浙江杭州,湖南,广东翁源,兴宁罗浮等地。

客家刘氏先民由闽入粤肇基潮梅,世代繁衍。分迁梅县开基的有:

长房巨源公,长子大万派下:启裔居雁洋,生子居洋,开基西阳龙坑;文响开基南口赤水;仰峰开基三角镇约亭顶;大四郎开基梅西罗墩;凤岐开基梅城东较场。第三子俊三郎派下:七郎开基白宫湖洋尾;怀德开基丙村九人峰;处士开基丙村长塘唇;大舒开基丙村横径。

二房巨湶公,长子文兴派下:万四郎、万六郎开基松源,分龙牙、大埔三河;万春开基东郊蓝塘下。次子法缘开基畲江太湖洋合子里,分江西兴国、丰顺黄径塘、留隍、岗下围、大面岭、叶华、广西;其派下:法宗开基畲江彰三塘、法宽开基畲江太湖洋澄洞、法容开基畲江太湖洋合子里;君旺开基东厢三坑塔下。第三子乾正徙水南坝,分梅县各地、蕉岭油坑、平远东石下、江西兴国;其派下:长子法海开基梅西田福;汝永开基东厢草塘,分毛里求斯等地;次子淮海派下:嘉旺开基东郊百子岗;第三子得成开基水南三板桥,其派下:华宇开基长沙澄坑,尚义、尚智、尚信开基程江扶贵,汉冲开基丙村银场、银屎;第六子满海派下应福开基东厢大旺口。第四子万四郎派下:其后裔分居洋文、丙村。第五子万五郎派下:月溪开基南口车陂。第六子满江开基梅西龙虎、石坑,分湖广道州、江华、万安/五华、龙川。第八子念九郎开基南口寺角上、分南口隔子里、圩尾、茶塘、官坑、潭头角、菱角塘、猫头石下、锦屏、兴宁径心、官塘、大村里。(耆叟九世孙程南开基水南豆子脉、梅野开基白土透水塘)

三房巨汌公,其后裔七九派下:开基松口、北贤迁城北大径口、又分惠州、连平龙花坝乌坑塘。

四房巨渊公,其后裔怀泉开基水南溪宫坝创三栋屋、分下黄坑、丰顺沙田。

六房巨浪公,次子成宗派下有迁居西阳、大沥口、丙村、丰顺坪上、潮阳深溪、普宁牛浦、曲江、连州等地;六子仕八郎派下:彦举迁居洋文,生念一郎,念一郎生定仁,定仁生四子:大郎、二郎、巨岳、巨嵩;大郎、二郎迁居广西桂平、象州等地;巨岳之裔居洋文,有迁丙村、丰顺等地;巨嵩开基古田塔子岌,传北田开基城东,月堂迁海丰热水开基,还有迁丙村、五华、东莞黄洞、四川及港、台、海外等地开基立业。

七房巨波公,长子登科派下文渊开基程江古塘坪;次子登榜之第七子万五郎开基南口黄坑、分丰顺坪上、潮阳深溪。

八房巨涟公,第六子君禄开基瑶上东门,分江西遂州大亨村;派下法游开基瑶东、法岳开基上黄塘;莘野开基赤竹凹;永盛、永昌开基下黄塘半岭,永重开基南口车陂。

九房巨江公,第三子城海派下千四郎之裔顺宗开基城北扎田。

十房巨淮公,次子万习派下嵩开基梅西石赖;第五子万江派下:泗海开基梅州黄竹径,德善开基石扇象村、德睦开基梅城东门外、分东厢蓝塘、城西长巷内;德缘原住黄竹径。

十一房巨河公,其后裔鸾开基梅南新塘;第六子时祥派下福祥开基南口车陂塘坑口。

十二房巨汉公,第三子念三郎派下旭源开基隆文坑尾村、分大埔沿埔坪。

十三房巨浩公,长子清派下裔孙祖望水南湾下梅塘,又分江西兴国高兴乡;其长子民健开基瑶上松水村、次子民礼开基南口马山肚里。

上列十二大房之裔系,分布在梅城和梅县辖属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畲江、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雁洋、三乡、松口、松南、松东、松源、桃荛、隆文、白渡、扶大;梅江区辖的东郊、西郊、长沙、三角、城北等共32个农村乡镇,160个管理区(居委)。人口逾千人以上的有畲江、南口、松源、瑶上、城北、梅西、丙村、白渡8个乡镇,以畲江为最。畲江刘姓分布在红星、新化、太湖、彰三、彰坑、双龙、松林、成山、公和9个管理区,共有1286户、6133人。

现在海内外客家民系的刘姓绝大部分属刘祥的后裔,人口占刘姓总人口的33.75%。明清以后,客家刘氏14房子孙又纷纷向闽粤以西地区和海外(以南洋为主)迁徙。至此,客家刘氏已广泛分布于梅州六县一市一区和广东四十余个县市以及福建、台湾、广西、两湖、四川、贵州、江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云南等省,港澳等地区和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南美,非洲,是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的宗族。

著名的客家刘氏人物有:刘亚楼(1910-1965),福建省武平县桃澜区大洋泉村人,上将军衔、空军司令员;刘复之(1917─),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约亭人,曾任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三姐,唐朝梅县松口镇人,人称"歌仙",四面八方的一直没人唱赢她,后来,她坐船离家到广西唱歌去了。

香港刘氏大部分属于中山刘氏中的客家刘氏。著名人物如刘汉华既是太平绅士,又被英国女皇授予BEM勋衔,曾任香港拯溺总会会长、交通安全队总监等职;刘德华(籍贯广东江门市新会县)被誉为影视界的"天皇巨星"。

印尼历史上的兰芳共和国第四、八、九届大总制刘台二、刘亮官、刘鼎,都是祖籍广东梅县的客家刘氏。

2、宋代文化巨族——新喻墨庄刘氏

江西新喻墨庄刘氏崛起于五代,盛兴于北宋,后裔兴旺,实为刘姓之望族。新喻墨庄刘氏以高文化素质为本宗族特点,自刘式以来,这个家族在7代之内产生了18名进士,孕育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考古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

  新喻即今江西省新余县。据江西《刘氏族谱》和刘敞《先祖磨勘府君(刘式)家传》记载,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这个家族原来世居彭城,直到西晋末年,有一个刘交的第18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吉安市安福县)太守。

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刘姓大本营所在地北方彭城一带也兵荒马乱,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是在他任职的江南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定居下来。刘遐的后裔不但人丁非常兴旺,家族势力也很强大,构成今日江西和相邻的福建、湖南刘氏族姓中的重要部分。 直到唐朝末年,这个家族有个刘逊,又从庐陵迁居新喻,后裔发达,形成新喻刘氏。

族谱所记从刘交到刘逊的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刘遐→刘启→刘岱→刘芾→刘乔→刘彦→刘德杰→刘时济→刘秦→刘延年→刘铨→刘行恕→刘性→刘朝宾→刘敏→刘守文→刘逊。

上述世系中,刘乔,在刘宋时任安成王右常侍,以贤能著称,他死后著名文学家江淹曾为他撰写墓铭。刘延年,隋朝时官任吏部尚书郎。隋朝灭亡后回乡隐居不仕,生二子:刘铨、刘锡。刘铨生2子:刘行忠、刘行恕。其中,刘行忠官任唐秦州道行军副总管。刘行恕娶丞相姚宗之女,生子刘忱。刘忱764年进士,官任临察御史。刘锡生2子:刘行志、刘行思。刘行思出家为僧,法号泓济禅师,为一代高僧。

⊙刘式与新喻墨庄刘氏的崛起

  新喻刘氏开基始祖刘逊生子刘超,刘超生刘逵,刘逵生刘琠。刘逵、刘琠父子生活在五代,因时局混乱,二人都隐居乡下,没有出来做官。刘琠,事父母以孝闻名,乐善好施,是大善人。刘琠去世于943年,高寿99岁。刘琠娶夫人欧阳氏,生5子:刘晟、刘昰、刘式、刘阶、刘详。

刘式,是生活在五代后宋初的一位知名人物,《宋史》卷267有传。 刘式的学识成就,受到南唐著名学者徐铉等人的称赞。 975年,宋朝统一南唐,刘式也投降宋朝,在宋太宗时期先后任大理封丞、赞善大夫、监通州丰利监、判三司都磨勘司、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等职。其间,刘式还代表宋朝,以秘书丞的身份出访过高丽(今朝鲜)。刘式是以其财政方面的成就而留名青史的。刘式针对财政困境,提出了许多办法,如通过加强流通渠道来促进生产等,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统计、审计。

刘式娶妻陈氏,生有5个儿子:刘立本、刘立言、刘立之、刘立礼、刘立德。 刘式的妻子陈氏是一位非常优秀贤惠的母亲,被称为"墨庄夫人",新喻刘氏家族也从此以"墨庄"为堂号。 刘立之有5个儿子:刘元卿、刘真卿、刘敞、刘攽、刘放。刘立之的三子刘敞和四子刘攽,是名闻天下的大学者,新喻刘氏的最杰出人物。

⊙墨庄刘氏显祖刘敞事迹

  刘敞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刘敞步入仕途后,先在蔡州通判,不久在中央政府任直集贤院、权度支判官、三司使、右正言、知制诰、集贤院学士等职,深受宋仁宗的器重和亲信。他曾奉命出使契丹,因熟知山川道路形势和珍禽异兽形状,使辽人大为叹服。后来,刘敞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过扬州知府、郓州知府、知永兴军。刘敞晚年回到朝廷,先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任集贤殿学士、判南京御史台。刘敞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最主要表现在对儒家经典《春秋》的研究和对古器物的研究。在《春秋三传》的研究方面,刘敞不拘传注,开宋人批评汉儒的先声。刘敞还是中国古器物学、考古学、传统金石学和青铜器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先秦古器记》。 欧阳修与刘敞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他在读书时每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向刘敞请教。

  刘敞有4个儿子:刘定国、刘奉世、刘当时、刘安上。刘奉世也是宋朝比较有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属于元祐党人之一。刘奉世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刘旦。

⊙史学大师刘攽的杰出成就

  刘攽与哥哥刘敞一同中庆历六年进士。刘攽仕途比较坎坷,他先在州县做了20多年的地方官,才被调到中央做国子监直讲。直到熙宁年间才任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在政治上,刘攽是保守派。后来王安石变法,刘攽极力反对,被王安石排挤出中央,贬为泰州通判,后改为曹州知府。此后,历任开封府判官、就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襄州知州、秘书少监、蔡州知府。晚年任中书舍人。刘攽在历史学的研究上最有成就,是宋朝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刘攽在历史学上的主要贡献,首先是他协助司马光并参与了伟大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资治通鉴》是在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最伟大的史学经典,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刘攽在其中主要负责承担刘姓祖先创业的两汉部分的撰稿工作。刘攽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官仪》3卷、《经史新义》7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多种。另有与哥哥刘敞和侄儿刘奉世合著的《汉书标注》。

  ⊙墨庄刘氏后裔的情况

墨庄刘氏在刘敞、刘攽之后,虽然没有再产生非常有名的人物,但这个家族一直将诗书作为传家之宝,长期以来以读书科举为业,因而数百年来一直能维持其文化望族的家声。

刘敞兄弟之后,墨庄刘氏在刘式的第六代又有刘靖之、刘清之、刘性之、刘诚之考取进士,第七代也有刘孟容、刘成季等人考取进士。刘清之的也有2个儿子:刘谊季,将仕郎;刘成季,也是进士。刘攽子刘方雄,刘方雄子刘襄,刘襄子刘龟年,刘龟年生二子:刘孟容、刘孟将。

今天,墨庄刘氏的后裔人丁兴旺发达,是江西刘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八闽望族——福建五忠八贤刘氏

⊙福建五忠八贤刘氏

在宋代文化思想史上,福建的五忠八贤刘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家族因前后有5人被封为忠公,所以世人又称之为"五忠刘氏",其家族祠堂也因此取名叫"五忠堂"。又因出了8位贤达之士,后人为之立祠,叫"八贤祠"。因此,世人也称这支刘姓大族为"五忠八贤派"刘氏。在中国文化史和刘姓家族史上,五忠八贤刘氏的影响和地位绝不亚于墨庄刘氏。

所谓"五忠八贤",包括福建建阳五忠和福州八贤,细分又为崇安五夫里三忠、建州麻沙里二忠、福州凤岗三贤、福州长乐五贤,具体是指福建建阳崇安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韦合、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福州凤岗的著名理学家刘彝、刘藻、刘康夫和福州长乐的理学家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等。

福建五忠刘氏来自长安,是唐代"刘氏七大房"中的京兆武功刘氏----宰相刘文静的后裔。他们都尊唐朝末年的光州大都督刘楚为入闽始祖,是在唐朝末年迁徙入闽的。自刘文静到刘翔的世系如下:刘文静--刘稚--刘蕃--刘君复--刘庄--刘昱--刘璇--刘荆--刘德明--刘籀--刘致道--刘于--刘沼--刘楚--(刘翱、刘翔、刘翘、刘翊、刘丰、刘豳)。

⊙崇安五夫里刘氏

刘氏入闽以后,又分为东西两族:崇安五夫里刘氏为东族,麻沙刘氏为西族。

东族刘氏即崇安五夫里刘氏,以光州大都督刘楚的儿子刘翔为始祖。刘翔,字图南,北宋初人,对《易经》有研究,曾历任蕲春县尉、福州教授、潭州教授。刘翔生子刘庸,刘庸生子刘光位,刘光位生子刘玉,刘玉生子刘文广,刘文广生子刘太素。

这支刘氏在福建建宁崇安五夫里落籍开基之后,经过了几代人开拓,到北宋后期也即刘翔第6代孙刘太素时,族人开重视读书治学,成为宋代文化望族。刘太素所生的2个儿子刘民先、刘民觉就是北宋中期闽中知名的学者。

刘民先娶妻黄氏,有3子:刘韦合、刘韡、刘韫。刘韦合,字仲偃,1094年进士,因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受到宋钦宗的器重,升为资政殿学士。1126年,金人大举南下,刘韦合出任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汴京的防守事务。11月,金兵攻陷汴京,俘虏宋徽宗和钦宗2位皇帝。刘韦合奉钦宗之命出使金军大营议和。金军仆射韩正对刘韦合说,金人将会重用他。刘韦合不愿意背主求荣,自杀成仁。

刘韦合娶李氏、吕氏,生有3子:刘子羽、刘子翼、刘子翚。这兄弟三人都是南宋初的著名文人,还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老师。

