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322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浮士德》:德国文豪歌德的代表作,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构思和写作贯串了他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去世,前后一共64年。这部诗体悲剧描写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不满现实,竭力探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痛苦经历。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作品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作品取材于16世纪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歌德反其意而用之,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歌颂了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舞剧组成,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是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腊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为“四大文豪”。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1775至1786年他为改良社会现实,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他一生著作等身,较完备的全集竟达143卷,其作品包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成为各国确立的文学经典之一。歌德作品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戊戌变法前后,对中国启蒙运动发挥过积极影响。1922年郭沫若全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式出版,其后他又陆续译出了《浮士德》,到抗战爆发前夕,歌德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文译本。1949年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在中国放射出愈加灿烂的光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汇集中国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译家学术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
关键词:外国文学 德国 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