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雨丝】| 我的两次“战疫”

我的两次“战疫” 
余盛强作品
一个真实的战友
用自己的力量在战斗
瘟疫
高尚的爱,对待没有硝烟的战争。
  寒风凛冽、阴雨绵绵的初春早晨。
  “您从哪儿过来的?”“麻烦让我看下您的身份证”“麻烦让我量下体温”……在瓯湖公路的山坑卡口,一辆车接着一辆车,无休无止,不断重复。严格盘问、信息登记、测量体温……
  那一刻,我们化身为坚守岗位的警卫,不放过经过的每一辆车辆、每一个行人,换句话说“连只苍蝇都飞不过去”。雨珠狠狠地拍打在大家的脸上、手上,冷得直哆嗦,却无一人退缩。
  上一次经历“战疫”的事情,是在我17年前当报社记者的时候。那一次的疫情叫做非典肺炎,那一场与病毒的博弈,我们也赢得那么惊心动魄。
  2003年非典爆发之时,我是一名入职不久的报社记者,负责卫生线采访。一天,新闻部主任交给我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到某医院SARS病区进行采访。
  这是个危险且颇具挑战性的任务,我担心完成得不理想,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但另一个念头随即提醒我:面对重大新闻要好好把握、好好学习才是!
  5月20日,经医院方许可,我和另一名同事,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进入层层隔离的某医院非典临时隔离病区。这个临时隔离病区大楼共分4层,一楼门口设体温检测点和发热门诊部,第二、三层是隔离区和办公区域,第四层便是生活服务和后勤保障区。为了保险起见,院方让我俩经大楼后侧的楼梯进入生活服务及后勤保障区域。我们所穿的防护服即两层白色的上衣和裤子,戴上两只口罩和两只手套。
  短短的10多分钟,稍觉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呼出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尽管工作室里两只电风扇“呼啦呼啦”作响,但对厚厚的隔离衣根本起不了作用。可想而知,在闷热的天气里,医护人员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当时也没有什么N95口罩,普通面纱口罩戴了好几层,与病人交流起来特别困难。“有时解掉口罩,吸一个气,上一趟卫生间,往往都成了一个奢侈的愿望。”护士说着笑了,“整个人一直被包着,虽然不怎么舒服,但这样做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病人。”他们特别珍惜这点时间,换防护服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尤其在挽救病人的关键时间,耗费时间等于谋害生命。因此,为了减少脱衣穿衣的次数,他们尽可能不喝水。而彼此之间也只有凭身材的高矮和眨巴的眼睛才辨认出来。
  三楼的SARS病区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这里穿梭着忙碌的身影,赵医生与其他医生紧张地讨论留验病人的病历及摄片情况,时而点头,时而争论。随后赵医生告诉我,二楼有两名发热病人排除非典症状,而且体温已经恢复正常,需要送到某宾馆留验点继续观察。不一会儿,医护人员利索地换上制服出发了。赵医生这一批医护人员是12日替换了第一批来的这里的,大概要在里面待半个月。而工作人员出去之后,也要先到某宾馆留验点作一定时间的医学观察,才能回家。
  采访结束后,我们卸下了一身的“戎装”,一身轻松地告别了这些战士们。而他们仍然全副武装、长时间奋战在一线岗位上。短时间内,我们无法记录完毕这场战斗的每一个细节,也无法亲睹他们的风采,甚至直到今天我都不晓得我当时采访对象的真容,但我们从片言只语中感受到,一种蔑视死神笑对困难的英雄气概。经过这次采访,我对医生的职业有了新的审视,以前很少接触到灾难和死亡,而非典采访,让我亲临现场,去看去听,去触摸真实,用笔记录这段历史。我可以自豪地说,我见证了这段历史,我感受了——医护人员这个英雄的群体,他们是真真正正去前线冲锋打仗的人,他们以真诚、勇敢、奉献,传递着人间大爱,用身体为他人的生命筑起屏障。