刘子羽(1097--1146年),字彦修,早年随父在军中,南宋初任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受知枢密院事张浚的器重,张浚宣抚川陕时,辟刘子羽为参议军事。后张浚率5路大军进攻金兵,在陕西富平被金兵战败,刘子羽力主坚守蜀地,并亲自单骑北上秦州,召集宋军旧将余部,又重用吴玠,派他守卫大散关。此后,刘子羽以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的身份,率部驻守关中、汉中,与吴玠等人力抗金兵,为大宋保全了蜀地。1134年,因富平之役与张浚一同被免职。不久复出,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再次镇抚川陕一带。此后,刘子羽几度宦海沉浮,于1141年任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徽猷阁待制。因力主抗金,晚年受投降派秦桧打击排挤,再次被免职。刘子羽不仅是抗金将领,而且学问渊博。他与吏部侍郎朱松相交莫逆。朱松去世时,将儿子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羽与弟弟子翚一同教导朱熹,将他培养成人。

刘子羽娶熊氏、卓氏,生3子:长子刘珙;次子刘瑺,任承务郎,过继给叔叔刘子翼为子;三子刘玶,任从事郎,也过继给另一个叔叔刘子翚为子。

刘子羽长子刘珙(1122-1178年),字共父,1142年考取进士。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泉州知府、瞿州知府、潭州知府、湖南安抚使。后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不久又任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成为当朝宰相。后因坚持己见冒犯孝宗皇帝,受到降职处分,被再度调离中央,到地方任职。先后出任隆兴知府、江西安抚使、知荆南府、湖北安抚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最后升任观文殿大学士。 刘珙生刘学裘,居京口,形成京口刘氏。刘学裘以父荫补承奉郎,长期担任州县地方官,最后任中散大夫。生子仁美。刘仁美生3子:刘嘉公、刘义公、刘善公。

刘子羽的三弟刘子翚(1101--1147年),字彦冲,号屏山。早年以父荫进入仕途,历任承务郎、通判兴化军、莆阳郡丞、承议郎。30岁时,因父亲殉难,辞职归隐于福建五夷山长达17年之久,与当时大学者胡宪、刘勉之、朱松等为道义之交。受朱熹父亲朱松所托,与兄刘子羽一同担负起朱熹的教育培养事宜。刘子翚无子,以哥哥刘子羽最小的儿子刘玶为后。刘子羽的二弟刘子翼,字彦礼,历任南宋朝广东转运判官、抚州知府,信州知府、建州知府。

刘玶(1138-1185年),字平父。历任从事郎、修职郎、邵武军司法参军。后辞官隐居,在武夷山下种地耕田自给,与朱熹等大学者名贤等相交唱和。刘玶娶直阁学士范如圭之女为妻,生有6子:刘学古、刘学博、刘学圃、刘学正、刘学箕、刘学稼。

刘学古,历任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临桂县令。早年随朱熹学习,后娶朱熹的女儿为妻,因而成为其女婿。刘学箕,字习之,也是南宋闽中著名学者。刘学箕恬于仕进,不到50岁就在南山下隐居。刘学博,将仕郎。

刘学稼生刘广钦。刘广钦从崇安五夫里迁居安徽祁门县,生子刘伯祺。刘伯祺生刘金孙,刘金孙生刘定,刘定生刘柽。刘柽从祁门迁到润州丹阳(今常州),生刘资。刘资生刘镕,刘镕生刘伯涟,刘伯涟生刘克,刘克生刘元。刘元由丹阳迁靖江之戏鱼墩,后裔遂繁衍形成戏鱼墩刘氏。

⊙崇安五夫白水刘氏

崇安五夫里除刘翔后裔号称东族外,还有另外一支居于白水的白水刘氏。这支刘氏以入闽始祖刘楚的儿子刘豳为开派祖,在宋代也因出了朱熹的岳父白水先生刘勉之而名闻全国。

刘楚儿子刘豳(刘翊),官任将作监簿,唐僖宗乾符年间,随父兄入闽,肇基建阳马铺,生九子。刘豳这一支刘氏直到第6世刘滋时,才开始以文学崛起于世。刘豳第6世孙刘滋,字润之,建州崇安五夫里白水人,1005年进士。曾做过9个郡的地方知府,后任尚书职方郎中。刘滋的儿子刘照,官任朝请郎。刘滋的孙子刘元振,字君式,也是北宋时期闽中著名学者。

刘元振的儿子刘勉之(1091-1149年),是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朱熹的岳父。刘勉之师从二程弟子涪陵人谯定,学习伊洛心学,与另一理学家胡宪是同学。后因厌恶科举,离开太学,回乡与胡宪、刘子翚往来。中书舍人吕本中将他召至临安,欲重用。但为秦桧排挤,终不得志。刘勉之与朱松是好友,朱松因要儿子朱熹拜他为师。

刘勉之娶连氏为妻,生二女:长女嫁朱熹,次女嫁朝奉郎范念德。无子,以堂弟的儿子刘思温为后。刘思温也无子,又另抚堂弟之子刘澧为后。

⊙福建西族刘氏

福建西族的开派始祖,是刘楚的长子刘翱。

刘翱(868-935年),879年任通仕郎、遂州府记室参军。黄巢起事后,刘翱随同族祖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讨伐黄巢,平定暴动有功,升检校尚书。895年,刘翱以散骑常侍身份聘任建州太守,奉诏率部镇守建州(治今建瓯)。901年,升任少府丞,后改少府监,封开国公。后裔遂留在福建,开基于建阳麻沙,是为麻沙刘氏。

两宋时期刘氏西族的杰出人物,主要有刘植,官任陕西宣抚使;刘居之,任翰林承旨;刘川,光禄大夫、天章阁待制、广南提刑;刘崇文,荣禄大夫、四川总领、工部尚书;刘钦,殿中侍御史;刘洪甫,签枢密院事;刘园,武经大夫、唐州刺史;刘颗,武翼大夫、安西都护总管;刘纯,太尉、忠勇侯;刘以奇,福州指挥使;刘中,浔州知府;刘衍,江陵知府;刘观,中大夫、秘读学士。

⊙福州凤岗刘氏

这个家族以刘存和他哥哥刘在的儿子刘昌祖为入闽开基始祖。

刘存和刘在是刘楚的族兄弟。他们同是晋朝水部都尉刘衍和唐朝开国元勋刘文静的后代。其传递世系如下:刘文静--刘稚--刘蕃--刘君复--刘庄--刘昱--刘璇--刘荆--刘德明--刘籀--刘致道--刘于--刘滂--刘存。

刘存,字一心,号淮叟。原籍河南光州固始,881年统兵入闽,先于893年抵达福建的欧冶,后又与侄儿刘昌祖一同迁居福建怀安凤岗(今福州市西北),后裔繁衍兴旺,形成著名的福州凤岗刘氏。刘存有8子,其中长子刘昌龄,又名行全;次子刘昌嗣,迁居湖南;三子刘昌祚,又名贻水。

刘在,居光州。生三子均随伯父入闽:长子刘昌茂,字贻本,入赘侯官司水西灵凤里,后裔为今南屿刘氏;次子刘昌荣,字贻仁,居闽县君竹山,后又迁刘岐乡;三子刘昌祖,又名刘贻孙,字守仁。

刘在第三子刘昌祖官任唐司马参军,881-884年与伯父刘存一同佐王潮入闽,居福建怀安凤岗。在入闽平乱时阵亡。刘昌祖娶王审知的姐姐王氏为妻,生刘公钦。刘公钦后唐(927年)进士。刘公钦生二子:刘济、刘渥。刘济生二子:刘炳、刘晖,刘炳928年进士,官任从政郎。 刘渥,过继给族叔刘公较(刘昌龄或刘昌祚之子)为子,后周(955年)进士,官任殿中丞,生四子:刘晔、刘阳(刘若虚)、刘若冲、刘昕。 刘晔,1012年进士,官任都官员外郎。刘昕进士,从政郎。刘阳,进士出身,赠光禄大夫,生子刘彝。 刘彝(1015-1091),少年时跟随胡瑗学习,1046年考取进士,历任朐山县令、都水丞、处州知府、银青光禄大夫。刘彝的儿子刘淮夫,曾任台州判官,后任监江宁酒务,以朝散郎退休回家服侍老母,是有名的大孝子。

刘易简(刘渥的侄子)与弟弟刘偁一同中1046年进士,刘易简官任著作郎,刘偁官任朝请大夫。 刘藻(刘易简的侄子),怀安县(今福州市西北)人,1135年进士,官任宣教郎、礼部郎中、翰林院学士。

⊙凤岗分支——福建长乐刘氏

也是宋朝以理学传家的福建名门望族。该族在宋朝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有5人名列刘氏"八贤"。

长乐刘氏是怀安凤岗刘氏的分支,它的开基分派始祖,就是刘昌祖的曾孙、刘公钦的孙子、刘济的儿子、刘炳的弟弟刘晖。刘晖,任都官员外郎,娶长乐筹峰陈氏之女为妻,因此从凤岗迁居长乐二刘村。长乐刘氏传到刘晖的玄孙辈时,因出了著名学者刘嘉誉而开始兴盛起来。

刘嘉誉,绍兴中曾任乐昌县令,不久弃官归乡,跟随著名学者李侗学习道学。 刘嘉誉的儿子刘世南,学问功名又在乃父之上,官任迪功郎、吉州司理参军。刘世南的2个儿子刘砥、刘砺,也是南宋名士和著名学者,一同跟随朱熹学习道学。刘砥生子刘子玠,年轻时跟随黄干学习义理之学。

4、刘皇后

⊙宋真宗刘皇后

多年来,宋真宗刘皇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

刘皇后原名叫刘娥,祖父刘延庆在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进入宋朝后,刘延庆去世,儿子刘通做了禁军军官,并以军功升至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刘通妻子庞氏生下了次女刘娥后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阵亡了。刘通没有儿子继承家业,庞氏只得带着襁褓中的刘娥寄居娘家。由于生活所迫,刘娥十四岁时便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在随同丈夫来宋都汴京谋生时,认识了当时还是韩王的赵恒(后来的宋真宗),多情的皇子爱上了她。于是在983年进入韩王府成了赵恒的侍女。但是,不久宋太宗便发现儿子面容憔悴,精神不振,他召来赵恒训斥一番后,勒令他马上把刘娥赶出了宫廷。

虽然赵恒迫于父皇的压力,不得不让刘娥出府,但却让人偷偷给她在宫外买了一处宅院,并时时潜出宫去与之暗中幽会。他们就这样秘密相恋达15年之久,直到998年赵恒继位当了皇帝,刘娥才被正式接进皇宫册封为德妃。 刘娥再一次走进皇宫便一心想成为皇后,只是苦于自己一直未曾生育。为了达到目的,她让侍候自己的一个姓李的宫女为皇上侍寝。一年后,李氏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刘娥心中暗喜,她马上赶到李氏那里,采取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将孩子夺过来自己哺养。由于刘娥是皇帝的宠妃,后宫里知情的太监宫女谁也不敢泄露一句。宋真宗虽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为了能让自己的爱妃当上皇后,也就默认了此事。不久,刘娥如愿当上了皇后。

刘娥夺了李氏的儿子后,作为补偿,她让皇帝封李氏为崇阳县君,即妃嫔中最低的一级,后来又晋升为才人、婉仪。宋真宗死后,李氏生的13岁的儿子即位做了皇帝,即宋仁宗,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在刘后的安排下,李氏又被晋封为顺容、宸妃,条件依然是不能认自己的儿子。刘后专权朝政,宫中当然无人敢将此事的真相告诉宋仁宗。

到了刘皇后晚年时,仁宗皇帝并非太后亲生的消息不断传出了皇宫。1032年李宸妃去逝,刘太后原打算以一般的妃嫔礼仪将其埋葬,但在已知道了真相的宰相吕夷简的秘密劝奏下,最终还是同意改用皇后的规格服饰将李宸妃安葬。

宋仁宗从小被刘后抱去抚养,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出身问题。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年,65岁的刘娥也因病去逝,宋仁宗才知道了自己并非刘太后亲生。他痛哭生母,要追究太后的夺子之罪。但是,当他命人打开李宸妃的棺木准备为生母重新发丧时,竟意外地发现注满了水银的棺木中,李宸妃身著皇后的服饰,皮肤完好,面貌如生。惊叹中,宗仁宗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命人安葬好母亲,又给生母唯一的弟弟赐予高官厚禄,便从此不再追究此事。

就是这样一段宫廷秘史,被后来的小说家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刘皇后也因此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但事实上,这位刘皇后却是一个聪明机智并很有作为的女性,作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她的功绩几乎可以同唐代的武则天相媲美。刘娥出身寒微却天资聪慧,自从她认识真宗皇帝以来,不仅自己读了不少书,还经常陪同宋真宗一道讨论国政,批阅奏章。尤其到了真宗晚年体弱多病时,朝中的大小事情几乎都由这位皇后决定。等到真宗去世,皇太后垂帘,她实际上已成了主宰宋朝一切的皇上。

经过多年宫廷斗争的磨练,刘皇后逐渐具备了一个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女政治家的品质。加上她出身贫寒熟知民间饥苦,使她不仅在当政期间能够细心体察下情,而且还用她的机智和果敢平衡了朝中各派势力间的争斗,为稳定政局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驾驭群臣把稳朝政,刘后曾想出很多办法。有一次她让大臣们每人开列了一张他们子孙亲族的名单,说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没想到,刘后却把这张亲戚图贴在了墙上,每当有人保举某人做官时,她便把这些名字与亲戚图对照,凡列入其中的人便一律不被录用,这无疑起到了扼止任人唯亲的效果。

⊙后唐庄宗刘皇后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原是魏州成安(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出身贫寒,母亲早亡,父亲刘叟,黄胡子,以挖草药在乡间行医治病及占卜为生。在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时,曾占领了成安,刘皇后当时只有五六岁,为逃避战乱,父亲带她准备去他乡暂时谋生,等战乱平息后再回来。未等出逃,村庄便遭到李克用属下部队的抢掠,当时领兵的将校是袁建丰,他见刘氏长得俊俏伶俐,便让人将她弄走,回去献给了晋王李克用的妃子曹氏做了一名小侍女。这次被掠走本是祸事,但日后刘氏嫁给李存勖并做了皇后,也算是富贵无比了。而最后刘氏却因为自己的贪婪与吝啬被赐自尽。

5、抗金英雄刘锜家族

在两宋之际,有一支刘氏宗族以军功崛起于世,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耀眼的家族。这个家族出了父子两员大将,率部西抗西夏,保护川陕;北阻金兵,创顺昌大捷。它就是民族英雄刘錡所在的福建安溪刘氏。刘錡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被列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刘錡的籍贯,是江西都昌或福建安溪人。

江西都昌县的《刘氏大成宗谱》记载,刘錡是楚元王刘交的第51世孙、江西刘氏始祖刘巨容的第11世孙、都昌刘氏开基始祖刘彦诚的第6世孙。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汉胜--刘义广--刘逾--刘彦诚--刘捷六--刘球--刘惟恂--刘仲武--刘錡。

