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自序(节选)
本书成于10年前,写作前后历时14年。此次增订,首先要感谢文物出版社慨然应允出版,使我得以借此机会订正前谬。希望本书不会辜负给予的学术信任和支持。
有话要说,而且要说的确实是没说过的话,这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我着手研究唐陵时,唐陵考古资料尚少,且相关研究长年近乎停滞。面对考古新工作阙如,如何从已有资料和研究中有所发覆,从而使得写作真正具有学术意义?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历史真相原本存在。如何寻觅?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说:“要工作,就要用与从前不一样的方式去思维。”(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38 页。)当然,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应立足于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而非求异执偏。这样,我便从制度和政治入手,重新检讨帝陵制度的基本常识。在此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研究者对该基本常识颇多误解,由此而致多年来歧路亡羊同样成为帝陵考古研究的瞩目现象。
昭穆制度,是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一个基本常识。研究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学者,自然而然会思考该问题。但是,究竟何为昭穆制度?昭穆制度在宗庙与陵地有何异同?宗庙中的太祖与陵地中的祖陵如何定义,二者之间有何关系?却都是未能厘清的问题,考古研究者尤为含糊不清。基本常识尚未得正解,相关研究自歧义纷呈。具体学说存在异见原本正常,亦可商量。但若对基本常识尚存在误判,即率尔讨论其考古学表现,这种学术勇气和自信便令人生畏,其说也多随之变得难以商榷。他们往往也遗忘了从考古材料反观、重新检讨其文献所得。
帝陵,除了王朝即位皇帝陵之外,尚有其他称为“陵”的陵寝,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追尊陵。几乎每一王朝都会追尊祖上若干世为“帝”,并追尊、改建其墓为陵,以示帝系血脉之隆崇。毫无疑问,这些追尊陵与即位皇帝陵同为王朝帝陵制度的整体,亦应纳入帝陵系统统一观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考察王朝帝陵制度的形成与嬗变。唐陵也不例外。初唐四座追尊陵,其建制相同,只因在王朝宗庙礼所处位置不同而陵址有异,它们跟即位陵之间存在明显的层级,昭示出它们为同一系统中的规划。正是这种层级关系的发现,我们理解唐代即位皇帝陵建制的形成有了清晰的脉络。
目录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林明伦
复审 | 郭晓蓉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