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唯一存世手迹的由来,历代名家题跋赏析解读

《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曾令历代大家赞不绝口,建国后 毛主席见到此帖,也是日夜观摩、爱不释手.......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名实在太大,掩盖住了他的书法成就。

宋 梁楷《李白行吟图》

李白写诗奔放奇特、气势磅礴、飘逸洒脱,李白自幼便饱读诗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

20岁时,李白便开始隐居岷山习道。25岁时,他出离蜀地,在江陵结识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与李白一见如故,赞李白有“仙风道骨”。

阳台宫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引首乾隆皇帝题“青莲逸翰”四字

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题跋者有宋徽宗赵佶,元代的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引首还有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上阳台帖》及题跋

《上阳台帖》及题跋

《上阳台帖》及题跋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

宋徽宗题签

宋徽宗题跋

宋徽宗赵佶在题跋中写道: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他提到的这件李白行书帖,今未存世。但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不流凡俗。

张晏题跋

此外,从元代张晏的题跋中,也可略窥李白的书风: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可见李白的书法与其人个性奔放豪迈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白伯骅 作品《太白t醉酒图》

《上阳台帖》在宋代宣和年间,被收归于内府;后流入宋末权相贾似道手中;元代经张晏处,到明代曾藏于项元汴天籁阁中;至清代,为收藏大家安岐所得,后被收入清廷内府。

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此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到民间,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一代名士 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之购得,让它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得到了安全妥善保护。

晚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张伯驹先生十分崇敬毛主席。1956年,他通过统战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毛主席喜好书法,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反复欣赏品读,爱不释手。

《上阳台帖》在故宫展出

但是老一辈领导人有着超于常人的思想境界和对历时的认知,在1958年,毛主席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于是这件《上阳台帖》就被转交至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还完好无损的被保藏着。目前《上阳台帖》藏于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全图,请把手机横过来观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