《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则记载,安溪刘氏来自号称建州西族的建阳麻沙刘氏,是上述光州大都督刘楚的儿子刘翱的后裔。刘錡的父亲刘仲武是麻沙刘氏入闽开派始祖刘翱的第9世孙。

这两说到底谁是谁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刘仲武娶妻薛氏、王氏,生9子:刘镇、刘锐、刘锷、刘錞、刘锡、刘镗、刘钢、刘钊、刘錡。刘錡生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做官,并拥有大量产业田土。刘錡去世后,他的后裔中有一支迁到湖南浏阳一带定居开基。刘錡共生了4个儿子:长子刘颂,当年随父在淮东抗金中阵亡;次子刘晞官任金吾卫将军;三子刘晟,官任中书舍人;四子刘明。

刘晞、刘晟的后裔,迁居金陵(今南京)一带。刘錡的小儿子刘明,特奏名进士,后居泉州,生子刘逊。刘逊,娶晋江长箕(祥芝)杨氏女为妻,自安溪迁至晋江城南30里的长箕乡开基创业,后裔形成祥芝刘氏。

刘錡第4世以后,所出著名人物有:刘文聚,太学生;刘君辅,台州县簿;刘南堂,巡抚;刘南野,举人;刘迎薰,进士;刘南郭,解元、督学,分居福建同安;刘鳞长,大学士,分居桥南;刘好古,进士、大理寺评事。

6、其他宋元著名刘氏家族

⊙刘克庄与福建莆田刘氏

刘夙(刘克庄祖父)娶林氏为妻,继室也为林氏。刘夙是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1151年进士,官至承议郎著作佐郎、温州知府。刘夙子刘弥正,妻方氏,早卒,继娶林氏(刘克庄生母),刘弥正1181年进士,官任吏部侍郎。

刘夙弟刘朔,1160年进士,福建安抚使、秘书省正字。刘朔长子起晦,1178年进士,秘书省正字;刘朔次子起世,1196年进士,广州南海尉。

刘弥正子刘克庄(1187—1269年),福建莆田市人。刘克庄妻子林节系福清石塘人,其曾祖林氏,元符三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祖林埏,知沅州;父彖与兄景、瑰同登淳熙十一年进士,朝请大夫直秘阁,曾以国子博士知兴化军。林节39岁去世,刘克庄续娶陈氏。陈氏结婚时十八岁,虽说出身大族,因母亲改嫁,成了贫贱孤女。林氏生二子,均早夭,陈氏一子早夭,一子山甫又育有孙辈多人,算是支撑了刘克庄的一脉门户。

刘克庄1209年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南昌市西北)主簿。1213年,父刘弥正死,刘克庄辞官守丧。起复后任福州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1219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1224年任福建建阳知县。1225年,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下,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1227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刘克庄祖父刘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传其家"。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清之排解,改任潮州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1233年,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未及赴任。1234年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职,九月到临安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1235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赴任。1236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知州。1237年,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1239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1240年初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1241年,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1243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领宫观闲差。1244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阁。1246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罢宰相史嵩之。1247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1248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1251年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但仍不断升迁官职,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1252年正月,出为建宁(今福建建瓯)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但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

1260年贾似道自鄂州入朝任相,刘克庄再次被起用。同年十一月到临安后,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日夜为草诏而忙碌。八月,刘克庄对贾似道真面目有所认识,遂急流勇退,请求致仕。同年外调回家乡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任知府,实际是告老还乡。

刘克庄是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词人。刘克庄是个多产作家,作诗约4500首,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1208年当史弥远杀害韩侂胄向金求和后,刘克庄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刘沆与江西永新刘氏

始,杨行密得江西,衙将彭玕据州自称太守,属刘景洪以兵,欲胁众附湖南,景洪伪许之。复以州归行密,退居不仕。及徐温建国,以礼聘之,不起,官其子煦为殿直都虞候。

刘景洪子刘素,不仕,以财雄里中,喜宾客。景洪尝告人曰:"我不从彭玕,几活万人,后世当有隆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后隆山。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刘素妻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刘沆。

刘沆(995—1060),字冲之,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雾源村。村后北山名后隆,唐代宰相姚崇曾寄寓山之聪明洞,牛僧孺曾在山上建读书堂。1030年,擢进士第二人,授大理寺评事,通判舒州。刘沆任太常丞,值集贤院,出知衡州。主持修建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又升任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

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宾馆负责接待的官员杜防设宴,有要挟之言,刘沆严词拒绝,又强劝酒,意在让他示弱,应允割地、输币,刘沆洞察其用心,拂袖起身叱责之。朝廷里议论纷纷,恐由此引起外交事端……于是他奉调出京,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江州。

湖南常宁县至桂阳监一带千余里山区瑶族人民,为抵制官盐的盘剥而自行外出买盐,常与驻军发生冲突。宋廷派出大军镇压,官逼民反,兵连祸结。1047年,刘沆升为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行事。刘沆率大军进发,至桂阳,招降起义军邓和尚部2000余人,其首领皆奏命以官,又募士兵分捕余党。次年夏,战事复起,刘沆论罪降知鄂州。迁给事中,徙洪州。

后来,刘沆被调还京,知审刑院,改知永兴军(西安)。不久,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多次揭发隐伏的奸佞邪恶,朝中权臣、近臣都对他敬且畏避。后迁尚书省工部侍郎。1051年,任参知政事。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副相不过备位而已。刘沆既拜命,有利害辄廷议,多所救正。1054年,梁适罢相,知秦州。八月,刘沆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陈执中罢相,出知毫州,文彦博、富弼复相。刘沆居执政大臣之首,与文、富同心辅政。刘沆为相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近幸尊贵和守旧派强烈不满,枢密使狄青、中丞张升等几次上奏诋沆。1056年,欧阳修奏称狄青广积朋党,建议仁宗制于未萌之时。五月,狄青罢枢密使,知陈州。刘沆于同年十二月罢相,为工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后知陈州。

刘沆虽未及久任,以竟所施,然当时贤才多所荐引。欧阳修被谗出守,刘沆荐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留为翰林学士;又引富弼共同主政,勉其大展经纶,弼终身感激。

刘沆逝世于陈州任所。

刘沆子刘瑾,登进士,为馆阁校勘。刘沆去世,得褒赠,知制诰张起草诏书,语涉讥贬,刘瑾涕泣不食,全家丧服。朝廷乃修改书命,将张降职为知州。

先是,仁宗年事已高,未有嗣,嘉柘元年,病甚。刘沆与文彦博、富弼留宿禁中,每日至寝殿见帝,病愈始止。刘沆请立太子,以定国本而安群志,免贻宫廷祸患。仁宗应允,立英宗。1080年闰九月,神宗追封刘沆为兖国公。十月,神宗览故家裔臣奏疏,知刘沆援立之功,与文彦博一时并加恩。徽宋时,加封刘沆为秦国公,赠楚国公,谥文安。

⊙刘松年

活跃于12世纪后期,钱塘(今杭州)清波门人。擅山水、人物,师法张敦礼等。山水呈青绿、水墨两种面貌,多画钱塘山水,青绿者似赵伯驹,工细秀丽;水墨者学李唐,变李唐粗放为粗细工致,树木多夹笔双勾,小斧劈皴画山石,颇富质感,楼阁台榭严整工细,但不刻板。人物长于历史故事、文人及贵族生活、佛道等题材,线条劲挺细秀,色彩明快典雅,人物神态刻画生动传神。刘松年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过(1154~1206)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 刘过以词闻名。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如《沁园春》"柳思花情"、《水调歌头》"春事能几许"等。不过,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如《沁园春》"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念奴娇》"知音者少",《贺新郎》"弹铗西来路"等,这些作品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势豪壮。另外《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颂赞岳飞的生平业绩,痛斥朝廷□佞诬陷忠良,写得跌宕淋漓,悲壮激越,十分感人。这些爱国词虽偶有粗率之处,但风格豪放,却是刘过词的本色。他的词中亦有俊逸纤秀之作,如《贺新郎》"老去相如倦"、《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等。刘熙载称其"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辛弃疾),足以自成一家"。至于他的《沁园春》咏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首,虽刻画纤巧,但体格卑弱不足取。

刘过也工於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夜思中原》:"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登多景楼》:"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

⊙刘唐

祖籍东潞州(今山西长治),自幼飘荡江湖,专好结交好汉。曾在山东、河北做过私商。紫黑阔脸,因鬓边生有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毛,故人称"赤发鬼"。专使一口朴刀,武艺过人。

他探听得大名府梁中书将生辰纲运往东京为其岳父蔡京祝寿,便投晁盖报信。刘唐到了东溪村,醉倒在灵官庙,被巡逻的雷横抓住,幸好被晁盖搭救。刘唐不忿被雷横抓住,与雷横相斗起来,幸好被吴用劝开。后与吴用等一同智取生辰纲,为避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刘唐在梁山为步军头领,把守东山一关。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四方征战,打方腊攻打杭州时,被闸板闸死在杭州候潮门下。追封为忠武郎。

7、元朝官宦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先世瑞州(今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西南)人,世代仕于辽朝,遂为官宦之家。曾祖仕金朝为邢州(今河北邢台)节度副使,祖泽遂定居邢州。

1217年,成吉思汗将攻打金王朝的战事委托给了木华黎,并按照汉人的习惯,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赐以金印。当木华黎攻下邢州之后,立即建立都元帅府,以刘秉忠之父刘润为都统。不久,刘润又改任州录事,历钜鹿、内丘两县提领,所到之处无不是惠政之声。刘秉忠十七岁时充当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隐居于武安山(今邢台市西南太行山的一部分),与全真道士一同居住。

当时北方道教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三派,以全真道最盛。全真道是咸阳人王重阳于1153年所创。1219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派遣工匠出身的汉族官员刘仲禄去莱州(今山东掖县),邀请全真道领袖丘处机来讲授长生之术。丘处机于1221年拨涉来到了撒马尔罕,与成吉思汗会见,由契丹人耶律阿海作翻译。

与全真道士相处的日子,极大地影响了刘秉忠的生活,以致于他后来自号藏春散人,甚至连他的文集也名为《藏春集》,这一切无不深刻地打下了道教的烙印。1238年,大法师虚照禅师主持天宁寺,派遣弟子颜仲夏招刘秉忠为僧,刘秉忠取法号子聪。后来,刘秉忠跟随虚照禅师云游,来到云中(今大同市),留在南堂寺修行。在这段时间里,刘秉忠尽其所能,博览群书,特别精通《易经》及邵氏《经世书》,对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奇门遁甲之类,也无不精通。刘秉忠的书法天赋也得到发挥,他效法颜真卿的正楷、二王的草书,有口皆碑。 刘秉忠因与全真道道士居于一处,对于道教有研究;后又入寺为僧,对佛教更精通;加之他原有的儒家文化功底,使得这位青年人成为学兼儒、释、道三家的学者。

窝阔台灭金时,从中原俘获了大批汉族工匠,将他们带回蒙古草原。于1235年在鄂尔浑河畔回鹘汗国古城的旧址附近,兴建了蒙古第一个城市----哈刺和林和大汗的宫殿----万安宫。万安宫的建造,由汉族工匠仿汉族宫殿的传统仪制进行雕饰,宫殿的周围分布有诸王贵族的宅邸。城内的住区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伊斯兰教穆斯林和使臣的住区,也是市场的所在地;另一部分主要是汉族工匠的住地。1239年,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和林召见佛教大法师海云禅师。当海云禅师北上和林之时,途经云中,停宿于南堂寺,与刘秉忠一见如故,便邀他一同北上。海云禅师向忽必烈推荐刘秉忠。当海云禅师南还之后,刘秉中则被忽必烈留在了和林,成了忽必烈的幕僚。

如果论及蒙古国任用汉族儒臣,还得追溯至金亡之时。1234年蒙古军队进入汴京后,耶律楚材找到孔子的51代孙孔元措,奏请其袭封为衍圣公。同时,又召集亡金的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人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以保存儒学典籍。耶律楚材命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县)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三科取士,即使那些被掠做奴隶的儒士也能够应试。经过考试之后,得儒士4030人,被掳为奴隶的儒生有1/4得到赦免,成为儒户。大批儒臣的被任用,蒙古国上层也开始接受儒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忽必烈在自己手边召集诸色人马,无论是佛教僧众还是儒士他都予以接纳,由于刘秉忠的学问兼顾三家,所以格外受到忽必烈的垂青。

刘秉忠为了让忽必烈依附汉法,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在这些人中,后来有的人居中枢要津,官至右丞、左丞或参政、平章;有的人则被拜为封疆大吏或地方行政长官,官至宣抚使、转运司事或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路府总管。在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的儒士中,有一个人叫张文谦,邢州沙河人,被忽必烈任命为掌王府书记。当时,窝阔台在中原地区括户口后,将刑州一万五千户分赐给功臣斡鲁纳氏的两个答剌罕(牧人八答和启昔礼兄弟因报告王罕等偷袭成吉思汗的密谋有功,成吉思汗赐号答刺罕,意为大自在的人),由他们自派达鲁花赤统治。可是,达鲁花赤个个残暴,对百姓肆意敲诈,致使百姓四处逃亡,十余年后,仅剩下六百户。刘秉忠、张文谦推荐刘肃、张耕、李简等一批儒者治理邢州,他们改革弊政,革去贪暴,流亡在外的人听说之后,纷纷返回,不到一个月,邢州户口增加了十倍之多。这件事对忽必烈的触动很大,他从此更加深信儒吏,任之以政事。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征云南,刘秉忠、张文谦、姚枢等人随同。

依照蒙古惯例,蒙古大军每攻一城,都要实行屠城。刘秉忠劝忽必烈改变屠城旧制, 1258年,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武昌)时,命令军士不得肆意杀掠,不得焚烧庐舍,对于所俘的老百姓,都纵放之。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刘秉忠等人努力的结果。

早在1251年,蒙哥便命忽必烈主管漠南军国庶事,让其领开府金莲川(避暑胜地),所以忽必烈的幕僚集团被称为"金莲川幕府"。刘秉忠为金莲川幕府的人才建设起了巨大作用,他不仅将自己的同学张文谦推荐给了忽必烈,还将自己的另一位同学今山西交城人张易和自己的学生郭守敬、王恂推荐给忽必烈。在金莲川幕府中,除了刘秉忠等人之外,还有金朝的两位进士,很受忽必烈的喜欢,一位是今山东东明南人王鹗,金哀宗1224年的科举状元;另一位是陈州西华人徐世降,1227年的进士。由于忽必烈一直想附会汉法,所以当时的一批儒学大师,如怀州(今河南沁阳)人许衡、广平肥乡人窦默,洛阳人姚枢等,也像刘秉忠一样,加入到了金莲川幕府。在金莲川幕府中,不仅当时的文人儒士人才济济,还有一批武士,如今河北藁城董氏兄弟(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