  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我反复奔波在某医院、疾控中心、非典留验站等抗非一线。有付出就有回报,我撰写了《面对SARS,勇者无惧》等一批新闻作品,为一线人员鼓劲、呐喊。我还深深记得那段时间,编辑们早早预留好报纸版面,待我采写好立即上稿。我每天晚上在报社要忙到凌晨才能往家赶,第二天醒来后,洗漱完毕就出去采访,像个陀螺根本停不下来。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役,能够深入到一线去见证这段历史,我第一次感到新闻记者也是如此地被需要。这正是我努力深入到第一线采访的原因之一。正是在非典第一线的采访中,我抓到了许多鲜活的新闻。一个多月下来,我发稿100余篇,这沉甸甸的收获,很让我欣慰。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整个防疫期间,瑞安都没有发现一例确诊病人,整个温州也只有寥寥数例,我和我身边的人都安然度过那个时期。由于控制的不错,6月中旬后,非典的影响逐渐消退,群众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
  17年后的今天,当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席卷全国,我已从一名新闻记者转变为一名乡镇干部,岗位变了,职责没有变,使命更没有变。
  “所有机关干部立即停止休假,准时返岗。”大年初一,正在单位值班的我,手机收到了这么一则紧急短信,迅速打消了我的春节计划。这种紧急形势下,没有任何事情比抗疫更重要了。现在只有一句话:必须服从命令!就这样,从大年初二开始,乡机关所有同志都义无反顾,全部回岗了,开始了长达迄今数个月的战斗!
  回岗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组织排查从疫区过来的人员。我们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一天,接到线索,我所驻的村有一家人年底从外省疫区归来,必须将他管控到位并居家隔离!我和同事、医护人员连夜赶到重点对象的家中,给他们一家量了体温并做记录,再次提醒他们一定要居家不外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后几天,我们每天上门给他们测量体温、登记,直到解除医学观察。
  在一次转移密切接触者之后,回来的路上同事问我:“你怕不怕?万一那个密接者确诊了,那可不好办了。”是啊,我们只有一层薄薄的口罩,说实话也挺害怕,但害怕有用吗?我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既要做好自身防护,更不能退缩半步。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如果连我们都心存畏惧,那群众怎么办?只能是扛得起重担、顶得住压力,为自己、为群众,为防疫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所幸这名密切接触者各项检查正常,没有确诊。
  为了防止感染,为了减少人口流动,我们乡的防护措施也不断升级,村自为战、封路、居家……把能封的路都封了,把该管理的人都管理了,虽然还有一些群众存在侥幸心理,不听劝阻,从外地想回来,从村里想出去。我们从不抱怨,和同事、村干部一起苦口婆心、三番五次地做工作,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我们只有一个目的:打赢疫情阻击战,还群众一个安全的保障!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两次抗击疫情,我都在一线,没有退缩。无论是乡镇干部、记者,还是医生,岗位不同,使命却是相通的。每当突发事件来临,必须要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一天在卡点守候时,一辆轿车驶来,经登记和体温检测后,司机突然从车上下来,拿出一叠口罩。“你们乡镇干部真的太辛苦了!我也没什么能帮上忙的,只有一些口罩,略表我的心意,希望你们一定收下!”还没有来得及说感谢,他已驱车扬长而去。我们楞在了原地,一句“你们辛苦了”,让连日来的苦与累瞬间消散,心里暖暖的。
蓦然发现,远处的田野里,一畦畦油菜花正悄然绽放,犹如金色花海,在这阴沉沉的天气里,显得那么鲜明又耀眼。几只雀儿,正打开她们清润的歌喉欢唱着。田间地头春耕生产如火如荼,沿街的作坊里的人们干劲十足……相信风雨之后便有彩虹天,有执着坚守,疫情的阴霾必会慢慢散去!
作者简历:余盛强,197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笔名“阿强”,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瑞安市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当过报社记者、机关文秘,现供职于乡镇机关,潜心写作、画画,作品散见于数十家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散文中的时光碎影》(与人合著)、画册《芳庄印记》等,其中反映乡镇干部情怀的内容相继被人民网、腾讯网、浙江新闻、温州晚报、瑞安日报和瑞安电视台转载和报道,引起一定的反响。
(0)

相关推荐