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投靠刘备后为何就突然沉寂了
马超:银枪纵横志,北望尽泪泉
在广元工作生活了几十年,这里的山山水水于我都是十分地亲切,而广元旅游资源亦是很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三国文化了。
广元地处阳平关和剑门雄关之间,中间的昭化古城在三国时叫作葭萌关,此地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即张飞挑灯战马超,所以,广元人民对马超是津津乐道,也是一个很熟悉的人物,尽管这段故事是罗贯中编的。
《三国演义》的精华在前半部分,这马超是这精华中的亮点,但给人的感觉是来去匆匆,一旦投靠了刘备以后,便销声匿迹了,不注意的话,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三国乱世,烽烟四起,英雄辈出,马超正是这一众人物中的翘楚,不过,他起自于西部边塞,在中原逐鹿之际,也最多是个配角,他是官二代,早年随父征战,扩张地盘,同各路军阀打成一团,英雄本色,尽显风流。
随着其父马腾入京投靠曹操,他独自率领父亲给他留下的家底,割据西北同曹操抗衡,但一败再败,先投张鲁,后投刘备,官到骠骑将军,凉州牧,可惜47岁便逝世,谥号威侯。
对三国人物中武将战力有个影响很大的排名,即“一吕二赵三颜四马五典韦,六许七张八关九黄十庞德”,当然,其依据的是小说,但他的长相是被公认的帅哥一枚,“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所以有“锦马超”之称。
不同其父共辅曹操,而带着父亲留下的部众同朝廷死磕,这怎么想都有些怪异,这只能说明,在马超的心目中,曹操是汉贼,有篡汉之野心,所以宁愿违背父亲的意愿,自立门户,但却又势单力薄,难以成气候。
最后马超是投了刘备,但似乎从此便辉煌不再,诡异的是,一面是寂寞而亡,一面又官运亨通,四虎将中有他一位,远高于那小说中被称为战力仅次于吕布的赵云。
正史中的马超在武力上并没有太值得骄傲之处,他是个智能双全的人物,而不是一位仅靠武功横扫天下的勇将,时人是将他归于汉初英布一类的人物。
罗贯中对马超是相当喜欢的,在小说中他不停的在给马超加戏并拔高,挑灯战张飞,裸衣敌许褚,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何等的英雄,而且在同曹操为敌的缘由也给了一个很好的由头,即因为曹操杀了他父亲,所以,马超作为一个大孝之人,才同曹操血战到底,以报家仇国恨。
当然,这一切都是虚构的,汉室衰微,行将就木,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事,所以这一帮人才想在这乱世中捞到自己的好处,无论是马腾或韩遂,张鲁或刘彰都想趁机作大,只是他们地处边地,曹操一时腾不出手来处理他们而已。
当马腾和韩遂表示臣服曹操时,马腾还曾派遣马超去打袁绍,只是后来这些西北豪强们闹崩了,才各自寻找出路,或自立或投靠,马超和韩遂组织盟军一起打曹操,又被曹操的反间计弄得四分五裂,惨败而归。
没奈何,马超才去投靠了张鲁,而这时,他老爸还在曹操把控的朝廷为官呐,所以,说马超是孝子,为父报仇云云,都是当不得真的。
马超与曹操为敌,这马腾自是没有什么好结果,联军在潼关惨败后不久,马腾便被曹操杀了,“诛韂尉马腾,夷三族”,他的家人也都死于非命;而马超本身嗜杀的行为,也让他人心渐失,彻底失去了想也当一方诸侯的愿望,只能投靠他人,当个配角去了。
马超是靠马腾起家的,他作战勇猛,有点拼命三郎的味道,自己也多次负伤,他凭借打出来的威望,在西北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羌人部落中,都很忌惮他,他的家族也一直与羌人联姻,史载为“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
无论是投靠张鲁还是刘备之时,其实马超的手上已没有几张好牌了,可以说是精华将尽,利用价值大打折扣,也就是靠着他残剩的那点影响力,刘备是将这剩余价值最大化,官是不停的给他升,但,用却是从来也没有重用过,所以,后来的战场风云中,几乎就看不见他的身影了。
不被重用,其价值不高自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刘备的眼中,马超的人品不被刘备所欣赏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马超在道德层面上是有缺陷的。
不过马超也知道自己在刘备眼中的斤两,一直是相当的低调,所谓“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从不高调行事,他也知道,一直高举“信”和“义”大旗的刘备,是不可能信任一个穷途来投的昔日军阀,他能做的只有穷尽一切的向刘备表忠心。
而刘备也乐得利用他在少数民族中的威望,即使是马超带头请命,让刘备做汉中王,他也不会将其纳入权力中心,只是给马超封了个左将军,替他镇守西凉,倒也各取其好两相安,何乐不为?
“乖道反德”及“勇而不仁”,是时人对马超的评价,马超不仅间接的害死的父亲和弟弟,累及一族百余口被诛,还出卖朋友彭羕,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韩遂;背叛张鲁,后人都对吕布的无情无义一片的责骂之声,相比于马超,吕布就简直是小巫了。
马超的战力并不值得让人羡慕,那是罗贯中给吹出来的,但有一点我倒是很佩服马超,那就是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拿得起,放得下,认得清形势,能安于现状,故而《三国志》作者陈寿言,“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这也许就是马超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