1259年,蒙哥汗在今四川合川县钓鱼山被宋军用箭射死。当时正在进攻鄂州的忽必烈马上赶回燕京,1260年4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正蓝旗东)即大汗位。开平城,是忽必烈身为藩王时,为了安置幕府人员,便于管理中原军务和民政,在草原牧区和中原农区的交界线附近修建的一座新城。1256年开始修建,当时受命勘定新城址的刘秉忠选中了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市区北)东、滦水北岸的龙冈,其地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东西皆为广阔的草原,地势平坦,宜于建城。 刘秉忠选定城址后,由于当地有龙池,无法排干积水,乃向龙借地,于是,当夜雷震地动,龙飞腾而去,第二天人们即用土筑成了城基。 刘秉忠建造的开平城,于1263年改为上都。作为忽必烈陪都,开平城规模不够的,于是扩建工程展开,最重要的工程是1266年底始建的上都宫城正殿大安阁。大安阁原本是金代故都汴京的熙春阁,忽必烈下令将其拆毁,运往草原,重建于上都内。全阁分为三层:上层设置释迦牟尼像;中层则是皇帝更衣的地方;下层是皇帝会集宗王百官和宴饮的场所。扩建后的开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皇城位于全城的东南部,宫城处于皇城的中部偏北,外郭城的北部是皇家的园林,称"北苑"。为了保存游牧民族的本色,刘秉忠在开平城外建有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刺斡耳朵。这座帐殿可以拆迁,殿内能够容纳近千人,称"行宫"。

1264年,刘秉忠建议,燕京是辽、金旧都,而且形势冲要,将其作为都城,被忽必烈采纳,于是改燕京为中都。刘秉忠便在金中都大兴府东北,筑宫城、建宗庙,1271年将其改名为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帝王之城)"。元大都正式修建是在1267年正月,由刘秉忠负责总体设计。周长六十里的城墙共开了十一个城门,整个城墙平面略显南北向长方形。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城门,而北面只有两座城门呢?原来刘秉忠根据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这一传说安排了城门的布局,以南面三门象征哪吒的三头,东面三门和西面三门象征哪吒的六臂,北面两门象征哪吒的两足。 大都城的城市布局是依照《周礼·考工记》所称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设计的,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气魄宏伟的大都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由封闭的里坊制走向开放式的街巷制的典型代表。同时,大都城重城式的宫殿布局也代表了一种新的形式,为往后的明清北京城所继承。

蒙古初起之时,既没有国号,也没有年号。1260年刘秉忠便要求改元建号,把1260年作为中统元年,"中统"意为"中原正统"。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元"取自《易经》的"大哉乾元",意即表明本朝的疆土,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王朝。

在蒙古时期,官员没有俸给之制,全凭索掠饱私囊。早在1254年,忽必烈即听从刘秉忠的建议,在自己的封地之内颁禄俸之制。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便在全国推广此制。另外,蒙古时期不仅官员无俸给之制,官员亦无定制。起初,以断事官掌刑、政,万户统军旅。后来,随着西域的逐渐平定,始置达鲁花赤于各城。灭金以后,各地因袭金朝旧制,即所谓"金人来归者,因其原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1260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提出了一套官制方案,以中书省管政事,枢密院掌兵,御史台司纠劾,又设行省行台,内外均其轻重,以相维系,立法之善,殆为唐宋所不及。

刘秉忠的作为推动了忽必烈改革蒙古旧俗,适应中原汉人地区的封建文明,使得蒙古族逐渐依附汉法,使元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封建王朝。1264年忽必烈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时,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嫁之。刘秉忠弟弟刘秉恕也受重用。

真金,是忽必烈的次子,生于1243年。1252年,真金跟随窦默、姚枢等儒士学习《孝经》。1261年,忽必烈任王恂为负责真金日常教育的官员。真金尊崇儒术,受到朝中以刘秉忠为首的汉法派的竭力拥戴,而且汉法派还将其视为将来完全实施汉法的希望之所。1263年,忽必烈听从刘秉忠建议,根据汉法,将真金封为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

可是,根据蒙元汗位的承袭制度,新大汗的产生应由前大汗生前提名,死后再由蒙古诸王、勋臣参加的"忽里台"大会认可的"双重选举制"进行选举。汉族儒士们屡次提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早日册立太子,可没有打动忽必烈的心,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 1262年,山东爆发了李璮的武装叛乱,这本不算什么,糟糕的是忽必烈身边的文人学士来自不同的仕途,发生了矛盾,其中在朝廷掌握大权的王文统与姚枢、窦默等人不和。王文统原本为李璮的幕府,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璮。忽必烈杀死王文统,且对于原来的一些汉人幕僚,开始疏远起来,因此,一直没有按照汉族儒士的说法立真金为太子。

1274年秋,刘秉忠逝于上都,归葬于今北京卢沟桥畔。秉忠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为继嗣。

⊙刘因

刘因(1249—1293),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代为儒学家,五世祖刘琮。刘琮生刘昉,敦武校尉、临洮府录事判官。刘昉生刘俣,奉议大夫、中心府录事。刘俣生刘秉善,金代贞年中迁到南方。刘秉善的弟弟刘国宝,中了兴定年间进士,官至奉直大夫、枢密院经历。刘秉善生刘述,壬辰年,回到北方,刻意学向,精于性理学说,喜欢长啸。中统元年,左三部尚书刘肃宣抚真定,征辟刘述为武邑令,因为生病而辞职回家。四十岁了没有孩子,叹息说:"上天真的让我没有儿子就算了,有儿子一定让他读书。"生刘因的晚上,刘述梦见神人用马载着一个小孩到家里,说:"好好养育他。"醒来以后就生了他。于是取名为刘马因,字梦骥,后来改现在的名和字。

北方名儒砚坚落籍真定(今河北正定)后,在那里授徒达十余年。刘因师从砚坚,学业大进,为同舍诸生中之佼佼者。宋金两代文坛注重"以辨博长雄"的词章和"诞漫坐杂"的经义,"南北崇尚几无所分别"。中统年间前后,经许衡、窦默、姚枢等人的提倡,在南方被公认为"正学"的程朱学说也规模日广地传播到北方。刘因对早年研习的"训诂疏释之说"本来就心存疑惑,这时更专心研读程朱诸书,后成为在北方名声仅次于许衡的理学传人。

在刘因以性理之学名闻北方的初期,他专以"明道"自任,颇有"笃志独行"的意向。至元中叶,忽必烈长期倚信以"理财"固宠的回回大臣阿合马,日益疏远"讳言财利事"的朝中儒臣。这应当是促成刘因采取超脱于政治的处世态度的重要原因。刘因北上易州,到当时辞官家居的何玮家馆课授徒三年,主要是因为那里藏书很多,何玮曾参与伐宋之役,藏书中有不少是从南宋旧境携回的理学书籍。1282年,权倾一时的阿合马被杀,汉法派拥护的太子真金,召刘因赴都,擢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母卒,乃返归家乡。

由真金所发动的更新朝政的改革,还来不及等刘因母丧服除,就因与祖忽必烈政见不合而中途夭折。这次事件给予刘因很深的刺激,使他对于元朝政治再也不抱什么希望。当时流传有《四书集义》一书,是朱熹有关四书的问答与集注而为他人所汇辑者。刘因认为其太繁,且有牴牾处,于是另加采择阐发,撰成《四书集义精要》三十卷。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杀权相桑哥,元廷以集贤学士的三品清要之职往征刘因,他以疾固辞。

刘因在疾病缠身的最后两三年内,又写成《易系辞说》一书。至元三十年去世。元仁宗延祐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其撰述流传至今者,有《静修集》、《丁亥集》、《四书集义精要》、《椟蓍记》、《樵庵词》等。

六、明清轨迹

1、明清时期刘姓的总体特征

  历史进入明清时期,总的来说,刘氏族姓是在进一步朝人口大姓和政治军事文化望族的方向发展。但这个时期刘姓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种滞缓时期的特征。

   在人口数量上,刘姓在这个时期仍以几何级的速度继续繁衍增长,维持其中华大姓的地位。特别是以刘祥、刘开七为其中代和近代始祖的客家刘氏,在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繁衍速度之快,人丁之众,地域分布之广,都远非刘姓其他宗派可比。大约到清朝中期,客家刘氏终于后来居上,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庞大的一支宗派。

  在迁徙方向上,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然而,就其在中国历史舞台所占地位和影响而言,就其对中国文明的贡献而言,就族姓本身的势力方面而言,刘姓在明清时期相对要弱于其他时期。在政治上,这个时期刘姓彻底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梦想,基本上告别了中国最高统治者----帝王宝座。在作为帝王辅助的地位上,刘姓虽也不如从前,但与同时期其他姓相比,则毫不逊色。特别值得刘姓族人骄傲的是,刘姓在明朝出了一个刘伯温,在清朝出了一个刘墉,从而能够维持其政治望族的局面。

在军事和文化方面,刘姓在明清时期虽然也出了许多比较著名的人物,有过许多贡献,但就总体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期刘姓明显逊色于他姓大姓。如在军事上,这个时期刘姓基本上没有出过全国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优秀军事人才的总体数量上估计也弱于其他大姓。在思想、文化、科技、学术等方面,这个时期刘姓也基本上没出过世界级的、宗师级的最杰出人物。 当然,明清时期刘姓在中国军事、文化舞台上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是全国著名的大姓和望姓。

特地提一下明初洪洞刘姓移民。汉文帝三子刘参封为代王,子孙繁庶多被封在山西、河北西部、山东北部等地,奠定了山西刘氏多为汉家之后的格局。明代之前的洪洞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落后,有现代意义上族谱的家族很少;从文献和现存族谱看,洪洞族谱也多是明清所修,即使这样他们族谱的确切始祖也一般上溯到明初,明代之前的情况也是一片茫然;但所幸的是世代数到是一辈一辈传下来了,从而印证了为汉之子孙的说法。所以如果详细上溯从明至汉的确切世系恐怕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但依然是汉家子孙却是不容争置的事实。明初所迁之民身份繁杂,有一般百姓,也有很多流民、无产者,也有少数世家弟子,大多数的平民和流民的家庭是都没有谱牒的,如果略有学识,或暂记起世系源流或几代祖宗名字,而大部分则目不识丁,只记得祖、父名讳。等他们到了迁民地,筚路蓝缕创业艰辛,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如家族能兴旺起来也需要4到5世的时间,等真正有经济实力修谱时,迁民祖早就不在世间了,所以从现存北方谱系看,迁民谱系基本都是明代中后期的,明初的及其罕见,族谱的迁徙源流多是语焉不详的洪洞大槐树,确切的祖居地在当时修谱时已经难以追考。

2、南宋大将刘光世家族

⊙刘伯温与浙江青田刘氏

在明清时期的整个刘氏族姓中,最优秀杰出,最显赫尊贵的,要推浙江青田刘氏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继汉初张良,三国诸葛亮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三位最伟大的谋略家刘伯温而闻名天下。

青田刘氏家族源出彭城的丰沛地区,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北宋初,从丰沛地区迁到我国西北部,落籍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后裔因此形成保安刘氏。保安刘氏因处在西北边疆地区,家族世代从军,出了许多将领。保安刘氏到北宋末年,因刘延庆父子的卓著成就而蜚声全国,成为两宋之际与刘锜家族、刘韦合家族齐名的军事世家。

刘延庆的曾祖刘怀忠、祖刘绍能、父刘永年,均事迹不详。刘延庆在北宋晚期任西北边地将领,曾多次抗击西夏入侵,先后担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使等高级军事职务。后来,西夏入侵成德军,刘延庆率部大败西夏军队,擒获夏军统帅赏屈,并降服西夏王子益麻党征。刘延庆被提升为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后又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再立大功。平定方腊起义后,刘延庆以宣抚都统制的身份,统领10万大军与童贯一同北上,再次征讨西夏。但是在这一次重要战役中,身为沙场老将的刘延庆却犯了一个很大的指挥错误,中了敌方的诡计,最后导致惨败,他因此被贬为率府率,安置在筠州。

不久,金兵侵略中原。宋王朝再次起用刘延庆,任命他为镇海军节度使。后率部驻守汴梁城,负责京城的防御和保卫事务。1126年,金兵攻陷汴梁,作为守将之一的刘延庆在城破后率一万多西北旧部从开远门突围,但在到达龟儿寺时被金兵追杀,壮烈殉国。刘延庆殉国之后,保定刘氏家族在刘光世的带领下从保定迁到临安,家族也随之更加兴盛显赫起来。

刘延庆当年娶葛氏、杨氏,生了好几个儿子,其中最有名的是第2子刘光世。刘光世初以父亲的荫庇关系任补三班奉职,后因作战勇敢,先后升任鄜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役使。1120年,刘光世随父镇压方腊起事,被提升为耀州观察使。北宋末年,刘光世随父参加了征讨辽国的战役,初因功升任奉国军承宣使,威武、奉宁军承宣使。后来因延误战机导致宋军惨败,受到降职3级的处分。但不久刘光世又因镇压张迪领导的农民起事有功,被恢复承宣使职务。靖康之难时,刘光世曾率部击退夏人对杏子堡的乘虚偷袭,后又率部支援汴京。汴京沦陷后,刘光世率部至济州谒见当时还是赵构,拥护赵构称帝。

刘光世在对内镇压各地反叛势力上,多次为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率部镇压了山东的李昱起事、镇江的兵变、张遇叛乱、李成叛乱,他因此不断获得提升。特别是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高宗皇位,刘光世与韩世忠等起兵勤王,使得高宗复位。刘光世因功升任太尉、淮南制置使。但刘光世在抵御金兵入侵方面,却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历史。1129年金兵大举进攻,刘光世奉命阻击,但还未交锋就自行败溃。1130年,楚州被围,宋高宗5次手谕刘光世率部前往增援,但他一直都拒不执行。1136年,金朝扶植的刘豫伪政权发兵30万入侵南宋,当时驻守庐州的刘光世弃城溃逃。1137年,刘光世被罢除军权。

刘光世娶妻向氏,生子刘尧仁。刘尧仁举家从临安城迁到丽水县的竹洲居住。刘家在丽水竹洲居住了一段时间,到刘尧仁的儿子刘集时,又迁居浙江青田(温州西北),定居在离县城50里的武阳,后来家族兴旺发达,成为浙江青田武阳刘氏。刘氏家族以军功起家,但定居青田之后,家族成员开始弃武从文,转而重视读书科举,到宋元之际,青田刘氏出了一位在有名的人物刘濠。

