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下的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的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种一辈子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个故事讲述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即便是在今天,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仍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意义和振聋发聩的分量。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阅读?
一、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其实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中已经用描述的方式,用诗化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这样的一个意境。
文本细读,是“慢慢走,欣赏啊”,你需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只有这样,你的灵魂才会脱胎换骨;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见微知著,洞察一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是“在字里行间阅读”,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和韵外之旨;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让你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作者认为,为了真正达到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可以有三种姿态。第一种是“作者崇拜”姿态,尽可能准确而忠实地还原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第二种是“读者崇拜”姿态,这种姿态,认为在读者没有介入之前,文本毫无意义。第三种是“文本崇拜”姿态,回归文本本身,让文本将作者和读者拽到一起。
通过文本细读,教师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从这种意义上说,文本细读可以让教师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结构自己又升华自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读思结合
阅读是与思考相伴随的。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王崧舟老师而言,读思结合,意味着“精神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所谓变骆驼,就是意味着全面接受、吸纳。你看,骆驼老是吃、吃、吃,一个劲儿地吃,来者不拒,统统吸收,这就叫“储存营养”。
吸收了那么多,如果不对吸收的东西加以消化、分类、整理,那么就会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中而晕头转向。一方面把我带入一个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诗意丛林,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那种什么都想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尴尬。这就需要“精神第二变”,变成狮子。所谓变狮子,就是指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运用自己的思考加以取舍,使得芜杂的信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越来越丰满”。
如果止于“精神第二变”,就教师成长而言,还没有将读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精神第三变”,复归为婴儿,使得课堂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样,教师就能够将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于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教师专业成长由此而烂漫无比!
三、读出底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断地阅读必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的力量,而且这种变化不单纯是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和激情,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语文教师也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含的欢乐和尊严。
阅读不光是为了什么,而阅读就是自己专业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境界归纳为三句话: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行读书。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外在的一些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李镇西老师就在《与书为友》一文中谈到阅读在他的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严格地说,我并不具备当一名好老师的先天条件,
但我似乎天生就有阅读的习惯。从教19年来,正是这个良好的习惯逐步增强了我做一名合格语文老师的素质。”所以他提出“阅读,不停地阅读,这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精神生活。
总之,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尽早建立自觉的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对策,也是解决语文教师如何“育己”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