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明白寒和热,食疗养生就入门了

一听寒热,大家就觉得跟温度有关系。其实,食物的寒热之性跟温度确实有些关系,但主要还是指的食物本身的特性。比如,辣椒,吃了之后感觉嘴里、胃里热乎乎,头上、脸上热的冒汗,类似喝热水的温热感。

除了辣椒,再比如酒,特别是高度白酒,喝的时候感觉是热辣的,喝完之后脸红扑扑、热烫烫的,脉搏加快而有力量,总体上给人一种热的感觉。辣椒、白酒这类吃了之后给人热感的食物,就是热性。

有的食物跟热性是相反的,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寒凉的感觉,比如夏天,烈日当头,气温都快四十度了,又热又渴,吃几片西瓜,就感觉特别凉爽。西瓜这种能灭火、能解热的特性,就是寒性。寒性的食物,还能祛内火,比如脸色长痘痘,口腔溃疡,或者糖尿病人的比较燥热,特别爱喝水。除了西瓜,还有苦瓜、绿豆等,也是寒性。

不寒不热的食物有吗?当然有,叫做平性。经常吃的食物,平性的就很多。以粮食类的为代表,比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还有土里长的红薯、土豆、山药等,还有一些蔬菜,比如白菜、卷心菜,也是平性。平性食物刺激性小,也可也说比较养人。
食物的种类太多了,只用热、寒、平来区分还不够。古人就又引入四个词,加在一起,就是七个寒热属性,按照从热到寒的顺序,依次是热、温、微温、平、微寒、凉、寒。这七个属性分别对应常见的食物,略举几例如下。
热性:辣椒、胡椒、白酒
温性:韭菜、葱、姜、蒜、花椒、小茴香、八角茴香、栗子、大枣、桃、杏、羊肉、鸡肉、虾
微温:藿香、苏叶、白扁豆、山楂、牛肉
平性: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土豆、山药、白菜、猪肉
微寒:小米、薏米、西红柿、冬瓜、橘子、牛奶、鸭肉
凉性:菠菜、芹菜、茄子、丝瓜、黄瓜、苹果、梨、香蕉、火龙果
寒性:苦瓜、西瓜、柿子、猕猴桃、桑葚、绿豆

同样一种食物,古人们对它的寒热之性的认识,是不是一致?实际上,经常不一致。诸位读者看了上面的分类,也有不同观点。比如,小米,有人认为它性微寒、还有说它微温的,平性的,都有。再比如,牛奶,也是类似的情况,说它性微寒的多一些,但并不统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一致,我们来分析如下:

1  有些食物的寒热之性不明显,近于平性,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虽然说人的感觉很灵敏,但是人和人之间有个体差异。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如果温度设定的是24℃,一个办公室十来个人,有人觉得太凉,要裹个披肩才舒服,有人觉得温度正好,有人觉得太热,大家总是难以统一意见。而如果是零下10℃,大家就都认为寒,零上35℃,大家就都认为热,就没有分歧了。所以说,近于平性的、微寒的、微温的这些食物,大家会有不同的体验。即使我们和李时珍的认识不一样,也没什么奇怪。

2 食物的加工方法不一样,寒热之性有差异。最常见的,生着吃和熟着吃不一样,比如莲藕,生吃藕或喝生藕汁,它是性寒的,有清热作用。但把藕煮到熟烂,就是性平的,有补益作用。食物的这种特性,叫做生泻熟补,不光是莲藕,很多食物和药物都是如此。而文献对食物寒热之性的记载,有的并没有说明是生还是熟,后人读了之后,难免就有不同的理解。
3 食物的不同亚种有差异。比如说,苹果是我们很熟悉的食品,它又分很多品种,青皮的、黄皮的、红皮;口感脆的、口感绵的。尽管都叫苹果,一般来讲,青皮而质脆的,凉性稍大。而口感绵的,比如花牛,相对来讲,就没有那么凉。这种细微的差异,文献的记载并没有那么详细,甚至说古人对这些亚种的认识也不全面,都是正常现象。
其它的原因,也会造成寒热之性的差异,比如:食物的不同产地,不用采收季节,保存方法不同等等,不再赘述。
如果个人的体验跟书上记载不一致,或跟别人说法不一致,以哪个为准?答案是,食物给谁吃,就以谁的体验为准。食疗发挥作用,最终还是体现在个人身上。鞋子合不合适,脚最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体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确认识食物的性质,既要参考资料,又要关注个人的实际体验。并据此调整食物的种类、用法、用量,以达到最佳的食疗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