刘濠,字浚登,是刘集的儿子。刘濠在南宋末年官任翰林掌书。南宋灭亡之后,辞官隐居家乡武阳。当时,青田有一个叫林融的人,两次起义反元复宋。事败之后,元政府派使者严查林融的党羽,使者带着夸大的名单回朝,途中在青田武阳住宿。刘濠与孙子刘爚配合,将使者请到家中,将他灌醉,放火将自己的房屋连同使者的名单一同烧掉。然后又假意救出使者,将一份经过大量删节的名单交给使者回朝交差。这样一来,无数无辜受牵连者得以保全。

刘濠生子刘庭槐。刘庭槐学识渊博,曾任太学上舍。刘庭槐娶妻梁氏,生子刘爚。刘爚曾任遂昌县教谕,他的儿子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死后,他的开国之功却恩泽后世,青田刘氏因此得以在整个朱明一朝都封侯袭爵,长盛不衰。刘伯温2子刘琏、刘璟均是陈氏所生;2女均是章氏所生,分别嫁给吴彪、沈安。

刘琏曾试监察御史,为江西参政。1379年,刘琏因受胡惟庸迫害自杀。刘璟对兵法和术数有较高的造诣,曾任谷王下属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帝时,刘璟怀才不遇。1402年,明成祖灭掉建文称帝,召刘璟进京。刘璟托病不至,后被明成祖派人押送到南京,刘璟在狱中自杀。

刘伯温长子刘琏一支,则在明朝世代承袭爵位,维持其贵族的地位而长盛不衰。刘琏生一子,名为刘士端,1391年,以刘伯温嫡长孙的身份承袭诚意伯爵位,又受赐免死金书铁券。但刘士端袭爵没多久,就因受叔父刘璟牵连,被削爵贬回青田故乡。刘士端生刘法,刘法生刘柜,刘柜生刘昙,刘昙生刘禄。1452年,明朝才任命刘基的第7世孙刘禄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刘禄有一个孙子名叫刘瑜,在1500年被朝廷起用为官,任处州卫世袭指挥使,后升提督操江。刘瑜去世,由孙子刘世延承袭诚意伯爵位,刘世延多次领南京军府。刘世延死后,因嫡孙刘莱臣尚年幼,就由庶长孙刘荩臣代袭诚意伯爵。刘荩臣曾在1621年领南京右府,刘荩臣死后,按理应传位给弟弟刘莱臣,但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却在1623年抢占了诚意伯的爵位。刘孔昭曾任佥书右府,崇祯年间又晋升为少保,1638年出任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1644年,清兵入关,刘孔昭投奔福王朱由崧创建的南明政权。南明灭亡后,刘孔昭逃亡海上,不知所终。在明朝长盛不衰的青田刘氏家族也从此衰落,淡出中国政治舞台。

⊙老残游记作者刘鄂家族

刘鄂是南宋大将刘光世后裔。

刘鹗,字公约,因主张建筑铁路、开采铁矿,于是又改字铁云,别号蜨云。江苏省丹徒县人,生于1857年。他的父亲刘成忠是个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御史出官河南府道。二十岁那年到南京应乡试,落第归来,在家极力钻研水利、天文、医疗、算术、乐律、词章等学问,还纵览百家之说。光绪十三年,黄河在郑州发生了严重崩决,刘鹗便赶到河南参加治黄工作,堵塞了缺口,由此治河的声誉大起。翌年春,黄河水患又移到山东去了。山东巡抚张曜任命刘鹗主持山东的治黄事务。张曜死后,新巡抚福润向清廷推荐刘鹗。正此时,母亲和妻子死了,刘鹗只得回家守制。光绪二十一年,两湖总督张之洞兴建北京-汉口铁路,特加请刘鹗前来咨询。张之洞左右的盛宣怀妒嫉他的才能,排挤他,所拟京汉铁路的委员名单里竟没有刘鹗的名分。

北京骡马市大街板章胡同,有一建筑已历二三百年,就是纪晓岚阅微草堂记里说的北京四大凶宅之一。据说此屋常常白昼见鬼,并有人被鬼吓死,无人敢住,空了多年。刘却偏偏不信邪,把它租来当寓所。 到底刘鹗是不甘蛰居的,光绪二十三年,他绝了做官的念头,应外国商人的聘请,到山西的晋福铁矿公司做华方经理。 不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灾民甚众。刘鹗挟资北上办理赈济,这时俄人占据着太仓,他以贱价买了仓里的储粮,赈济饥民。当时有义侠之称的大刀王五被俄罗斯人枪杀,刘鹗闻讯即刻前去收尸埋葬。在社会秩序大乱的日子中,刘鹗也乘机收购了不少珍贵的古董,像世间稀有的「澄清堂帖」就是这时获得的。光绪二十八年刘鹗返回上海,出资设学社苏州。 翌年九月,刘鹗把历年来搜购的大量甲骨文,选辑了千余片,影印行世,这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书。就在这年,刘鹗开始写作小说《老残游记》。

当刘鹗在上海的时候,曾购买了浦口许多地皮。及至津浦铁路兴工,浦口刚好是终点,一时地价暴起。江浦人陈浏,做过言官,想以廉价得些地皮,但受到刘鹗的拒绝。陈浏恨不如愿,便写信给袁世凯诬刘鹗替外人购地。 袁世凯和刘鹗素有私怨,因为刘鹗和袁世凯曾在山东巡抚张曜麾下共事过。1908年袁世凯以私购太仓米和在浦口为外国人买地的罪名,密电两江总督端方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监禁。1909年,刘鹗因脑充血死于新疆流所。

⊙反蒙古的民族英雄刘福通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拜火教。波斯于518年通北魏,与波斯邻近的滑国(今阿姆河南面的昆都士)于516年通梁,这两国皆信奉琐罗亚斯德教。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朝的扶持。唐初,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已流行祆教。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都在鸿胪寺设置火祆教的祀官。至唐朝,祠部设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东西两京都建有祆祠。此外,河南有两所,碛西诸州随地都有。845年,武宗排佛时祆教也受牵连。虽至大中年间弛禁,却未能恢复元气。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习俗,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南宋以后,该教在中国内陆绝迹。

明教,即源于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唐代传入中国,安史之乱后传入回鹘汗国。回鹘因协助平乱有功,成为内陆摩尼教的保护者。840年回鹘西迁以后,回鹘人把摩尼教带入今吐鲁番一带地区。内陆的摩尼教虽遭唐政府禁断,但并未绝灭,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流传。因为摩尼教崇拜光明,所以又称为明教。从此以后,明教成为了秘密的民间宗教。五代时陈州摩尼教徒曾聚徒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也属明教教徒的组织策动。

元末的红巾起义最初源于"白莲会烧香惑众",从元到清,白莲教"或充医卜,或充贸易,遍历各村,亲去传徒",是最为普及和活跃的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有佛教性质,莲花和弥勒佛都属于佛教中的象征物和人物,"明王出世"的宣传,韩林儿的"小明王"称号和"大明"国号均可用相关佛教经典解释。白莲教的教义和明教有很多相似之处,据白莲教的解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叫做明暗"两宗"相互斗争的势力。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而这所谓"两宗三际"说(两宗即明暗,三际为青阳、弘阳、白阳),恰恰又是明教的基本教义,只不过抽象的"光明之父"被实体化了的弥勒佛所替代。此外,白莲教教徒日常要求礼拜,也非常接近明教仪式。

当时还有一派与白莲教相呼应,即名为弥勒教的秘密民间组织,也就是纵横两湖的红巾徐寿辉、彭莹玉部,其教义也大体类似。明教\白莲教\弥勒教三教教义有众多共同点,口号都是:"弥勒佛下凡转世,作人间的明王",主要的戒律与活动,是烧香、点灯、吃素、做礼拜。

刘福通也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出生于今安徽省界首县刘肖镇(今属颍南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巨富之家。刘福通青年时任朱皋镇(今河南固始县北50里淮河南岸)巡检,正直仗义,元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假公济私(因勒索刘家珍兽白鹿未逞),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国仇家恨,遂决心造反灭元。 时北方白莲教主韩山童广收门徒,刘福通与罗文素、盛文郁、杜遵道、王显忠、韩咬儿等成为韩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推翻元朝统治。

1344年5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白茅堤、金堤先后北决,沿河郡邑均遭水灾。由于河水溢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威胁两漕盐场,直接影响到元廷国库收入,右丞相脱脱决定采纳贾鲁的治河方案,开凿280里新河道,然后塞南行之旧河道,使黄河由新凿之河道至哈只口进入故道,东去徐州,合淮河入海。1351年4月,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13路15万民工及庐州(今合肥)等18翼两万军队,开始治河。韩山童、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发动农民起义。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准备起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正当起义即将举行之时,县官派兵前来镇压,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奔徐州武安山。刘福通率众冲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大起义正式爆发。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或称红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刘福通攻占颍州后,犹如平地春雷,震撼中原大地。元廷急命监戍治河民工的同知枢密院事赫厮、秃赤领阿速(来自高加索北麓)军六千并各支汉军进讨刘福通军。阿速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病死者过半;河南行省徐左丞被朝廷诛杀,赫厮战死于上蔡。六月,刘福通乘胜占据朱皋(今河南固始北),攻破罗山、真阳、确山,进攻舞阳、叶县等地。九月,刘福通攻克汝宁府、息州、光州(今河南潢州),众至十万。

九月,元顺帝以右丞相脱脱之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军十余万人前往镇压。十月,加派知枢密院事老章增援也先帖木儿。十二月,元军攻陷上蔡,起义军最早的领导人之一韩咬儿被俘。江浙平章教化、济宁路总管董抟霄也攻陷安丰(今安徽寿县)。1352年,刘福通的大将韩兀奴罕摆脱敌人围剿,挺进河之北,进攻东明,克滑、浚二州,进克开州(今濮阳)。未几,为元军所败,韩兀奴罕被擒。三月,元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攻陷汝宁,元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率数万侍卫汉军、爱马鞑靼军屯驻汝宁沙河岸,刘福通乘其不备,偷袭元营,巩卜班战死,元军退至项城。元廷命也先帖木儿为总兵,率精兵30万,驻军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仅收散兵数万人逃奔开封,受到指责,遂驻军朱仙镇。元廷命蛮子平章代之,也先帖木儿径归京师,仍为御史大夫。

北方红巾军首义成功并抗击元军的围剿,为全国各地不满元朝统治的广大劳苦大众树立了榜样,也鼓舞着他们拿起武器投入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徐州芝麻李,蕲黄徐寿辉,湘汉布王三、孟海马,濠州郭子兴等纷纷起义响应。1351年八月,萧县人李二(因家有芝麻一仓,饥荒时赈济饥民,故称芝麻李)与社长赵君用(赵均用)、樵夫老彭及其子彭早住等亦以"烧香聚众",一举攻占徐州。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及宿州、五河、睢宁、虹县、丰、沛、灵壁、安丰、泗县等地,众至十万。十一月,王权(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南阳,称"北琐红军",旋又占领庸(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汝州)、河南府(今洛阳)等地。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称"南琐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1352年二月,定远富豪郭子兴与农民出身的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四人起兵,占领濠州(今安徽凤阳),亦以红巾为号。上述各支起义军,起初并未有相互的统属关系。

徐州、濠州显然是韩山童传教的活动范围,芝麻李、郭子兴等共尊韩山童为教主,1355年刘福通建立宋政权后,这两支起义军统归宋政权领导,因此纳入北方红巾军系统。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彭莹玉为白莲教主,其徒邹普胜与徐寿辉发动蕲黄起义,建立天完政权,统庐州、巢湖等地起义军,为南方红巾军系统。布王三、孟海马的南北琐红军与南北方红巾军都没有什么联系。

脱脱在屡次出兵镇压刘福通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采取攻其两翼----徐州起义军和南阳襄湘起义军的战略,以达到孤立刘福通部的企图。1352年八月,脱脱亲自督制诸处军马,出师徐州。九月,徐州城破,元军大肆屠城,芝麻李被捕杀,赵君用、彭早住等率余众逃奔濠州。脱脱命贾鲁攻濠州。1353年五月,贾鲁病死后元军才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君用称永义王,权在郭子兴之上。1354年,彭、赵取盱胎、泗州,旋二王火并,彭早住死,赵君用据淮安。濠州方面郭子兴与诸将不和,其部将朱元璋南略滁阳,另图发展。

自至1352年闰三月起,元廷先后派四川行省平章咬住、四川行省参政答失八都鲁,诸王亦怜真班、爱因班,参知政事也先帖木儿,陕西行省平章月鲁帖木儿,豫王阿刺忒纳失里,知枢密院事老章等分路围剿南北琐红军。五月,答失八都鲁攻陷襄阳,布王三被俘,北琐红军被镇压。1354年正月,答失八都鲁攻陷峡州,南琐红军亦被镇压。

刘福通部红巾军自击溃也先帖木儿后,虽未遭遇元军主力,但其两翼有元军围剿其他红巾军,而其占领区内崛起了两支地主武装。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与罗山县典官李思齐各结集"义兵",合兵袭破罗山,元廷分别授为汝宁府达鲁花赤和汝宁知府,渐拥兵至万人,屯驻沈丘,屡败刘福通部红巾军,因而牵制了刘福通部的进一步发展。

1354年九月,元廷因张士诚占领江苏高邮,阻塞漕运,再命脱脱出师征高邮。脱脱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十一月,军抵高邮,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六合、盐城、兴化(泰州市)等地,高邮城中日议投降事。这时在京师的中书右丞哈麻乘机奏劾脱脱和也先帖木儿罪行,顺帝下诏削脱脱兵权,安置淮安路。诏书到达军营,"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元军竟不战自溃。高邮战役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元军丧失了优势,再也无力纠集如此众多的力量来镇压起义军,只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装来维持元朝的统治。

刘福通利用战场上形势的急遽变化,于1355年二月,迎韩山童之子林儿于砀山夹河,在毫州正式建立宋政权,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任平章,福通弟刘六任知枢密院事,尊山童妻杨氏为太后。未几,因杜遵道擅权,刘福通命甲士挝杀之。此后,刘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成为宋政权的实际领导人、北方红巾军的总指挥。

宋政权建立后,元军把进攻矛头又集中到中原来。这年六月,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率原属太不花的诸王藩将兵马,进攻许州长葛,为刘福通击败,答失八都鲁退至中牟,红巾军劫其营,夺其辎重,俘获其子孛罗帖木儿。但红巾军又遭元将刘哈刺不花袭击,孛罗帖木儿被夺走。刘福通命其将赵明达取嵩、汝、洛阳,北渡孟津至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河之北大为震动。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调察罕帖木儿来应战,赵明达战败。十二月,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迸围毫州。刘福通将小明王移置安丰,1356年三月,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军激战于太康、毫州,击退敌军,毫州得安。

