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察 | 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持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至今,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依托北京创新资源、高技术制造业基础实现与天津联动发展、带动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局面正处在快速推进过程中。随着产业数字化,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加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了新动能。在推动京津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可能导致的区域产业分工极化、碎片化和转移锁定等新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确保充分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效应,为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一是京津冀制造业整体发展尚需强化。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正从东西差距主导转向南北差距为主,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核心区,其经济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已弱于其他重点区域。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已由2015年的9.6%下降到2019年的8.6%,而同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工业发展来看,京津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已由2015年的8.3%下降到2019年的6.3%,而同期长三角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上升了2.4%,广东省则上升了1.1%。此外,根据2013和2018年两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29个制造业行业中,京津冀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上升的行业只有5个,且涨幅较低。
三是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尚需挖潜区域禀赋。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强化京津双城联动,辐射带动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北京市制造业专业化优势呈增强态势,优势行业数量显著增加,北京市装备与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的比较优势持续增强同时,随着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都市型制造业效率也在不断提升。河北省在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相对缺乏比较优势,且优势行业逐年减少,与北京市的产业梯度差距仍呈现加大趋势。京津和津冀之间的行业联动仍需强化,依托相似产业基础构建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链有效衔接、联动增长的协同发展格局。
一是完善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分配机制,关注区域分工极化加剧的可能。数字化转型能够进一步带动形成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向进一步向制造业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延伸。牵引区域制造业价值链能级进一步跃升及向微笑曲线两端演进,同时推动区域价值链的进一步结构与重组。但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产业链供应链管控中的加速渗透,缩短了“链主”企业的培育周期,将强化龙头企业的垄断优势。如苹果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的管理手段实时、精准掌控了全球785家供应商的产能、库存规模、利润及企业技术导向,相关企业再难独立自主发展。
三是加强数字化转型中信息技术运用,关注可能导致的区域内部分工与转移锁定。数字化转型为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新渠道。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生产管理全过程数据贯通、全要素网络化协同和全场景智能化发展,为企业整合优化研发、设计、生产、供应、营销、服务等主要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新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周期更迭快,数字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时效性强,网络化特性强,与传统工业化时期成熟产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现梯度分工,数字化基础技术的更新会迅速导致产品及业态模式的退出,区域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旦脱节,将导致区域分工的进一步锁定。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京津冀重点数字化转型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服务商,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和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微信公众号7月29日发表,作者:张杰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刊登于工联智库 2021年第3期(总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