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近代伤寒学家,善用四逆汤

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尤其善用大剂量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附子、熟附子)等大辛大热药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郑火神原名寿全,字钦安。道光四年(1824)生于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祖父郑守重,是乾隆时的拔贡。父亲郑本智,屡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遂退而成立一个私馆,教了二十来个大小不等、程度不齐的学生。钦安是一个独子,五岁即从父读,稍长,博览群书,年十六已读完四书五经,随父从邛崃迁居省城成都。

其父因屡次困于场屋,痛恨科举压抑人才,令其子拜成都德高望重的一代通儒兼名医,号称愧轩教主的刘止唐为师,专门学医。刘氏见他聪颖异常,好学深思,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大师门,要他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以明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张仲景立法立方的要旨。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

郑钦安在师承刘止唐的医学理论基础上,博览古今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除诊病外,还课徒著书。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列举数十条目,详论人身疾病的内因、外因、阳虚、病情实据、用方用药、活泼园通之妙。其中辨认一切阳虚症法,阴虚症法,及阳虚症问答、阴虚症问答,均有独到见解,极切实用。

清末同光年间,他为成都朱知府夫人治病,成为饶有意义的医林佳话。

知府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成都府属十六州、县的知州、县令,纷纷推荐该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在众多的名医中留下六人,长住府衙,朝夕磋商用药。他们有的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有的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补溢;有的认为是血虚,有的认为是气血两虚,血不归经,以致吐血。先用四生丸、六味地黄汤、生地四物汤加炒芥、藕节、茅根之类,专主滋阴降火,治之不效。继用四物、八珍、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归脾汤等方,轮流服用。谁知还是愈医愈坏,非但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气息奄奄。

郑火神到来后,发现夫人面容苍白,舌质淡白,苔腻,且其时为夏至,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的十分怕冷。诊视完毕,郑火神回到书房,喝茶吸烟,闭目沉思,考虑处方用药。

片刻,朱知府见郑钦安久久不说话,心里毛焦火辣的,又不敢问,稍停,郑火神手拂宣纸官笺,用狼毫湖笔在端砚内饱蘸,列下处方:

制附片四两 炮干姜四两 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一看,瞠目结舌,这几味药,都大火热药,逼血外溢,岂不帮阎王催命。心里七上八下,但碍于情面,口中连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老师。这病与性命终究有妨无妨。”郑火神笑道:“府尊明察,夫人病到这个地步,非一朝一夕的病候,服此重剂,正是救人于危啊!”

朱知府无可奈何的自言自语:“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随命舅老爷亲去拣药,郑钦安则留于府中观效。

服药前,舅老爷来到上房外,悄悄对知府说:“今晚是最紧要关头,先将高丽参煎汤,以防万一,晚上多派人侍候。”少爷、小姐围坐床前,丫环、仆妇远远的站立着,朱知府躺在太师椅上,直盯着床上的夫人。

药进口了,众人心情都格外紧张,焦急的望着床上。

屋内清静得听不见一点声息,檀香送出一阵阵清幽香气,一根香燃过了。

“妈,好点了吗?”女儿细声的问。

“嗯,好点!”

“不热吗?”

“不热,反而凉爽!”

“胸口不闷吗?”

“不闷,较舒畅!”

“不吐!”

三更时候,服第二次药。

“妈!更好点吗?”女儿又问。

“嗯,好的多了!想吃点东西。”

丫环忙将熬好的红糖稀饭捧上。

女儿慢慢的喂了一小瓷碗。

天亮,丫环将夫人扶起来,又由小姐缓慢的喂了两小瓷碗稀饭。

大少爷溜出房外,走向账房:“舅舅!妈病好点了,还吃了稀饭。”

舅老爷急忙来到上房问候夫人后,立即转身到外书房,躬身一揖道:“郑老师真是华陀、扁鹊再世,妙手回春,夫人已转危为安。”随即呼唤跟班打洗脸水,送茶、敬烟,摆点心,忙的不亦乐乎。朱知府梳洗毕,亦出来向郑火神拱拱手说:“郑老师,高明,高明!改日再谢。”随即呼备桥,送其回府。

当天下午,师徒们聚会讲书。郑火神即以此病作例来讲解说:“府台夫人面容苍白无神,困倦喜卧,胸胁作胀,不思饮食,声音细微,提不起气来。虽时令已届夏至,床上犹垫皮褥,盖丝棉大被,其畏寒可知。吐出之血,并非鲜红,而见乌黯黯至有小块。再观其舌质淡红,苔白腻而厚,脉现沉细。种种症状,皆是阳虚症候。血症亦不出阴阳二字,人身气为阳,主升。血为阴,主降。阳虚吐血,即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由于阳气衰弱,不能统血,阴气太旺,势必上僭,渐干清道,以至外越。古人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教人补火培土以治水,四逆汤力能补火,实为对症之方药,故用之无疑。”

门徒问:“为何开头即用此重剂,岂不惊世骇俗?”

“患者系富贵之家,其病难治,一经患病,常日更数医,一清二表,三攻四补,任意胡为,以致轻者重,而重者危。病者已奄奄一息,真阳欲脱,若不用重剂加逆以回阳祛阴,就不可救了。若用轻剂,意图缓慢稳妥收效,则病不减,病家必然生疑。”

又问:“四逆汤原方(见于《伤寒论》)用干姜,今改为炮干姜何故?”

“患者系吐血病,用炮干姜(黑色)以温经,血红见黑则止,合甘草又能苦甘化阴,此乃活法园通之妙用。”

辛亥革命(1911年)前夕,郑火神病殁,享年八十七岁。有三部医学巨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传世。其中《医法圆通》一书。云南中医学院吴佩衡院长服膺其学,曾为其排印出版,流传更广。他的门徒,除著名的卢铸之火神外,现成都附近地区,亦有不少中医,或为其再传弟子,研究其著述,从中继承郑氏医学。

从其三部著述来看,非但讲阳虚,善用四逆,理中等方;亦详论阴虚,精于承气、白虎诸方。至于所用药品,既有辛热的干姜、桂枝、附片;亦用寒凉的大黄、黄连、石膏。世人尊称其为郑火神,未免以偏概全,实应从其整个医学理论体系来对其评价,方称允当。现在中医学界肯定了他在医学史上地位,尊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这不仅是成都中医的光荣,也是四川以至全国中医界的光荣。他的三部巨著,值得我们继承、研究、阐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