刘福通在率领红巾军与敌人搏斗的同时,十分注意利用宋政权的名义,把北方各支农民起义军纳入宋政权统辖之下,并建立地方政权。1356年二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七月,宋政权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行枢密院,任命朱元璋为行省平章;同年十月,赵君用取淮安,乃设淮安等处行中书省,任命赵为行省平章。以后,为了节制各路红巾军,在那些占领一地而又较为巩固的地区,继续设置行省机构。

为了分散元军对宋政权都城毫州的压力,扩大战果,1356年九月开始,刘福通派遣军队分路出击,到1357年夏,形成三路北伐的壮观局面,而刘福通自率大军攻克汴梁。

(1)、西路军

早在1356年九月,刘福通即遣李武、崔德进兵陕西,首破潼关,元陕西行省参政述律杰战死。红巾军又克陕州、虢州(今河南灵宝),扼崤函。答失八都鲁急调察罕帖木儿、李思齐阻截,李武、崔德折往晋南,取平陆、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遭察罕帖木儿追袭,红巾军溃散。1357年二月,李武、崔德重振队伍,占领商州,攻武关,取七盘,据蓝田,直抵灞上,进逼陕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西安),分兵攻同(今陕西大荔)、华诸州,三辅震恐,陕西省台告急。元廷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刺不花等来援,红巾军败走南山,入兴元(今陕西汉中)。李武、崔德其后一直无战功,曾受到刘福通斥责,1361年五月,向李思齐投降。

1357年六月,刘福通部署各路军马三路北伐,命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组成西路军。十月,红巾军取兴元,克凤翔,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击走之,红巾军退入四川。是年底,白不信等又攻入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据巩昌(今甘肃陇西),再攻凤翔。1358年正月,白不信败入四川。四月,察罕帖木儿纠集陕西各路元军进攻巩昌李喜喜,李喜喜败入蜀。败退到四川的红巾军改称"青巾",为徐寿辉天完政权的部将明玉珍所不容,李喜喜又率余部到武昌,投奔陈友谅。西路军在溃散时,有一支起义军于1359年四月北上宁夏,攻占宁夏路(今银川),活动于灵武等处。

(2)、东路军

1356年三月,地主武装"青军"在其头目张明鉴率领下据扬州,逐走镇南王孛罗普化,孛罗普化逃奔淮南。不久,由盐丁组成的地主武装"黄军"反叛朝廷。十月,占据盱胎等地的赵君用联合青军、黄军攻占淮安,杀镇南王。宋政权命赵君用为淮南行省平章。赵君用命其部将毛贵北上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等地,因元将也先来攻,毛贵夺取海船,由海道进入山东,于1357年二月取胶州,其后在不足两个月时间内,连克莱州、益都、莒州等地。元廷急命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枢密院事孛兰奚、同佥淮南行枢密院事董传霄等镇压毛贵。七月,元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宣布起义,克济宁路(今山东矩野)。刘福通命毛贵联合田丰尽取山东之地,北代大都。

是年冬,元义兵千户余宝在棣州(今山东惠民)杀知枢密院事宝童起义,而元廷在山东的元军总指挥太尉纽的该龟缩于东昌(令山东聊城)不敢轻易出动。1358年正月,田丰克东平路,使南北漕运中断,而毛贵在益都西南的好石桥大败孛兰奚,孛兰奚退至济南,毛贵乘胜于二月初攻占济南。至此,山东各地大部分被毛贵、田丰占领。

宋政权在山东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以毛贵为平章。毛贵立宾兴院,选用故宫,命姬宗周等分守诸路,"又于莱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车百辆,以挽运粮储,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十分注意生产建设和经济政策,为建设北伐基地作出了努力。

1358年二月,毛贵挥师北伐,进河北境。时升任河南行省右丞的董抟霄驻兵南皮之魏家庄,毛贵兵至,将其刺杀,遂北克清、沧二州,据长芦镇。三月,克蓟州,兵至通州枣林、柳林,直逼大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但毛贵孤军深入,元军四方来援,毛贵军败于刘哈刺不花,退回济南。

毛贵北伐之时,田丰夺取东平、济宁、东昌等地。所以,尽管毛贵北伐未能成功,但山东形势还是有利于红巾军的。

(3)、中路军

1357年初,宋政权丞相之一的盛文郁攻占曹州(今山东菏泽),与在山东其他地方作战的毛贵、田丰势相联结,宋政权有可能在曹州建立行省。是年夏,刘福通发动三路北伐,遂命曹州行省组织中路军。九月,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的中路军,逾太行山,取陵川、高平,克潞州(今长治),进攻冀宁(今太原),被察罕帖木儿所败,退入太行山。

1358年二月,东路军毛贵由河北进攻大都,为分散敌军力量,毛贵遣其部将王士诚、续继祖等自益都出兵,进攻怀庆路,杀元怀庆路总管王得贞。三月,王士诚取晋宁路(治临汾),杀总管杜赛因不花,并与关先生等所率军相合。刘福通命中路军分兵两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出发,攻冀宁(今太原)、代州、大同,"烽火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此路的意向是北上与东路军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但这时毛贵已在大都附近受挫退回山东,故中路军北至大同后南还。可惜,他们回军途中遭察罕帖木儿伏击。五月,察罕帖木儿将董克昌收复冀宁(今太原)。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等克辽州(令山西左权),旋被察罕帖木儿将虎林赤击走,而关先生军再克冀宁。九月,关先生等攻保定,不克,转而攻克定州。十月,占领大同,北上进攻兴和(今河北张北)。十二月,关先生、破头潘攻克上都(令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上都为元廷夏都,筑有宫阙官署,中路军予以焚毁,逗留七天,中路军又攻破全宁(今年蒙古翁牛特旗),焚鲁王府,进克辽阳。并以辽阳为基地,准备进攻高丽。刘福通就在这时置辽阳行省,任命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为平章。

1359年二月,红巾军发布致高丽王书称:"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十一月,红巾军前锋渡鸭绿江。十二月,红巾军在毛居敬率领下攻占义州、静州、麟州、西京(今平壤)等地。翌年正月,红巾军在西京战败,退走。三月,红巾军从海路进攻高丽西北沿海诸州,旋退去。二十一年九月,关先生、沙刘二、破头潘等率十余万红巾军渡鸭绿江攻朔州。十二月,攻占开京(今开城),迫使高丽恭愍王南逃。1362年正月,高丽军收复开京,关先生、沙刘二被杀,破头潘率余众败退辽阳。四月,辽阳行省兵邀击红巾军余众,破头潘被俘。中路军残部投降孛罗帖木儿。

刘福通在发动三路红巾军北伐的同时,意图倚托益都、曹州两行省比较巩固的基地,展开对汴梁的攻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宋政权都城。1357年六月,刘福通首攻汴梁,不下。八月,取大名、卫辉(今河南汲县)两路,形成对汴梁包围的态势。十月,元廷增派知枢密院事达理麻失里攻雷泽、濮州,被刘福通杀死,节制河南元军的答失八都鲁被迫退至石村。"朝廷颇疑其玩寇失机,使者促战相踵"。刘福通又使反间计,"诈为答失八都鲁通和书,遗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进。答失八都鲁觉之,一夕忧愤死,十二月庚子也"。其子孛罗帖木儿袭职,退驻井陉。

1358年五月,刘福通再次进攻汴梁,元守将竹贞逃遁,福通据汴梁为都,迎韩林儿居之。时毛贵虽进攻大都失利,但山东形势甚好,中路军转战山西,西路军趋关中,出现了鼎盛局面。《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称:"安丰贼刘福通等陷汴梁,造宫阙,易正朔,号召群盗。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在这一形势下,元河南行省平章周全,以怀庆路降。刘福通命其进攻据洛阳的察罕帖木儿,"守将登城,以大义责全。全愧谢退兵,刘福通杀之"。

宋政权鼎盛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发生了逆转。1358年九月,孛罗帖木儿统领诸军夹攻曹州。十月,元军破曹州,擒杀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曹州陷落,使宋政权与山东红巾军联系切断。十九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守大同,以切断宋政权与中路红巾军的联系。而察罕帖木儿一直以重兵驻守渑池、洛阳,时刻准备对汴梁发起进攻。宋政权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山东红巾军这时也发生了逆转。毛贵北伐大都失败后返回山东,与田丰配合,其势仍很盛。1359年四月,淮安失守,赵君用逃奔毛贵,竟阴险地把毛贵杀死。七月,毛贵部将续继祖从辽阳回益都,怒杀赵君用。山东红巾军自此一蹶不振,这时王士诚也脱离中路军返回山东,与田丰争夺势力,田丰称花马王,王士诚称扫地王,互相攻伐。

1359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归、毫、陈、蔡,北路出汴东,置战船于黄河内,略曹州南,据黄陵渡,又发陕西、山西各路元军,包围汴梁。八月,元军破汴梁,刘福通奉韩林儿突围奔安丰,元军俘获韩林儿妻及红巾军家属数万,红巾军各级官员五千。至此,宋政权虽曾发布文告,加封朱元璋官爵,朱元璋名义上也仍奉龙凤为正朔,所发布榜文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但实际上宋政权已名存实亡。

1361年夏,察罕帖木儿向山东红巾军发起总攻,田丰、王士诚降之。十月,察罕帖木儿进围益都,毛贵部将陈猱头等坚持抵抗。1362年六月,田丰、王士诚杀察罕帖木儿,参加益都保卫战。察罕帖木儿子扩廓帖木儿袭其父职,继续围攻益都。十一月,益都陷,田丰、王士诚被杀,陈猱头被俘送大都,毛贵子小毛平章不知所终。接着,莒州陷,山东红巾军全部被镇压。在安丰的宋政权,名义上只存下朱元璋的江南行省。

1363年,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乘安丰空虚之机,遣其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等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韩林儿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率大军击败吕珍和支援吕珍的原天完政权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左君弼,救出小明王和刘福通,把小明王和刘福通安置于滁州。1366年12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今南京),途经瓜步(六合东南),廖永忠将他们沉入水中溺死。

朱元璋从红巾军起家,而红巾军是以明教为基本教义的。虽然后来的朱元璋最终与明教断绝关系,但为了对应早先民间谣谚明尊出世的说法,在定国后便以"明"作为朝代之名称。中国古代汉族各朝代,基本上都以先秦诸侯国为号,如汉、晋、宋、齐、梁、陈、隋、唐等都是如此,唯有明代则是例外。

3、明代显望--湖南华容"茶刘"

在明清刘氏家族中,源出东平的湖南华容老鹳冲刘氏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支派。华容老鹳冲刘氏源出东平刘氏大宗,传递世系如下: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安城侯刘苍--刘自当--刘寿光--刘育--刘赐--刘鲤--刘贞--刘禹--刘嘉--刘谙矫--刘乐--刘万世--刘光禄--刘殷--刘焕--刘筹--刘汉--刘麟振--刘猛--刘遵--刘蓬--刘克国--刘遂--刘定贞--刘从善--刘学恭--刘慎素--刘懋明--刘诚美--刘中正--刘槐--刘诚学--刘子刚--刘守诚--刘与开--刘宣定--刘敏高--刘伯机--刘仲麟--刘学虔--刘承坤--刘无佞--刘学鱼--刘有德--刘思游--刘福海--刘禄--刘学松--刘清--刘龙--刘正先--刘高风--刘燕--刘云--刘宗。

华容刘氏的开基始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60代孙(长沙定王的第57代孙)刘宗。刘宗原籍河北道山东东平府,北宋末官任提举常平茶课司(一种负责财政税收的政府官员),曾因政绩优秀受到过皇帝的表扬。靖康之难发生后,刘宗与儿子刘隆曾在1134年与太行山义军首领梁青等人招募勇士数百人结忠义社,以响应岳飞抗金。

刘宗子刘隆跟随岳飞北伐抗金,官任副都统制,死后葬在中原。刘隆生子刘宝,刘宝也是岳飞麾下的一员虎将,臂力过人,善使大刀。南宋初,随岳飞前往湖南镇压杨幺起义,进驻湖南华容。因擒捕杨幺、招降杨钦有功,升任鼎州(今湖南常德市)刺史。后又在大破金兀术战斗中立大功,再升为都统制之职。1142年,岳飞被秦桧迫害而死,刘宝遂生归隐之意,遂于1142年辞官不做,与家人一同来到华容老鹳冲(今湖南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草堂)隐居。从此,刘宝的后裔就世代居住于此,后来家族发达,人丁兴盛,便形成了当地的大姓望族--华容老鹳冲刘氏。因发派始祖刘宗曾任茶课官,所以他们又自称为"茶刘",以与当地其他刘姓相区别。

刘宝第五子刘皋,特荫都统制。刘皋生子刘文珍,刘文珍生刘用明,此为华容刘氏第6代。华容刘氏传到第6代时,曾产生出一些比较优秀的人物。如刘用明在南宋末就做过翰林学士。他的一个族兄叫刘用杰,元兵南下入侵华容时,他英勇就义,当时华容刘氏因此又有忠义刘氏之称。

第6代刘用明生三子:刘安器、刘安鼎、刘安泰。刘安器生二子:刘天泽、刘天浩。刘天泽生子刘元辅,刘元辅生子刘光祖,刘光祖生刘必宏(必弘),刘必宏生刘行简。刘行简生子刘仁宅,此为华容刘氏第13代。进入明朝以后,老鹳冲刘氏开始由崇尚军武转向科举读书事业。因此传到刘仁宅和他的儿子刘大夏时,家族又大为兴盛起来。

刘仁宅是1420年举人,曾任江西省瑞昌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因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被时人誉为"真御史"。后调任广西按察副使。因惩办佞臣黄竑得罪权贵,被革职遣送回乡。刘仁宅娶妻严氏,生3子:刘大中、刘大夏、刘大奇。刘大奇官任广西某县教渝,刘大夏则成为华容刘氏最杰出的人物。

刘大夏(1436-1516年),自号东山居土。1464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产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刘大夏是著名水利家、军事家。他历仕四朝,为官42年。他在兵部任郎官时,就以明习兵事著称。弘治年间,黄河在张秋决堤,刘大夏奉命前往负责治理黄河。明武宗时,因主张抑制镇守宦官,不为武宗喜欢,因此致仕回家。后宦官刘瑾又借故陷害刘大夏,将他流放到肃州。刘瑾被诛后,刘大夏官复原职兵部尚书。

刘大夏之后,华容刘氏宗族长盛不衰,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做郡守、县令者不乏其人。如第16代有刘舅讷任颖州知州、奉直大夫,第17代刘世节任抚州知府,第26代刘敏该任朝议大夫,第28代刘承孝为光绪举人、湖南省咨议局议长。

近代以来,华容刘氏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如第28代刘承孝,清光绪举人,曾任湖南省咨议局议长。刘承焕,民国山西朝阳县县长;第29代刘膺良,任滨湖抗日游击总指挥部副总司令兼中将参谋长;第31代刘劭文,民国时任总统府秘书、江南游击队司令,后任贺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参谋长。

4、刘宗周与浙江山阴水澄刘氏

山阴就是现在的绍兴。山阴刘氏是西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它渊源于长沙刘氏北派即南阳派,北宋时南迁福建崇安,然后经庐陵再迁到山阴。

宋朝时,有刘礼,号退翁。因叔父刘确任广德军通判,刘礼随之镇守广德军所属浮梁。后来浮梁被农民起事军队攻陷,刘礼为避难逃到庐陵隐居下来。刘礼的后裔在庐陵定居后,传了4代,出了一个刘廷玉,官任扬州别驾。刘廷玉生刘文质,刘文质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79-1307年)在山阴县政府任职,后来就定居在山阴,落籍于郡城水澄里,因此称为水澄刘氏。水澄刘氏自始迁祖刘文质传到第4世有刘谨,明朝时以少年远赴滇南代父守边,被时人称为大孝子。刘谨再传3代,为刘铎,刘铎生刘济。刘济生子刘(火享)。刘(火享)娶陈氏,生子刘坡。刘坡娶章氏,生子刘宗周。

刘宗周(1578-1645年),原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晚年又号"克念子"。刘宗周没出生就丧父,寄养于外祖父章氏家中,后因祖父年老生病,又回刘家服侍。刘宗周1601年金榜提名成为水澄刘氏近三百年来第一个进士。考取进士之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后继续以祖父母老病为由在家服侍,一直在家呆了7年,才开始出来做官,任行人司行人。

刘宗周一生仕途坎坷。早在万历末年,他就上书为东林党人辩护,而得罪魏忠贤。崇祯即位后,刘宗周也在1628年被重新起用,出任首都顺天府尹。但又因多次上奏不合崇祯旨意,几次被革职。1644年,清兵入关,刘宗周徒步来到杭州,请求浙江巡抚发兵讨贼。不久,福王在福建自称监国,起用刘宗周,恢复他的左都御史职务。刘宗周弹劾奸臣马士英,但是福王腐败无能,刘宗周只得再次辞职回家。1645年,南明福王政权灭亡,杭州也失陷于清兵。刘宗周见复国报主无望,于是绝食达23日殉国。他的学生祝渊、王毓也自杀殉国。

刘宗周不但是大忠臣,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刘宗周属于理学家,对明末王守仁学派末派们的空疏颓废倾向痛加针砭。刘宗周弟子众多,如黄宗羲、陈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刘宗周娶章氏淑人,又娶周氏,生子刘綽。刘綽以父荫在南明福王政权时世袭为锦衣卫千户,生四子:刘茂林、刘士林、刘长林、刘道林。

水澄刘氏的后人,现在大都还居住在山阴水澄一带。

5、刘健

刘健,字希贤,明代洛阳县人。英宗时,代徐溥为内阁首辅(宰相),孝宗、武宗时连任,成为明"弘治中兴"的功臣。

刘健父刘亮,三原教谕,有学行。1460年,刘健考中进士,负责《英宗实录》的编撰。1487年),刘健迁为礼部侍郎,兼御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1491年任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不久,主持撰修《大明会典》。《大明会典》系明代官修的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早在1393年,朱元璋曾仿《唐六典》编修《诸司职掌》,记载明洪武二十六以前所创建与设置的主要官职制度。孝宗嗣位后,为方便臣民遵循,遂于1497年,敕命大学士刘健纂修,赐书名《大明会典》。

1498年,刘健为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代徐溥为内阁首辅后,成功化解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劝谏孝宗例行节俭,摆脱了面临的经济困境。孝宗在位18年,刘健和李东阳共同辅政,出现了明朝中期相对繁荣和稳定的局面。孝宗临死,遗诏刘健、李东阳、谢迁为顾命大臣。

1506年正月,不满十六岁的武宗朱厚照继位,刘健仍为首辅,宦官刘瑾为五千营总监军。刘健即联合谢迁、韩文等元老,要求收回对刘瑾的诏命。但此建议遭到武宗的拒绝,还将刘健等削官为民。1510年,刘瑾因谋反被诛,刘健复职。1526年刘健卒,时年94岁。他临终遗表数千言,劝谏嘉靖皇帝正身、劝学、亲贤、远佞,可见其忠心耿耿。朝廷诏赠其为太师,谥"文靖"。葬于洛阳城东小李村(今瀍河回族区小李村东北)。

刘理顺(1582-1644年),字复礼,号湛六,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刘出生一个月丧父,1606年中举人,1634年中状元。不好色闻名。李自成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加以保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唐代文状元:刘蒙、刘单

辽代文状元:刘师贞、刘宵、刘祯、刘二宜、刘瓘、刘贞

北宋文状元:刘察、刘辉、刘寅、刘蒙叟

金代文状元:刘伪、刘文龙、刘海、刘仲渊

南宋文状元:刘章、刘渭

明代文状元:刘俨、刘若宰、刘理顺、刘同升

清代文状元:刘子壮、刘春霖、刘绎、刘福姚

太平天国文状元:刘盛培、刘闼忠

6、刘瑾

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1451年,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宋开国君主微子启一后代受封于谈,谈国国君的子孙就以"谈"为姓)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刘瑾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称八党或"八虎"。"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1506年,提督十二营操练。群臣的弹劾其他太监给刘瑾创造了机会。武宗命刘瑾入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刘瑾的地位确立以后,他与"八虎"中其他太监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张永是"八虎"中第二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恶刘瑾所为,刘瑾也发觉他不附己,两人渐疏远,至动拳脚。而其他太监有所请求,刘瑾多不应允,马永成、谷大用等皆有怨心。与同党结恶,是刘瑾很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509年,刘瑾设内办事厂,又称内行厂,刘瑾自领之。内行厂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监视东、西二厂,即监视可能对刘瑾形成威胁的另一些大太监。

在畏惧和讨好两种心理的作用下,各衙门各职官奏事,先将章奏送刘瑾处,具红揭,称红本。然后上通政司,称白本。刘瑾也往往将章奏携回私室,与同党捏写旨意。

在打击反对派官僚的同时,刘瑾也在拉拢一批官僚。刘瑾要达到专权目的,就不仅要接受形形色色的小人,还必须网罗有才干的人。因此,一旦有了机会,刘瑾就很注意选用那些干练之人。结交刘瑾较晚,而刘瑾最为欣赏的官僚是张綵。张綵,陕西安定人,马文升、杨一清等一代名臣都很器重他。张綵进言,一是劝刘瑾加强对宦官的约束,二是劝刘瑾惩治贪贿。

如果说,刘瑾与张綵等人的关系中,还包含着很大的彼此利用的成份,那么,对文学名士的延揽,似乎就更虔诚了。他对康海的仰慕之情,是其他权势者们很难达到的。康海,陕西武功人,1502年壬戌科状元。刘瑾认为这是很为陕西人争光的事情,欲招致之。

查盘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刘瑾执政期间,组织科道官对天下军民府库、钱粮、各边年例银、两淮盐运司革支盐引、都司卫所军器,乃至夫运、柴炭等进行查盘。查盘首先是打击反对派官僚的一种手段。刘瑾所推行的查盘,也带有一定的改变吏治目的,因此,查盘在打击反对派官僚的同时也会波及其他官僚,甚至包括刘瑾的亲信,使他们惕厉不已。刘瑾对清丈土地的自觉意识或许不如查盘,其意义却要更大,刘瑾清丈土地,是为了查革隐漏,增加税地。

1510年,宁夏发生了安化王朱寘璠反叛事件。5月,朝廷以泾阳伯神英为总兵,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太监张永总督军务,率兵讨寘鐇。师方出,寘鐇已被擒。回师路上,杨一清要张永利用奏捷的机会,揭发刘瑾的奸恶,张永本来与刘瑾有矛盾,听了杨一清的鼓动,慷慨答应。

9月13日,刘瑾安排这天给他的哥哥、都督刘景祥出丧,而把张永献俘安排在第二天。但张永提前便入宫,待刘瑾退后,张永取出寘鐇起兵的檄文献上,并陈奏刘瑾不法事。太监马永成亦出言相助。武宗有所悟,即日行动,亲自逮拿刘瑾。刘瑾被处以极刑,凌迟三日而死。

7、刘宗敏

李自成家族于明朝前由甘肃太安(成纪)里迁徙到米脂县,初住在距米脂县城北七十里海会寺的李家站(原名李继迁站),由于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李自成的曾祖被迫迁往李继迁寨村。李继迁寨是李继迁的诞生地,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当了西夏皇帝。

自成出生时叫李鸿基,祖辈上十世务农。曾祖父李世甫、祖父李海、父亲李守忠都是单传。自成的母亲吕氏朴实勤劳。自成8岁时入学,但为生计所迫,一度出家为僧,幸而他记忆力好,多少学得了一些文字。自成13岁时,母亲去世,自成当起了同村姬氏的牧羊奴。

自成曾与他的侄儿李锦、同庚刘国能向罗教师学习武艺,练得一手骑马射箭、单刀冲杀的好本领。自成力大无穷,能只手挺举73斤铁炉绕殿一匝,再提还能绕殿一周。20岁时,父亲病故,自成只得应募到米脂西解川驿站充当驿卒,日领25枚铜钱,常常挨饿。

1630年春天,陕北遭遇特大灾荒,而朝廷却在此时下令裁撤驿站冗员。自成被裁,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雪上加霜的是妻子韩金儿与县役盖虎儿私通,自成一怒之下杀死了韩、盖。加之他一向与当地的豪绅艾同知有仇,故而很快被捕,预备处死。众驿卒见他受难,立时哄然大哗,聚集捣毁刑具而将他救走,然后共推他为首领。于是他将驿卒、饥民组成了起义队伍,往投西川的义军首领张存孟(绰号不沾泥)去了。第二年4月,张存孟于米脂兵败被杀,自成便召集残部东渡黄河,成了山西36营中的一营,也是明末各家起义军中的有生力量。

1633年11月自成率军南下,飞渡黄河,攻破渑池,与李锦、顾君恩的部众结为一军,实力进一步壮大。1634年,在今陕西安康的车箱峡,运用诈降计出奇兵击败了延绥巡抚陈奇瑜。1635年,纵横天下的各路义军,一共13家72营将领在河南的荥阳召开大聚会,决定分五路进攻,自成随着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众开进了中都凤阳。不久,又经河南回师入陕,攻克咸阳。1636年,高迎祥在黑水峪牺牲,自成就被拥戴为新"闯王"。1637年,自成与明军孙传庭激战后撤向天水,并冲出重围,长驱入川,兵临成都城下。在明军的追赶下,他又撤围回师北上。1638年1月,在川北遭到了明军伏击,伤亡极大。农民军或招安或遁隐,只有自成高举着"闯旗",准备打出潼关,东进河南。10月,自成在潼关南原,又一次陷入了包围圈,数万义军牺牲,他仅以18骑杀出重围,遁迹在商洛山区。

1639年夏,自成获悉张献忠在谷城降明后复叛后,忙召集数千人前往支援张献忠,在罗喉山对明军作战。1640年,自成被围在四川鱼腹山,他突破封锁,越湖北进入河南,会合了河南农民军,队伍从五千余骑竟然发展到十几万人。1641年1月,自成攻破洛阳,处斩了万历最宠爱的福王朱常洵,抄获王府、富室存粮、金银,分给百姓,队伍发展到了一百多万人。2月,自成以50万兵一围开封,不幸为流箭射中左眼,只得暂时撤退。7月,他与罗汝才联军,先后进行了项城、襄城、朱仙镇、汝宁战役,歼灭明军40余万人,中原明军主力基本被歼。12月,他再围开封,因明军偷袭其粮草地,便舍开封南下。1642年5月,他以百万大军三围开封,明援军40万在他的攻势下四散逃亡。开封守军绝望,明军黄澍、严云京、高名衡在朱家寨扒开黄河大堤,致使古城举目汪洋,37万居民,幸存仅3万余人。开封既成水乡,攻城失掉意义,自成挥兵南下。1642年底,自成占领荆襄,提出了"三年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1644年正月,自成宣布建立大顺国,2月,他由龙门飞渡入晋,破蒲州、汾阳、太原、忻州、代州,接受明大同、宣府、居庸关守军投降。沿途将士严格执行"马腾入田者斩"的命令。于3月16日兵临北京城下,翌日开始与刘宗敏会师攻城激战。19日下午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但大顺军忽视了关外清军的威胁,吴三桂拒绝投降。4月,自成率军东征,在山海关意外遭到了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大败而归。30日他撤离北京,经阳泉固关入晋返回陕西。

刘宗敏,陕西蓝田或米脂人。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1638年随李自成突围潼关南原,隐于商洛山。1640年助李自成突围巴西、鱼腹诸山,入河南,势复大振。1643年任权将军,1644年,在西安封汝侯。率师出固关、下真定,与农民军主力会师北京,加左都督衔。入京后,对明降官拷掠助饷。后东讨吴三桂时负伤。于撤往九江途中被清军俘获杀害。

8、清代刘氏第一望族--刘墉与山东诸城刘氏

历史进入清朝之后,山东诸城刘氏宗族成为历史舞台上最优秀、最杰出的家族。山东诸城刘氏在清朝诸城县北向70里的逄戈庄,现在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去世后,嫡长子刘襄继位为第二代齐王。不久,惠帝去世,吕太后篡权。吕后将刘襄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封为侯爵,调到长安。几年后,吕后死后,刘襄与琅邪王都起兵攻打长安,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做内应,一举消灭了吕氏势力。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前178年,划出齐国的城阳、齐北2郡,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封东牟侯刘兴居为齐北王。城阳王刘章九世孙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今沂水县)。刘津有一后裔刘抚(东晋彭城内史),刘抚长子为刘穆之的父亲;刘抚次子是刘爽(山阴令),刘爽子刘仲道(余姚令),仲道生五子:刘钦之、刘秀之、刘粹之、刘恭之、刘灵真。刘灵真生刘尚,宋越骑校尉;刘尚生刘勰,著有《文心雕龙》。

元朝时期,城阳王刘章后裔刘进居莒县峤山镇小沂水,生五子:长子刘用(乐农桑)、次子刘文(莒州盐局税务体领、充盐局官)、三子刘聚(充莒州盐局办课官)、四子刘泽(充莒州首吏、改充莒县县尉、又充三县提领)、五子刘旺(主千户)。各支派徙居上庄、小河、菜园(菜园一世、二世、三世失考,三世生五子:长顺,次、三无后失传,四辰、五仲)。刘顺自菜园徙居后车疃,刘辰自菜园徙居前车疃,刘仲居菜园村。

因元朝将要灭亡,小沂水刘氏迁居江南直隶徐州府砀山县(今属安徽)大刘家村。红巾乱起,小沂水刘氏又逃居东海当芦村(今连云港市云台区)。1370年,小沂水刘氏族长刘思源遵奉朝廷诏命,率众族人离开东海当芦村,踏上了北向移民之路。小沂水刘氏众族人一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后因祖居失火,住宅西移,改称草涧。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家里一场意外火灾,几乎烧掉了一切。面对这场意外,刘思源决定让儿子们先分开,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僖与刘思源留守故里。

刘思源生8子:福、禄、寿、僖、诗、书、忠、厚。福、禄同迁三庄镇刘家沟,福又避匪,率三子恒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禄。寿分居三庄镇刘家庄,诗分居黄墩大株州,书分居莒县,忠迁居临沂,厚迁居沂水。

刘福第三子刘恒生三子:刘玳、刘瑁、刘瑚。刘玳生子刘思智。刘思智生二子:刘通、刘远。刘通生三子:刘必显、刘必前、刘必大。刘必大生子刘子香;刘必显生四子:刘桢、刘果、刘棨、刘棐。刘棨1685年考取进士,初任长沙知县,历任山西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

刘棨子刘统勋,早年曾任庶吉士和翰林院编修,后来又历任直南书房、上书房,1726年升詹事,成为与皇帝比较接近的官员。乾隆继位后,刘统勋升为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后曾随大学士稽曾筠到浙江学习治理海塘工程,学有所成后又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1748年,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升任刑部尚书,1752年出任军机大臣,1754年 加太子太傅,成为乾隆身边的主要辅佐大臣之一。此后,刘统勋因在协助陕甘总督征讨准噶尔叛乱时犯过被革职,但不久复出,任刑部尚书。后又再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1759年为协办大学士,1761年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成为位极人臣的朝廷宰相。刘统勋当年与另一位来自江苏武进的刘纶同朝辅政,因此有"南刘东刘"的美称。刘统勋生了2个儿子:刘墉、刘堪。

刘墉之后,诸城刘氏仍然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兴旺繁荣,并再次产生了一位朝廷大臣--刘墉的侄儿刘钚之。刘墉没有生子,以侄儿刘锡朋为子。刘锡朋生刘光海、刘耀海。

刘墉的哥哥刘堪有一子刘钚之,1779年考取进士,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后出任兵部尚书,1813年又兼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后因治理有功升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成为诸城刘氏又一位地位显赫的朝廷大臣。但是,刘钚之的才能逊色,当时他所治理的北京地区天地会、白莲教等秘密教会起事不断,而他却束手无策,不能平息。1817年,刘钚之被嘉庆皇帝他罢免,降职侍郎候补。嘉庆晚年,刘钚之复出,任都察院右都自制史仍兼顺天府尹,后升任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刘钚之生2子:刘喜海、刘华海。

刘喜海,1816年考取举人,1836年任福建临汀太守,后历任职福建兴泉水道貌岸然、陕西按察使等职。刘喜海对学术和古籍、金石有更大的喜好。他的"味经书屋",是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他汇编的《金石苑》是中国金石文字学上的有价值的著作。刘喜海还留意朝鲜等海外金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促进清末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喜海生有4个儿子:刘虞釆、刘宁采、刘需采、刘南采。

刘统勋刘墉相继做宰相后,诸城刘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同族兄弟子侄在乾嘉时代学有所成、入仕为官者竟多达64人之多,号称"诸城刘家六十四弟子"。此后,诸城刘氏人文蔚起,英才辈出,仅清代就出了34个举人、10个进士、4个翰林、6个知府、21个知县。

到今天,诸城刘氏已传到始祖刘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诸城故地。

9、清代学术世家--江苏武进西营刘氏

武进县(常州市)的西营刘氏是一支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有成就的家族。在清代就产生了兵部尚书刘纶、今文经学家刘逢禄等多位名人,此后一直人才辈出,学者群生,长盛不衰。到现代,还孕育了一位大画家刘海粟。

武进县的刘氏宗族有二十多支,其中最著名的是武进西营刘氏。西营刘氏形成于明朝初年,渊源于安徽凤阳,以明初开国功臣刘真和他的侄儿刘洪为开基始祖。至于凤阳以上的情况,则文献缺载。

刘真,原籍安徽凤阳,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元朝末年刘真与侄儿刘洪一同随同乡信国公汤和参加郭子仪和朱元璋部的红巾军反元起义。1356年,刘真、刘洪随汤和统兵渡江南征,攻克常州。此后,叔侄二人又一起驻守在常州达十多年之久。因"调遗勤劳",被朝廷"给秩驻扎常州郡城西营",家属族人同迁居于此,遂在武进落籍肇基。因当初驻扎在"西营",所以号称"西营刘氏"。

明成祖篡位成功后,刘真受到排挤,被派去镇守辽东。刘真郁郁不得志,永乐初年在辽东忧愤而死。刘真有2子:刘钦、刘敬。刘敬于1400年考取举人,历任郯城知县、建昌府通判、易州知府,最后官至刑部员外郎。明朝一代,西营刘氏以耕读传家,出了许多举人、进士,家族一直都比较兴旺。

西营刘氏的崛起是从第9代刘光斗开始,到第14代刘星炜、刘纶和第16代刘逢禄达到顶峰。刘光斗是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他是西营刘氏开基始祖刘真的第9世孙。从刘真到刘光斗的传递世系是:刘真--刘敬--刘俊--刘敏--刘璠--刘峑--刘应时--刘纯敬--刘光斗。

其中,刘璠生子刘镃,早夭,因无子,刘璠改以外甥张氏人嗣,此即是第6世刘峑。因此,严格地说,后世显赫的西营刘氏本应当姓张。

刘光斗是1625年进士,明末时官任浙江绍兴府推官、屯田郎中。但刘光斗在崇祯时的名声似乎不大好,是魏忠贤的党羽,因而被崇祯皇帝革职。明朝灭亡后,刘光斗随明朝残余势力入闽,效力于南明福王政权,后受马士英的赏识,被重新起用为南明福王政权的御史官。但不久福王政权灭亡,刘光斗投降清朝政府,被任命为行人司司正、安抚常州。刘光斗曾率部平定吴越的反清势力,为政期间"有活氓功,闽人岁祀至今"。刘光斗生2子:刘谦尊、刘履旋。

刘履旋是1647年进士,官任河北保定知府,有5子:刘维祺、刘维烈、刘维章、刘维熊、刘维宁。刘维烈是1658年进士,官任屯田郎中;刘维宁也是进士,官福宁知州。

刘维烈生子刘淳增,刘淳增的孙子就是清乾隆大臣刘星炜。

刘维宁生子刘演,1693年举人。刘演生子刘机,郡学生。刘机生子刘纶,著名大臣。

刘于义,在康熙时就是翰林院学士,雍正称帝后,大受器重,先后升任翰林学士充日讲官、起居注、刑部尚书、代理直隶总督、陕西总督。乾隆继位后,刘于义因系前朝旧臣,一度被免职,后复出,并于1743年再度出任户部尚书,第二年改为吏部尚书,后又加授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头衔,成为武进西营刘氏的第一位宰相。

继刘于义之后,刘星炜又成为西营刘氏的一位比较显赫的人物。刘星炜,1748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政坛。他初任翰林院编修,后督广东学政、安徽学政,累任侍读学士、直上书房,最后的官职是礼部侍郎。刘星炜在任安徽学政期间,上奏建议童生考试五言六韵诗,被朝廷采纳,童试有诗的内容,就是从他开始的。

乾隆时期,刘纶的出现使西营刘氏的发展达到顶峰。刘纶1736年中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直南书房、礼部侍郎。1750年,刘纶以工部侍郎身份兼任军机大臣,成为乾隆时期的主要大臣之一。此后,刘纶还历任户部侍郎、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头衔、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等一系列重要职务,成为武进西营刘氏的又一位宰相。期间曾于1754年随从乾隆帝出征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刘纶前后入直军机处近二十年,与山东诸城人刘统勋共同辅佐乾隆,同为乾隆所倚重,因此当时有"南刘东刘"的美称。

刘纶娶许氏为妻,生4子:长子刘图南,1782年举人,任广西南宁府同知;二子刘跃云;三子刘召扬,国学生;四子刘骥称早死。刘纶二子刘跃云是1766年的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奉天府丞、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刘纶三子刘召扬娶今文经学家、礼部侍郎庄存与之女为妻,生子刘逢禄。

刘逢禄小时候就跟随外祖父庄存与和舅舅庄述祖学习《春秋公羊传》,1814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礼部主事,1824年补仪制司主事。此后,刘逢禄一直在礼部任职,,每遇国家重大礼仪,他都能依据儒家经典来分析问题,解决疑难。刘逢禄学术思想上崇奉春秋公羊学,专主董仲舒、何休、李育等人的学说。是清代常州学派的奠基人、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他治学强调"务通大义,不专章句"。刘逢禄娶潘氏,生7子,其中长子刘承宽,1816年举人,任候补咸安宫教习;二子刘承宠,1819年举人。

刘海粟,1896年出生,原名刘盘,字季芳,是西营刘氏的第19代。他就是清朝大臣刘纶的曾伯父屯田郎中刘维烈的后代。刘海粟于民国、新中国均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刘海粟夫人宝应成氏,生6子:刘龙、刘虎、刘蟒、刘豹、刘蛟、刘麟。

10、清代文化望族--江苏扬州宝应刘氏

⊙刘永澄与明代宝应刘氏的兴起

刘永澄(1570—1619年),字静之,宝应人。1601年进士。补顺天儒学教授,严课程,饬行检,北方学者称为淮南夫子。官国子监学正。是东林党人,不畏强暴弹劾魏忠贤。乞归省亲。起兵部职方司主事,未上而卒。永澄为文,通达谨严,有《练江集》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刘台拱兄弟与宝应刘氏的兴盛

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一字江岭,宝应人。明代东林党刘永澄之后。1771年中举,六试礼部不第。最初留京授徒,后官丹徒县训导。以读书教书终其身。旅京期间,结交当世学者名流朱筠、程晋芳、戴震、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等。后半生曾与阮元、臧庸、姚鼐、段玉裁书信往来,切磋学问。刘台拱与段玉裁、王念孙齐名。

年十三、四,从同里王洛师学为文。年十五见王□□、朱泽□遗书,欣然有得,始研宋程朱之学,以圣贤之道自绳。其于天文、律吕、六书、九数、声韵之学,无不贯通。穷治诸经,于《三礼》尤粹。其于汉宋诸儒之说,不专一家,而惟是之求。认为《论语》、《礼经》为孔子微言大义所在,用力尤深。 取《仪礼》十七篇,除《丧服》外,各绘为图,与诸习礼容,发明先王制作之精意。

⊙刘宝楠父子与宝应刘氏的持续发展

刘宝楠(1791—1855年)。其父刘履恂是位举人,做过国子监典簿的小官,刘宝楠五岁时,父亲赴京应试,因病卒于异乡;六岁那年,祖母、仲兄、伯兄相继去世,家世衰落。所幸刘宝楠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作诗勉励儿子曰:"我爱白莲花,不以污泥滓;我爱青松枝,不以霜雪死……"督促宝楠课习所学,不使稍懈。刘宝楠常常向其兄刘宝树请益,后从叔父刘台拱受学。刘台拱使刘宝楠学业大进,为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宝楠应乡试不第前后达十一次,连续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壮岁声华伯仲间,萧萧都见鬓毛斑。十年赢得头衔在,收拾残书返故关。"他一面在宝应、扬州课徒授业、教书讲学,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面与一些砥行硕学之士结交,如刘文洪、包世臣、汪喜好、梅植之、吴熙载、杨季子、李兆洛等一批扬州学派的中坚。

1828年秋天,刘宝楠和赴乡试的几位儒生合定了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的定立成就了日后一批经学大师,成为文坛佳活。合定契约的仪式是"发策自认"。刘宝楠发策自认《论语》,时年38岁。从此他"屏弃他务,专精致思",整整奋斗了后半生直至逝吐。由于晚年历官畿浦,政务繁琐,精力不济以至中道不克,乃命其子刘恭冕续成事业。从汉代起,历代学者莫不研读《论浯》,注释、考证《论语》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刘宝楠著《论语正义》借鉴了前人上丰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清人的注释考证;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阐友经义,还对汉魏古注作了详细的疏解。

PAGE

20

(0)

相关推荐

  • 怪想之圆周率学历史四十二 844(唐朝)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今天默默没有什么大道理了 嘿嘿(*^▽^ ...

  • 田背外迁裔孙的两祠堂

    (一)两姓一祠:刘郑宗祠 山岫宅村胜景稀,两姓一祠真出奇. 荥阳堂上长发地,彭城郡内发千枝. 福安市范坑乡岫宅村彭城刘氏系上杭中都田背十郎公长子十四郎开基胜运(今蓝溪)之裔孙几经迁徙到福安西里兰溪境内 ...

  • 刘姓的历史4

    劉姓的历史源流 作者:刘水龙 七.近代刘姓复兴 1.复兴轨迹 与整个汉民族的发展相对应,近代刘姓的历史,也是一部复兴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再造刘姓辉煌的历史.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军和因镇压太平天国 ...

  • 刘姓的历史2

    劉姓的历史源流 作者:刘水龙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

  • 刘姓的历史1

    劉姓的历史源流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 ...

  • 少年说‖珺珺(19):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看到语文书中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我想了自己的姓--刘,突然萌发了对刘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报告的念头. 二.调查方法 1.阅读书籍.报刊,了解刘姓历代的 ...

  • 《历史名人与滑县》之刘姓始祖刘累豢龙豕韦

    刘累,是全国四大姓之一刘姓的始祖.据史传记载,刘累本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活在夏帝孔甲之时,早年曾到夏的属国豕韦(故墟在今河南省滑县万古镇妹村),向豢龙氏董父学了一手驯养龙的技术.董父是专为帝舜养龙的 ...

  • 刘姓溯源及其在历史中扮演过的重要角色

    2016年我在编写"刘氏族谱"中,对刘姓的来源及在历史中扮演过的许多重要角色有了较多的解. 刘姓是古代唐尧后裔,起源大致有五: 1.最早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尧是传说中远古部 ...

  • 坡刘村史 历史 坡刘村刘姓祖源分析

    坡刘村刘姓祖源分析    文  刘彦强 按照前面的实证分析,坡刘村刘姓祖先刘海公至少应该在公元700年即武则天圣历年间已经从南杜村迁徙到坡刘村.那么,刘海的祖先也即坡刘村刘姓祖源又是谁呢? 一.刘姓祖 ...

  • 坡刘村史 历史 刘姓祖源寻踪

    刘姓祖源寻踪                               文  刘彦强 山有根,水有源.山愈高,其根愈广:水愈远,其源愈多.作为中国古老的刘姓,有如长江黄河,从遥远的历史源头一路浩浩荡 ...

  • 历史上的刘姓状元都有谁?看下有没有你家祖上?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举人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者都要投状,称居首之人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历史上共有 共有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